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
杜聿明是国军中少有的帅才,否则老蒋也不会把他用在东北和淮海战场上,可惜他遇到的是更强的林彪和粟裕。
淮海战役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中难度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共两党都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作为国军的实际指挥,其实杜聿明能力还是不错的,不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还是抗日战争,他的表现都当得起名将之称。所以老蒋才会把徐州的实际指挥权交给他。
但是,国民党中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杜聿明只是黄埔一期生,参战的兵团司令有不少是他的同学,有的甚至比他资历还深。
为避免出现各部不听命令的情况,老蒋特意安排了刘峙这个老资格来担任“剿总”总司令坐镇配合,老蒋的初衷是为了求胜,可这样反而让整个指挥系统变得混乱,杜聿明基本上也处于有力气没地方使的状态。
明明有三次杜聿明都提出了很好的作战计划,可不是被老蒋、就是被刘峙给否决了。最终杜聿明满是无奈地成了功德林里的“客人”。
一、充当救火员
其实在解放战争里真正得到蒋介石信任及重用的国军将领,就只有杜聿明,抗日战争刚结束,杜聿明就奉命去解除了“云南王”龙云的武装,然后又明贬实奖地派往东北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解放战争前期国军在他的指挥下与我党部队打得有来有回,曾经还将林总打过了松花江。
不过等东北民主联军缓过气、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后,杜聿明的优势就不在了。后来因为接连损兵折将,再加上身体原因,杜聿明离开了东北,由陈诚来接任。
然而陈诚的军事能力实在堪忧,将东北的局势搞得彻底无法挽回,在这样的关头蒋介石又想起了杜聿明。
之后的杜聿明是各地到处跑,总之哪里有危险了就被派去哪里,充当了救火员的角色。
二、定计攻山东
豫东战役后,国军基本上已丧失了与解放军野战的勇气,同时蒋介石也看清了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无能,于是老蒋将实际指挥权交到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的手上。这个任命,本来可以让国军情况变好的。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爆发,杜聿明他冷静地分析战局,他认为“要走出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
在他看来华东野战军眼下总兵力只在30万左右,要打济南又要分兵阻援,人手并不那么充足。反观国军,可调动出5、60万的机动部队进行作战。他很快就制定出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
企图集中徐州附近的国军,乘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抓住华野进攻济南之际出兵猛攻华野。同时华中“剿总”也在一旁牵制中原野战军,使华野陷入无兵可援的境遇。
如果真的按照杜聿明计划的实行,不说能改变战局,至少会极大地耽误解放进程,其抽调出3、40万精锐加入山东战局的话,华野就会很麻烦。
可是,即便蒋介石、参谋总长顾祝同都认同这个作战方法,协调分配力量仍耽误了很长的时间。直到9月下旬部队才开始有所动作。
这一耽误,济南就已被解放了,杜聿明的计划已失先机。不过杜聿明认为眼下解放军立足未稳,依然是可以打的。
只不过部队刚刚开拔,蒋介石就接到一个惊讶的消息——锦州战役打响了。如果锦州丢了,东北的几十万国军也就陷入了包围之中,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在老蒋看来,华东目前还无大碍,东北已是燃眉之急,因此杜聿明奉命飞往了东北,华东的战事交由刘峙负责。
刘峙无论胆魄还是能力,都远逊于杜聿明,他看到杜聿明的计划没有热血沸腾,反而是满心不安,如果此时进攻失败,责任岂不是落在了自己这个总司令的头上?
