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隐居深山而知天下事,如何解释?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此章的意思是说:不出门外,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往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成。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是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
试举一例:
500年前,明朝地方势力宁王朱宸濠蓄谋十年,拥兵十万,起兵造反,所到之处望风披靡,10日左右连续攻克十余座城池。满朝文武犹豫观望,因为担心宁王报复,甚至无人敢直言“宁王造反”。
朱宸濠发动叛乱的地方,本不是王守仁,阳明先生的管辖范围,阳明先生完全可以不理这件事,况且先生当时手中没有兵马,一旦平乱不成,不但自己要掉脑袋,而且还会连累家族。
但阳明先生听闻,在缺兵少粮的境况下,毅然决然起兵。38天平定“宸濠之乱”。
阳明先生为何敢,而且能胜?因为他能知能胜,就是先胜。就是交战前,胜负已定。
当时,宁王有“三策”,上策是出其不意,直捣北京,颠覆明朝;中策是占领南京,与明朝分庭抗礼;下策是据守江西,再做图谋。
阳明先生早已看得清清楚楚,确信宁王只是一匹驽马。驽马就会贪恋槽子里的食物,不肯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
当宁王快攻打到南京的时候,阳明先生率兵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撤兵保家,最终被生擒活捉。
那么圣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古代圣贤能够在隐居深山的同时,了解天下事情,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修身养性:古代圣贤注重修身养性,注重个人的内心修炼和修养,以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并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来观察世界。
观察自然:古代圣贤喜欢远离尘嚣,退隐山林、田园等自然环境中,静观自然,探索宇宙之道。他们通过对自然生命的观察和思考,获取智慧,领悟宇宙规律。
阅读书籍:古代圣贤还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包括经史子集、文艺作品等等,他们从中汲取知识,增长见闻,开阔眼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交流思想:虽然古代圣贤隐居深山,但他们并不孤芳自赏,他们之间也会进行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从而互相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例如诸葛亮隆中对之前,耕读避世,那问题来了古代通讯不发达,甚至战时人烟稀少,诸葛亮如何做到熟知天下事?凭借什么来判断选择老板?古代有专业贩卖信息的组织吗?他是真耕读还是作秀钓鱼么?他后面会有一个组织支持吗?如三顾茅庐时候她的朋友圈起到的作用。
优秀作者:极限人生 挑战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