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问: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1924年,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在他出宫之前,他将宫女们全部都给解散了。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宫女作为古代的女公务员,她们的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飞上枝头变凤凰那是常有的事。然而,清朝灭亡后,宫女们却只能四处流散,她们嫁人无门,还受尽白眼。

如果您以为,宫女是穷苦百姓家的闺女,所以遣散后遭人轻视,那就错了。

事实上,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儿,连入选宫女的资格都没有。

清朝选宫女的程序,也叫作内务府上三旗选秀。

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清朝都会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的包衣家庭选定适龄女子进宫。

宫女的适龄要求是13岁。只要身份和年龄符合,这些女子就会被造册,接受宫里的层层筛选。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选拔当日,她们以六人组成一排。每个人身上都挂着一块刻有名字的木牌。如果被选中,就会被唤出排,入选后当日便留在宫内,否则立即遣出。

既然是伺候皇室,宫女的选拔标准自然不能低。

首先是看脸,也就是当今说的看颜值。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是基本,容貌秀丽者更佳。

其次是看体格。宫女们进宫是伺候人的,没有强健的体格和麻利的手脚也是不予录用的。

如果前两项标准都符合,那么接下来就是比拼工作能力(刺绣、洒扫、茶艺、文笔等),以此来安排工作岗位。

据史料记载:“宫廷岁选秀女,凡选中者,入宫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递补,然后择其优者。”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这种严苛条件下选出来的宫女,虽比不上貌美优雅的大家闺秀,但是放在普通人家,那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良配女子。

然而,这些自身条件优秀,又在宫里见过“大世面”的女子,她们出宫后的遭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受人蔑视,无人敢娶。

毫不夸张地说,宫女们出宫后,连流浪汉也不愿意娶她们。

为何清朝宫女难嫁人?主要是她们身上沾染的习气和毛病,让人无法接受。

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工作,宫女们普遍身体不好。

她们从入宫开始,就会跟着一位资深宫女学规矩,这位宫女被统称为姑姑。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虽说都是宫女,但这位姑姑的权力却很大。她可以任意打罚这些新来的宫女。再加上宫中规矩森严,宫女的条条框框又多,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小心。稍有不慎,姑姑就会在她们头上“赏赐”许多疙瘩。

宫中有很多“反人类”的规矩。比如说,宫女们睡觉时,严禁仰卧,必须蜷着腿,侧着身子入睡。如果哪位宫女睡姿不对,就会被巡逻的嬷嬷打醒,并责罚一顿。

当年在慈禧身边当差的宫女何荣儿就说过:“白天的差事还好伺候,一到夜晩,提心吊胆,我不知因为睡觉挨过多少次打,直到现在还是侧着身子睡,就是那时候打出来的。”

除了睡不好,她们还不能吃饱,甚至连上厕所都得憋着。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宫中要求宫女的身上不能有任何气味,包括饭菜鱼肉的味道,也成了主子们眼中的“邪味、脏味”。

因此,鱼、虾、韭菜、葱、蒜,宫女都不能进口。上厕所不能按需解决不说,就连打嗝放屁都得憋着。

如果打嗝或者出虚恭,被太后闻到不舒服的脏味儿,那叫是大不敬的罪,不仅丢了自己的差事,可能还会连累到管事的姑姑。

在这种约束之下,宫女们时刻提防约束自己,精神上高度紧张。

长此以往,宫女们普遍都患上了一种叫作“血郁”的职业病。

简单说来,“血郁”就是气虚血亏,月经不调等症状。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这个病的诱因有很多,主要还是因为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造成的。同时,饮食的不规律,也是诱因之一。

这个病症,对女人的正常生育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在传统思想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法生育的女子注定会被人嫌弃。

宫女出宫后无人敢娶,除了身体受损外,她们的名声也不好听。

正所谓“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宫女除去日常的杂务繁琐,其实剩下的时间,都是面对深宫里的漫漫寂寞。

人都有七情六欲,抛开宫女的身份,她们也是妙龄女性,内心同样渴望被人关怀。

但宫中多女人,除了唯一的九五之尊、高不可攀的皇帝,能与她们说说私话的,也就是太监这个群体了。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年轻的宫女和太监们,长期的工作接触下来,难免生出一些同病相怜的特殊情感。时间一久,部分宫女就私底下和太监走到一起,形成了一种对食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夫妻关系。

这种情况在宫廷内是不允许的,所以只能偷偷进行。一旦被发现,他们都将被驱逐出宫。

宫外的人对宫中不好的风气都早有耳闻,所以人们会对出宫的女子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认为宫女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在宫外人看来,宫女的身体不能生育,名声也不好听。这样的女子娶回去,不仅污了门楣,还会成为别人的笑柄。所以,他们宁愿当光棍,也不愿娶宫女。

二:为人妾室,或卖身青楼。

既然享受不了明媒正娶,宫女要想嫁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别人的妾室。

当妾的日子可不好受,不仅要以色侍人,还要受尽侮辱。

在古代,妾室没有半点尊严,正妻可以随意打骂她们,甚至可以把她们卖给青楼。

妾室不仅干不过正妻,更不能指望着和正妻争宠。

在古代,“宠妾灭妻”是非常严重的罪名,是真的要打板子、进监狱的那种。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比起当妾室更可怜的,便是落入青楼。

很大一批出宫的女子,都是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别人拐骗进了青楼。

按照旧例,宫女出宫时,内务府要记录她们的档案信息,包括籍贯、家庭住址,以及出宫后的去处。基本上没有人敢打她们的主意。

轮到这最后一批宫女出宫时,大清都亡了,还有谁能关心她们的去处呢?

更何况,她们常年在宫中生活,缺乏对社会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很容易被当作“无知少女”骗进青楼。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主动”卖身青楼的。这样的女子,基本上没有亲人,也没有积蓄,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只好沦落青楼,靠卖艺赔笑为生。

三、心高气傲,孤独终老。

宫女们出宫后,还有一种归宿,那就是自给自足,孤独终老。

这类女子心气高,她们在宫中见惯了荣华锦衣,心里大多有着“尔等终是凡人”的优越感。

所以,宫外的男人们,也很难入她们的“法眼”。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不过,光有一身傲气那也不行,还得有填饱肚子的资本。

宫女的资本,就是她们的积蓄。

在宫中当差是有工资的,很多宫女出宫之前都攒了不少积蓄。出宫后,她们不想再继续以前那种看人脸色,听人指使的憋屈日子,便干脆不嫁人,靠积蓄来养活自己。

还有的宫女,她们经历了社会两个阶级层面的碰撞,也失去了世俗欲望,干脆选择了出家,常伴青灯古佛。

不论哪种情况,何种选择,出宫后的宫女们都难得有美好结局。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就如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的:

“清宫里一些“退休”的宫女,在出宫后,即便是嫁人,但日子过得并不好,甚至因为不能生育,受尽欺辱,活活被打死的都有。”

清朝的灭亡,给两千年来的宫女制度做了终结。对于那些被遣散的宫女来说,她们是不幸的。

她们的悲剧人生,来源于封建的时代。从一出生起,她们就别无选择。

她们在最美好的年纪入宫为奴,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繁重的劳务,只是为了在波诡云谲的深宫中活下来。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如果不是大清灭亡,按照正常的宫女制度来说,在没有意外疾病的情况下,她们捱到大龄“退休”,早已过了芳华。

多年的劳役,摧残了她们的身体。世俗的眼光,阻隔了她们追求幸福的权力。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出宫,她们都是被孤立的可怜人。宫内不再需要她们,而宫外也不接纳她们,只剩下世俗的枷锁和通身的无奈。

优秀作者:小文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