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
唐朝时期,三品内史绝对是顶级大佬,狄仁杰就曾担任内史,那他的权力有多大呢?
很多人对内史这个官职感到陌生,尤其得知它只是个三品官的时候,就感到更加不屑了。
实际上,唐朝官制与我们所熟悉的明清官制是不同的,明清时期一二品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唐朝时期三品就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级官员了。
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狄仁杰的权势究竟有多大呢?
读过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我国封建王朝的各项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由秦始皇确定的,汉朝时期最终成型,后来历朝历代的制度,都只是在秦汉的基础上做调整。
秦朝时期,实施的三公九卿制度,汉代延续了这一制度,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地位最高的官员,尤其以丞相的权势最大。
汉朝时期的丞相,权势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在许多事情上是可以代替皇帝决策的,久而久之就威胁到了皇权。
汉武帝继位之后,深感丞相这个职务权势太大,又都是势力强大的外戚担任,很难控制,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设置了“内朝”这个机构。
所谓“内朝”,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的私人秘书团队,汉武帝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又很有才能的人作为自己的近臣,为自己出谋划策,这些人被称之为尚书,而负责管理这些人的长官,被叫做中书谒者令,也叫做中书令。
中书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三公的权势,使得皇权得到增强,到汉武帝执政中后期,中书令的权势已经可以与丞相分庭抗礼了。
汉元帝时期,中书令的权势达到鼎盛,丞相几乎被架空了,但后来汉成帝废黜了内朝,中书令突然变成了外朝官,权势因此再次回归三公。
东汉建立之后,虽然不再设置中书令了,但光武帝刘秀设置尚书台,作为全国最高决策机构,而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就叫做尚书令。
表面上看,尚书令的品级不高,只是千石级别的官员,而且处在少府的管辖之下,与三公的地位差得多。
但实际上,尚书令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而且总揽事权,因此权势非常大,是实际上的宰相。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尚书令的权势逐渐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在汉末三国时期,曹丕就重新设置了中书令,对尚书令进行牵制。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后,设置了中书省,以中书令作为长官,与尚书台并驾齐驱,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相当,后来甚至超过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设置了三省六部制,这是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所谓“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三省是中枢权力机构,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名义上来讲三个部门的地位相等,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皇权因此得以凸显。
六部,作为具体负责执行朝廷决策的机构,是归属在尚书省名下的。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书令既可以参与最高决策,又是最终执行之人,因此权势最高。
由于尚书令这个职务实在太重要了,因此皇帝一般不轻易将这个官职交给别人,要么空置,要么让自己的兄弟或者儿子担任,比如隋文帝就曾将这一职务交给儿子杨广,而李世民在继位之前也曾担任过尚书令。
但是,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不可能真的去履行尚书令的职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作为尚书令副手的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他们被皇帝允许代替尚书令行使权力,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其中以尚书左仆射为大(隋唐时期以左为尊)。
因此,隋唐时期的尚书左仆射,其实就是尚书省的一把手,也是实际权势最大的宰相。
另一个要说的是中书省,它的名字其实经历了几次修改,隋炀帝时期曾改为内史省,其长官又叫做内史令,唐朝建立后改回中书省。
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将中书省改为风阁,中书令则改为内史,因此内史实际上就是中书省的长官。
唐朝初期,宰相主要是由三省的长官组成,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李世民继位后尚书令不再设置),以及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一共是四个人。
这四个人,可以说是除了皇帝之外,唐朝权力最大的人了,但到了李世民执政中后期,他觉得权力集中在四个人手中不是什么好事,就想了个办法来分散权力。
具体而言,李世民设置了一个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就是授予一些人三品官职,让他们与三省长官一起参与中枢决策,从而分散三省长官的权力。
后来,唐朝皇帝又设置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官职,就是将一些资历不如三省长官的人提拔为宰相,让他们与三省长官一起参与中枢决策,这些人大致相当于“第二级宰相”。
