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问: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前膛大炮垃圾,无外乎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

1、射程短的可怜,即便是明清时期犹如巨无霸的红夷大炮,最远射程也不过四五里地,并且完全没有精准度。既没有膛线,炮弹尺寸又与大炮口径不匹配,炮弹飞出个几百米就失去了准头,远距离的命中率全看天意。

2、由于早年的炮弹只是个大铁球或者是个石球,炮弹缺乏爆破杀伤。纵然从16到17世纪开始,欧洲人与明朝人开始尝试性的使用空心装药、引信装置的开花弹,但由于当时只能使用传统的黑火药,就算铁球内部装填了几斤的火药,爆炸的杀伤力也仍然有限,除了能制造大片黑烟之外,甚至还比不上一颗现代的手榴弹。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射不远,炸不响,就算能炸响顶多也就是吓唬人,且不说这种铁炮和铜炮的重量也是很是吓人,最重的诸如大将军炮、红夷大炮一类的火炮,其重量可达两三吨之多,甚至要用十几头牛组成的牛车来推拉,移动很是不便。可就是这样的武器,大家却为何还要争相装备?尤其是明清战争时期,在骑射打的明军哭爹喊娘的背景下,皇太极仍然力排众议的大力发展火器,这又是为何?

事实上,古装的前膛大炮的威力看似有限,但在冷热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它所造成的实际杀伤是不容小视的。因为这一期间的炮弹有一个独特的构造,那就是炮弹呈球形。不同于现在的锥形炮弹,炮弹落点后会深深的扎进土地,早年的球形炮弹落地后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会犹如保龄球一样的来一个直滚。

由于这是铁球和石球,再加上火药爆破和高速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如果在野战的战场,这样的炮弹落入敌方的人群当中,那接下来的画面就犹如打保龄球一样,炮弹会在人群中直接滚出一条路——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滚出一条血路!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在有关古代火炮的威力介绍中,糜烂数十里这样的扯淡话就不用看了,但古书中所描述的“无不立碎者”,却是古装前膛炮弹威力的真实写照。当炮弹落入人群中不停的直滚的时候,与炮弹发生撞击的人会直接被打个粉碎,毕竟人类的血肉如何与高速冲击而来的铁球和石球发生碰撞?

1、1621年的沈阳之战,面对浑河边立阵的明朝白杆兵,这些明军用长枪阵硬是顶住了后金骑兵的多轮进攻。可是随后面对后金炮火的攻击,一连串的铁球飞进明军的人群,这些视死如归的铁血战士照样还是被这些钢铁砸出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路。

2、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期,史书中更有过明确的记载,一发炮弹射向一个有着20排步兵组成的方阵,结果这枚炮弹从第一排一直砸到最后一排,至少20个士兵非死即残。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别看这种炮弹不会爆炸,可架不住这是钢铁,这种物件砸在血肉身上,威力也不比爆炸产生的破片能弱到哪去。

以上还只是野战中对付步兵,倘若是攻城战中对付对手把守的城池,那火炮的威力就更不容小视。以往的城墙过于坚固,刀砍火烧都很难发挥作用,若派出敢死队近距离冲到城墙脚下,再用铁锤不断的砸穿城墙,这也是攻破敌方城池的好方法。可这样的打法太过于玩命,且通过人力的方式去砸城墙,也同样费时费力。

可当火炮出现后,这个问题也同样迎刃而解,古装火炮的射程再短,几百米上千米的安全距离还是有的,攻城部队拉远到城墙之外,然后再不停的炮击城墙。别看这样的炮弹不会爆炸,可架不住一个又一个的铁球猛砸城墙,在更大冲击力和撞击力的背景下,城墙早晚也是会被撞塌的。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例如1642年4月,清军进攻辽东半岛的塔山和杏山要塞,两天之内,自关宁锦防线成立以来始终都没有被清军攻破的塔山,直接被清军用火炮炸开了十余丈的缺口,清军趁机一拥而入。几天后进攻杏山,才一天的时间,杏山城就被炸塌20余丈,当城墙的作用失去时,城内的守军自然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城内的6000多明朝军民直接竖起了降旗。

别看当年的火炮的威力受限制,但在冷兵器时代,火炮的杀伤力仍然超过了所有冷兵器的杀伤!

优秀作者:辽宁资深球迷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