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窦太后为何那么偏爱梁王刘武,甚至希望他能够登上皇位?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面对刘启和刘武两个儿子,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跟窦太后一样“偏心”。因为刘启是阴冷可怕的皇帝,刘武是纯粹可亲的儿子。
首先声明,本文仅从窦太后母子的恩怨角度分析,并无意否认汉景帝的历史贡献,拍砖留情。
历史上有两位“偏心”的太后,一个叫“武姜”,是郑武公的妻子,郑庄公寤生的母亲。武姜在生寤生时难产,所以对这个儿子一向不喜欢,而是偏爱小儿子公子段。于是武姜不断怂恿公子段造反,结果生生将小儿子推上了绝路。
另一个就是这位窦漪房窦太后,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的母亲。窦太后对刘武有多偏心呢?我们举几个例子。
赏赐无度:
溺爱孩子的父母,恨不能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她)当钱花,窦太后也一样,她对小儿子赏赐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差把汉景帝的皇宫都搬到梁国去。
“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有老妈的财力支持,刘武不是皇帝,却堪比皇帝,他的东花园方圆三百里,他的都城周匝七十里。他甚至学秦始皇,大造宫室,宫室之间通过空中走廊连接,他出入所用的仪仗比照天子。
西汉诸侯王都是郡王,封邑一般不会超过十个县,而刘武的梁国有四十多个县,而且都是大县。梁国本来就地处天下最富庶的区域,如此,他的梁国财富居然超过了长安。
“钱多多”往往伴随着“人傻傻”,刘武喜欢招揽四方豪杰,只要愿意投靠他的人,见面礼就是千金:初次见面,薄礼一份。这大手笔,汉景帝玩得起吗?
逾越法度:
汉景帝说,你当土大款朕忍了,但你自己设置二千石高管算什么意思?想搞第二个朝廷吗?你用天子的仪仗朕忍了,可你出入游戏,规格比我还要高又是什么意思?想把朕踩下去吗?
汉景帝越想越生气,别的王爷进京要按规矩来,你想来就来,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朕的车驾你随便用,朕的御花园你的随从都随便进,朕的后宫你是不是也想体验一把?
这些朕都忍了,谁让老妈罩着你呢?朕得罪不起,可是你的胆也太肥了,居然派刺客公开刺杀朝廷大臣,还一口气杀了十几个。朕要想处死一个大臣都没你这么潇洒,你太上皇啊?
更可气的是,朕给你留面子,让你交出一个替罪羊,你倒好,一点面子不给朕留,竟然将凶手藏在王宫。
干脆你来当皇帝,让朕也享受一下你这个梁王的尊贵呗?
谋求皇储:
窦太后接过话头:刘启,老娘把天下都给你了,你对你弟弟好一点不是应该的吗?你俩都是一根肠子里爬出来的,凭啥你贵为天子,他就得跪在你跟前称臣?
公平起见,你要立刘武做皇太弟,等你百年之后皇位传给他。你儿子?等他百年之后再还给你儿子也不迟。
几年前你就忽悠过我一次,扭头你就立了你儿子刘荣。如今刘荣被废了,你还想耍什么花招?
你不能这么没良心,当年“七国之乱”,用得着刘武的时候,你忽悠他给你卖命,用不着了就过河拆桥。
窦太后就这么霸道,就这么偏心,金山银山堆着小儿子,超级待遇宠着小儿子,还一心逼大儿子将皇位传给小儿子。
父母都希望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可十根手指有长短,父母难免或多或少有差异,但总归有理由,而且有限度。
比如我们村上有一户人家生了七个女儿,每当家里发生矛盾,他们家老妈总是冲“七仙女”发火:早点把你嫁出去才好!因为“七仙女”不乖,总是在家里挑事,惹得全家鸡飞狗跳。
但每当家里有什么脏活累活,他们家老妈又冲五仙女、六仙女发火:这点事好意思让小七干?她喊你们姐姐白喊啦?
总归父母会有理由,也会做平衡,因为那都是他们身上掉下来的肉。
比如武姜,人家也有正当理由——老大是我克星。可是窦太后的偏心你似乎找不出任何理由,而且心偏到脚后跟了,只要涉及哥俩的事,错的一定是汉景帝。
我们以袁盎遇刺事件举例。
袁盎是个鸿儒博士,学问大得很,性格又有点“戆”,谁都敢顶。
想当年,汉文帝还在世时,有一次慎夫人的坐席摆放与窦漪房平齐,袁盎居然一把扯住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拖拽了几尺。那意思是:你一个小妾,怎么配跟皇后的座位平齐?
汉文帝的脸都绿了,慎夫人气得当场甩袖而去。为这事,窦漪房每次看到袁盎总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
眼看着老妈着了魔似的非要立刘武为太子,汉景帝只好请袁盎出面当说客。
袁盎再次发“戆”:“太后您想立梁王,请问将来梁王过世后,又该立谁?”
窦太后不假思索:“当然将皇位还给皇帝的儿子了。”
袁盎大声说道:“那梁王的儿子呢?他们愿意吗?两家的后代必然会为皇位打起来。您老说‘殷道亲亲’,您可知殷商的后人宋宣公,就是因为将王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想把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不干,两家五代人相残相杀,把宋国折腾散了架子。”
窦太后一听“五代人相残相杀”,吓得打了个嗝,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因为袁盎的阻拦,刘武彻底失去了储位。岂料,刘武利欲熏心,居然派人刺杀了袁盎。
后来经过大臣们的协调,汉景帝同意原谅刘武,并允许他进京谢罪。结果刘武担心半路遭遇不测,玩了个“空车计”,车子里的人是替身,他自己抄小路提前进京,并藏身在姐姐家里。
窦太后见小儿子失踪了,竟然大哭:“帝杀吾子!”
