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嫉恶如仇,斩奸夫替兄报仇,醉打蒋门神,为何却对十字坡人肉包子店不闻不问啊?
首先,《水浒传》是成书于明代的古白话小说,所以不能按照今天的三观去衡量。同时,武松确实嫉恶如仇,只不过他对恶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或者说武松是一个极受主观情绪影响乃至控制的人,所以我们眼中的恶在他眼中未必如此。
血溅狮子楼武松天生神力,拳脚功夫出众,不然也无法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过他并非一般的猛汉,很多事情懂得三思而后行,比如兄长之死。
在得知武大郎暴病身亡后,武松心中便生出疑惑,他没有大喊大叫搞得天下皆知,而是暗中收集证据,从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即便如此,武松的首先应对措施并非快意恩仇的杀人,而是通过正常经官的手段去打官司,可惜官官相护,西门庆一早买通了上下,于是武松上诉失败。
兄长之仇,不共戴天,武松这样的血性汉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但是他没有盲目杀人,而是召集邻里做旁听,然后亲审潘金莲与王婆,而后赶奔狮子楼,诛杀了西门庆。
尽管私设公堂、私处刑法触犯了大宋律法,但武松已经尽可能的做到有理有据,这也是他杀了这么多人却没有被斩首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实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武松并不鲁莽,就是在和鲁智深去华州找史进入伙时,鲁智深得知史进遭遇后不管不顾要进城救人,而武松则提议从长计议。在鲁智深不肯听劝的情况下,武松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书信宋江,向梁山总部求援,毕竟凭一时热血是做不成事的,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救史进,所以即便被鲁智深嘲讽胆小也没关系。
醉打蒋门神武松被发配这一路,两个官差都好吃好喝好伺候,到了孟州后,他宁折不弯的个性逐渐展现,无论是不肯给差拨“进供”,还是告诫犯人自己是个“顺毛驴”,都充满了个性,结果被有心观察的施恩看到了机会。
照理说武松胡作乱闹,理应在狱中受尽折磨,没想到预想中的暴风雨没来,反而好吃好喝的每天供着。俗话说“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武松起初以为是对方要搞什么阴谋诡计,结果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便郁闷了,毕竟这样不明不白的享受恩惠不是他这个血性男儿能承受的。
施恩在此时出现了,讲述了与蒋忠之间的事。客观讲,这摆明就是“抢地盘”,蒋忠不是善类,施恩也不是好饼。但是对武松而言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他受了施恩的恩惠,所以主观上已经有了倾向性,加上施恩并不客观甚至有意误导的阐述,于是武松觉得是时候报答施恩了,这便有了后来的醉打蒋门神。
从这里便能看出,武松并非真正的嫉恶如仇,不然他应该连施恩一起打。或者说武松的嫉恶如仇是有选择性的,对自己好的便是善,与之相反的便是恶。所以他摆平了蒋门神,维护了施恩。
十字坡的孙家店武松途经孙家店时,最开始是想找麻烦的,不然也不会撩骚孙二娘,但是随着张青夫妇的下跪道歉以及张青的“三不杀”理论,使得武松选择了与这对夫妇冰释前嫌,特别是后来张青、孙二娘真如兄嫂般待他,让武松体验到久违的亲情,这使得武松从心往外认可了这对夫妇,以兄嫂之礼相待。
但是说破大天,两口子开黑店,杀人卖肉包馒头是实,武松为什么连斥责或者劝告都没有呢?这就不仅仅是武松主观上的善恶了,而是上升到《水浒传》中设立的三观。
在《水浒》的江湖中,杀人放火虽然残暴,却属于好汉行径,小偷小摸、贪心好色则为人所不齿,而杀人卖肉甚至吃人肉的事在这些走江湖的眼中已经司空见惯,算不得什么。武松虽然曾是都头,但在此之前同样也是江湖豪侠,对这些门儿清不说,还很认同。而且张青又有“三不杀”,所以让武松觉得他颇有原则,所以不仅不曾“怪罪”,反而增添了几分好感,那么自然就不闻不问了。
归根结底,武松这种让现代人看不透的嫉恶如仇主要是受《水浒》三观和他个人的主观情绪影响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优秀作者:烛影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