那怎么行?自己还指望着升官发财呢。
于是,刘峙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叫停了攻势,各部基本上又回到原位,华野从而得到了充足的休整时间。
杜聿明得知此事后气得破口大骂,然而他人在东北鞭长莫及,只能看着自己的计划成为泡影。
三、献计取中野
杜聿明抵达沈阳的第二天,锦州就丢了。老蒋并没有完全放弃,依然命侯镜如东进兵团、廖耀湘西进兵团对攻,企图夺回锦州。只是各部基本上出工不出力,廖耀湘部在彰武磨蹭了许久。
此时杜聿明找到了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希望沈阳也能出兵助阵,只要沈阳一出兵廖耀湘肯定也不敢再踌躇了。然而卫立煌同样是老资格,丝毫不给杜聿明面子,好说歹说就是不肯派遣部队。这样的局面,杜聿明除了叹息,什么都做不了。
1948年11月,经过数月休整的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国军突出位置的黄百韬兵团发起了进攻,同时中原野战军也以主力东前,吸引着国军的注意,徐州也开始起火了。
这样的局面刘峙根本处理不了,他看着满桌的求援信一筹莫展,只能是将事情上报给蒋介石,但老蒋也没办法啊。无奈之下,只好把杜聿明从东北调回徐州。
1948年11月,杜聿明飞回徐州,刘峙仿佛看到救星一般将那些告急电文给他看,此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围,同时其他几个方向也纷纷说自己遭遇了共军主力请求增援。
这让杜聿明啼笑皆非,共军又不会分身,哪来那么多主力?面对混乱,他还能冷静地分析,按照解放军以往的作战习惯,必然会有主次之分。眼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黄百韬兵团在血战,那么其他几个方向极有可能只是佯攻吸引。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杜聿明让邱清泉返回徐州讨论情况。没办法,像李弥、孙元良之流哪怕没遇上什么激烈的战事,也会拼命地夸大,以此来躲避作战,唯有邱疯子靠谱一点。
通过邱清泉之口,杜聿明发现中原野战军与邱清泉兵团接触之后就且战且退,这说明中野的目标并不在这里,很可能是为了阻击从华中而来的黄维兵团。中野要阻击黄维兵团,实则也是在给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创造条件。
杜聿明根据战场态势搞明白了解放军的意图,很快也想出了应对之策:放弃黄百韬兵团,调集邱清泉兵团与李弥兵团去增援黄维打垮中野。简单来说就是国共双方各断一臂,然后再进行主力的大决战。
如果真的按他这个方法推行,中原野战军是很难阻挡的,从已发生的现实来看,缺少重武器的中野打一个黄维兵团都相当困难,如果再增加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那中野大概率会伤亡惨重后撤退。这时不管黄百韬兵团是否已被歼,国军都还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这个方案给到刘峙后却被拒绝了,刘峙的意思是黄百韬兵团距离更近,不先去救他反而调兵去打远的中野,到时候中野没围住,黄百韬兵团又覆灭了,谁来负这个责?
当时中野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调动,杜聿明也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的计划,看刘峙的意思,他也没有再坚持。
于是,在刘峙的安排下,孙元良固守徐州,邱、李两个兵团还是沿陇海铁路线两侧并肩东去增援黄百韬。在华野的阻击下,他们始终没有冲过去,最终黄百韬兵团覆灭,其本人身死。
四、欲退存生机
黄百韬兵团折损,黄维兵团被围,此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逆转,徐州附近国军只剩下了30多万人,如果死守那也逃不过被围至死的命运。
于是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放弃徐州,保存邱、李、孙三个兵团的有生力量,由河南永城一带南下,到达阜阳一带,再寻机去救黄维。这对国军来说,已是最好的止损方式。
但蒋介石还有些分不清形势,认为这样做增加了路程,万一黄维兵团没撑住怎么办?送掉这个精锐兵团他心里舍不得。杜聿明看出他的犹豫,只好进言要打就坚决的打,要撤就迅速的撤,一再犹豫只会把徐州的三个兵团也送掉。
老蒋看徐州也日益吃紧,只好先同意了杜聿明的撤退意见。
为了撤退,杜聿明耍了好几个花招迷惑解放军,不过还是被粟裕识破了,其部到达萧县一带时,华野主力连忙全力追赶。
一边在跑,一边在追,这是拼速度的时候了。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老蒋反悔了,他还是想要拉黄维一把。又是打电话又是发电报,命令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去救。
杜聿明最开始还想用通讯不畅没接收到命令为由混过去,然而老蒋直接让飞机空投手令,措辞也相当严厉。杜聿明见令连连长叹“完了”,可他又不得不听,只得率部南下。
这个举动让粟裕非常欣喜,华野随即调整部署,在陈官庄将杜聿明团团围住,这种局面,杜聿明已经做不得什么了,最终淮海战役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国军精锐尽失,杜聿明也成了俘虏。
其实按照杜聿明的三次对策,国军不说能翻盘,至少不会输得那么快、那么难看,只是最终决定权不在他手上,一次又一次的微操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当然,这样也好,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很优秀!
优秀作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