当妈的如此偏袒小儿子,冤枉大儿子,估计哪个儿子都会受不了。而且这话她说了不止一次,几年后刘武病逝,窦太后再次大哭:“帝果杀吾子!”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小儿子遇上一点事,不管真假,也不管是非,她都将责任推到大儿子头上,说她的心偏到脚后跟了,您大概没意见吧?
不,我有意见。当妈的总怀疑大儿子会害死小儿子,这种事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老妈神经过度,另一种是,大儿子可能真不是个善类。
事实上,《史记》里就有这么一句:“太后知帝弗善。”
也就是说,窦太后很清楚,自己的这个皇帝儿子绝不是个善茬,对自己的弟弟下毒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历史上人们都公认汉武帝是个冷酷无情的帝王,这话大体上没错,但汉武帝也有动真情的时候,他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好恶,喜欢的人他就捧上天,讨厌一个人就往死整,虽冷酷,但真性情。
汉景帝呢,他的冷酷比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当太子时,因为一盘棋的输赢,他竟然用棋盘砸碎了吴国太子的脑袋。
再比如,七国之乱爆发时,他因为一句“清君侧诛晁错”,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杀掉了自己最信赖的老师。
除了冷酷,汉景帝还多了一份“阴鸷”,他想对谁动手,绝不会像汉武帝那样直来直去,而是用各种阴招,既包装了自己的正当性,又让对方死得很惨。
比如对邓通,汉景帝刚刚登基就没收了邓通的所有家产,还以追赃的名义让他倒欠一屁股债,连长公主等人施舍给邓通的吃饭钱都被抢走,害得他活活饿死。
这叫什么?用某个电视剧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说就是:谁要是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
不就是人家邓通替汉文帝吸脓,显得汉景帝这儿子的孝心成色不足嘛。那是你们爷俩的事,邓通丝毫没有坏心,他只是尽本分而已,凭什么用这么阴损的法子折腾他?
再比如对周亚夫。那是一位拯救了西汉帝国的功臣,没有他汉景帝能不能继续坐龙椅都要打一个问号。可是汉景帝“恶其悻悻不屈”,为了迫害周亚夫,他阴招频出。
有一次,他宴请周亚夫,却故意不给他筷子,只能干看着,还一脸阴损地责问周亚夫:这么丰盛的佳肴你还不满足吗?
最后,他又以“企图在阴间谋反”为罪名,将周亚夫逮捕入狱,迫使刚烈的周亚夫绝食而亡。
当年七国之乱爆发时,刘武其实被当做一块肥肉扔给了叛军。汉景帝不是不知道此举对刘武意味着什么,但他以不干涉军务为由,任凭刘武在死亡线上挣扎。那时候他有没有别的心思,想必你我都知道。
最狠毒的一件事莫过于除掉太子刘荣。由于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宠,汉景帝产生了废掉刘荣的想法。这事要是放在汉武帝头上,他一定会拿出土匪的霸道劲头,直来直去就干了。
但汉景帝不会这么做,他一定会“曲径通幽”,搞出一系列小动作。
不久有人奏请里栗姬为皇后,因为这件事刘荣被废、栗姬被打入冷宫,郁郁而终。这件事明面上是由王娡操盘,但真相其实不难辨别,无非是汉景帝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背后唆使罢了。
这件事刘荣很无辜,他什么也没做就丢了储位。可他哪里知道,接下来他的命运会更凄惨。
两年后,有人状告刘荣侵占祖庙的地。祖庙的外围非常大,界限根本不清晰,被人不小心“侵占”的事屡有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汉景帝居然将刘荣抓到京城,交给酷吏郅都审查。
后来刘荣莫名其妙地在狱中自杀,留下的遗书又不翼而飞。最后郅都成了背锅侠,真相却含糊其辞,无人得知。后人都一致认为,这件事幕后的凶手一定是汉景帝。
唐朝著名史学家虞世南,就直言不讳地评价汉景帝“有惭德”。
知子莫如母,窦太后对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每一根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她知道,这个皇帝儿子有多心狠手辣,有多阴险狡诈。为了皇位,亲儿子都下得去手,亲兄弟算个啥?
估计窦太后都很抓狂,怎么就生出这么一个儿子,一点不像自己。
窦太后自幼父母双亡,与哥哥、弟弟从小就失散了。这些早年的不幸,让她非常珍惜亲情,注重人伦之爱。
梁王刘武这个人虽然比较浑,没有政治头脑,但这孩子实诚,纯粹,孝顺,本质不坏。对一个母亲来说,这就够了,远比高高在上,却薄情寡义的儿子更值得疼爱。
所以,在窦太后的眼里,汉景帝是个皇帝,刘武才是儿子。
这就是“帝杀吾子”的含义,很悲凉,“帝”不是“吾子”,梁王才是。如果你是窦太后,你该如何当这个娘?你又希望谁能坐上皇位?你还会认为她偏心了吗?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和窦太后的小儿子,也是汉景帝的同胞兄弟,窦太后非常偏爱刘武,甚至想要违反祖制让汉景帝传位给刘武,窦太后为何要这样做呢?
优秀作者:寻根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