武则天时期,对政府部门和官职名称进行了修改,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别改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一生大起大落,曾多次担任宰相,主要发生在武则天时期,他担任内史的时候,是在他去世前一年。
内史作为权力最大的四个宰相之一,狄仁杰的权势自然是很大的,但他实际上极少对人说自己是内史,因为他绝大多数时候,他担任的是其他职务。
691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狄仁杰因为在地方上政绩很好,被武则天调入京城,封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成员之一。
那个时候,狄仁杰已经六十一岁了,但能够成为宰相之一,已经算是位极人臣了。
不过,狄仁杰的运气很不好,担任宰相没几年,他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造反,虽然他设计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贬为彭泽县令。
696年,契丹进犯唐朝,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提拔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狄仁杰带领军民抵御了契丹的进攻,因功被封为幽州都督,成为幽州的军政长官。
第二年,武则天鉴于狄仁杰的忠勇表现,再次将其召入朝中,任命其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鸾台侍郎,也就是门下省的副职,但这不并重要,重要的是狄仁杰还担任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是宰相之一了。
从这一次恢复宰相职务开始,狄仁杰与武则天的关系越来越好,两人不但是君臣关系,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关系。
狄仁杰一方面对武则天忠心耿耿,将国事处理得很好,另一方面也在为恢复李唐江山而努力,比如武则天在犹豫立子还是立侄的时候,他就一语道破玄机,坚定了武则天立子的决心。
由于狄仁杰表现特别好,所以在700年的时候,武则天就封他为内史,也就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
值得一提的是,在狄仁杰成为内史的时候,尚书左右仆射虽然名义上比内史的地位高,但如果尚书左右仆射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头衔当中的一个,就不能再称之为宰相了,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里就不再展开说明了。
而作为中书省长官的内史,以及门下省掌管的侍中,则继续作为实质宰相。
因此,狄仁杰担任内史的时候,内史这个职务的权势要比之前大,再加上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和尊崇,也大大加强了他的权势,他当时享受的待遇是最顶级的,没有哪个臣子可比。
狄仁杰在担任内史一年后去世,武则天怀着悲痛的心情,将其追封为文昌右相,也就是所谓的尚书右仆射,唐中宗复辟之后又追封其为司空。
最后一个问题,虽然三省的长官是宰相,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省长官其实只有三品,这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三品官能成为唐朝的顶级官员,其实是因为一二品官员的缺失,或者说一二品官只不过是荣誉官职,并没有太大权力。
比如说,唐朝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从一品的则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等。
这些官职当中,除了天策上将之外,其他官职多数时候没人担任,即便有人担任,但也只是荣誉头衔,并没有太大权力,权力主要集中在三省六部。
而天策上将,整个唐朝也只有一个人担任过,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他继位之后,这个官职就空置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担任过(其实也只是个临时官职,当初唐高祖觉得李世民的功劳实在太大,封无可封了,这才设置了天策上将这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
唐朝的正二品官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以及加特进的文官,和加辅国大将军的武官,从二品则是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等。
前文说过,尚书令这个官职自从李世民之后,就不再设置了,而大行台尚书令也因为被李世民担任过,之后也不再委任给臣子了。
至于加特进和辅国大将军头衔的文武官员,一般担任的实际职务都在三品以下,权势不能用二品来衡量。
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前文也说到过,如果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不能称之为宰相了,只能是个办事官员。
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官职,也都是虚职,没什么实权,一般作为荣誉头衔赏赐给有功者。
唐朝的正三品官员就多了,除了中书令(内史)、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宰相之外,还有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中都督、上都护、太子宾客,等等。
但是,品级一样不代表权力一样,宰相虽然也是三品,但显然是他三品官比不了的。
实际上,唐朝之所以不给宰相太高的品级,其实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即便宰相只是三品官,唐朝皇帝依然在想办法削弱他们的权力。
总的来说,几乎整个唐朝时期,三品的宰相就是位极人臣的存在,一二品的官职多数时候都是作为荣誉头衔或者虚职存在的。
狄仁杰担任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担任过中书省的长官内史,都是实际上的宰相,那他的权势当然很大了。
优秀作者:围炉煮酒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