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问: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登顶,但入宫后却有一人软硬不吃,一心求死,此人就是方孝孺。

朱棣一气之下诛了方孝孺“十族”,古代一般诛九族,何来第十族呢?原来朱棣把他的朋友们也算作一族,算作门生一族,一起杀了。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诛十族事件。

可见,古代皇权之残酷。没错,这诛九族的由来就是从皇权开始的。

“诛族”刑罚从商朝就已出现,只不过在商朝时叫“劓殄”((yì tiǎn)之刑,“劓”就是割鼻子,“殄”就是灭绝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罪犯本人及其后代都杀了。

到秦朝时,逐渐发展为诛三族,即一种说法为父族、母族、子族;另一种说法为父、兄、子三族。。秦汉时代有不少名臣都遭到了诛三族的刑罚,比如李斯、韩信、彭越等。

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诛五族、诛七族的,实际上诛九族是在隋炀帝时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也经历了诛五族、诛七族。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比如北魏时代的三朝老臣崔浩,因“国碑”事件激怒了太武帝,最后就是被夷了五族,即在三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妻族(岳父)和母族(老爹的岳父)。

历史上也有一位名人是被灭了“七族”的,这个人就是荆轲。荆轲曾不知天高地厚去刺杀秦始皇,刺杀行动失败后,秦始皇气愤异常。

但是按照《秦律》,一般只有”夷三族”。秦始皇为消解心中的愤怒,一气之下搞出了个诛七族。此事在《资治通鉴》中也有提及,其中提到“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

而真正的“诛九族”在历史上与“诛十族”一样并不多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隋朝时代的杨玄感。

杨玄感兵变是七世纪中国最大混战之一,隋炀帝在平叛这场叛乱之后,就对他下了“诛九族”的惩罚,杨玄感本人也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火上烤。

那么,在古代,那些被叛了诛族的亲戚们,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如果选择逃跑,可能他们的下场会更惨。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逃跑成本太高

首先,由于古代信息传递远不能与现代相比,信息传递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所以,被叛诛九族的亲戚们不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

即便提前得知消息,他们大概率也不会逃跑,顶多是消灭一些罪证,转移财产什么的。

比如宋朝的大诗人苏轼所涉及的“乌台诗案”,当宋神宗下令要抓捕苏轼后,与苏轼关系较好的驸马都尉王诜得知消息后,立即秘密遣人告诉了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

苏辙在收到消息后,又立马派人前往湖州通知了苏轼。所以,在官方抓捕人员抵达前,苏轼已得到了消息,他也没有选择逃亡。

之所以“坐以待毙”,一是因为忠君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二则是无路可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比如汉武帝时的太子刘据,在被诬告谋反后,被迫走上反叛之路,失败后躲入深山老林,之后迫于生计,寻找旧相识,结果导致行踪暴露,刘据走投无路,最后被迫自尽。

第三就是会累及无辜,如上述太子刘据事件,刘据出逃,负责把守城门的司直田仁,御史大夫暴胜都被处以腰斩;曾经出入宫门的太子门客,跟随太子发兵的相关人员,则一律按谋反罪灭族。

可见,一人逃跑,最先受难的就是所波及的人员。这样一来,也就造成逃跑的成本与代价太高了。不逃跑,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诛九族并非全部处死

一人犯罪,全家受罚,在古代称之为“株连”,对于全部处死的叫“族诛”,诛三族也好,五族、七族、九族也罢,在皇权刑罚中运用最多的是诛三族。

但也是在秦汉时代使用比较多,战国时代的法家主张以重刑威吓百姓,商鞅变法就加强运用了这一法典。

到东晋之后,“夷三族”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主要针对谋反之类的重刑犯才会使用,而且男女被处死,女子则被收为官婢。

而到唐朝时,即便是谋逆大罪,也只有罪犯的父亲、儿子被处死,而女性亲属一方,如祖父、孙子、兄弟以及未满16岁的儿子也不杀,但都会收为官奴。比如,武则天和她母亲就是被收为官奴的。

另外,男性亲属年满80岁以上者也可免于处罚,叔伯、侄子等亲属则处以流放三千里,也不会处死。

但在明清时期,如果是谋反大罪,则罪犯大功亲以内的16岁以上男性亲属都要全部处死,而女性亲属则要全部收为官奴。

从上述的叙述也可看出,株连九族也好,诛九族也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叫法,并不是诛灭所有族人。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流放、充军或充为官妓

诛九族虽然很少发生,但株连这种惩罚则一直贯穿于封建社会。对于一般罪犯,特别是一些重刑罪犯,其家人也一样要受到惩罚,其主要形式有三种,即流放、充军或卖为官妓。

拿文字狱的犯罪人员来说,被逮捕后,至少是终身监禁,还会被抄家,也有流放边荒,充军为奴,近亲家属一概连坐。

在清代会按照“大逆”之罪处理,主犯凌迟,其亲属之子、孙、兄弟,及兄弟之子,年十六岁以上者皆斩。年十五以下男女者,及正犯之母、女、妻妾、姊妹,甚至其子之妻妾,都要充为奴,给功臣之家当奴,所有财产入官。

比如在清朝就有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流放地--宁古塔,也就是今黑龙江的海林市,是清廷流放重刑犯人的常地。那些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有的走至半路就为虎狼所食,即便到了那里,那时东北的环境恶劣,在冬天很少人能抵挡住严寒的侵袭。

明代的洪武、永乐年间比较盛行官妓制度,被俘虏的元人妻女和忠于建文帝诸臣的妻女,以及相关亲戚中的女眷,都被罚去做了官妓。

这种制度直到明代中期才逐渐废止,同时还下令官员禁止挟妓宿娼。

综上所述,诛九族在古代运用并不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叫法,同时也发展出更多的惩罚方式,相比诛三族、九族,也是相当残酷的。

优秀作者:读史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