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问: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的丰功伟绩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同时,秦始皇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千古谜团,秦始皇陵地宫水银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关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秦始皇十三岁刚刚登上王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园。古代帝王生前建造陵园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秦始皇只不过是把造陵的时间提前到了即位初期。

在古代,人们出于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需要,一般会选择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地方来建造陵寝,特别是帝王陵。秦始皇执政于咸阳,但陵园却选择在了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麓。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骊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一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二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从堪舆学上来说,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这里是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南有骊山,北有渭水,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这里不但地势比东西两边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葬地。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地,所以古人认为尊者在西,卑幼在东。秦始皇的先祖从甘肃天水经过八都九迁,一路向东发展,最终定都咸阳。所以,秦始皇先祖的陵寝也是从西向东排列。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和秦宣太后的陵寝在临潼以西的芷阳一带,按尊长在西、卑幼居东的原则,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所以,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符合古代的礼制。

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丞相李斯,少府令章邯作为监工,共征集了天下民力72万人修建陵墓,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直到秦始皇临死之际,陵园的修建还尚未竣工。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算基本完工,前后用了39年的时间。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了一番描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用了短短几十个字,就把秦始皇陵内部的奢华,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陵的地宫挖得非常深,已经挖到了三层泉水以下;秦始皇的椁是铜质的,整个地宫充斥着各种奇珍异宝,还有各种百官陶俑;能工巧匠制作的各种暗器,布置在地宫周围,只要有人靠近,就会触发机关;地宫的穹顶之上,镶嵌着大量的宝石,模拟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用水银浇灌而成,模拟江河大海;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照亮地宫久久不熄。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可以说,为了能够在地下复刻大秦帝国的辉煌,秦始皇甚至把山川日月,江河湖海都搬到了自己陵寝之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秦始皇陵地宫的了解,仅限于司马迁《史记》中描述的寥寥数语。直到庞大的地下军团兵马俑的横空出世,人们才对秦始皇陵宏伟气势有了一点具体的感受。

随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进展,相关学者不但搞清楚了秦始皇陵的规模和形制,还对秦始皇陵地宫内部有了一定的了解。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位于高大的封土之下,深约30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墓室四周、顶部均为石质结构,墓室的空间高度约15米。然而,关于地宫中水银的问题,始终像一团谜,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的封土进行勘测,意外发现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勘测结果表明,从秦始皇陵封土正中央位置获取的土壤样本中,所含的水银标准超过了普通土质近300倍。

这些水银并非来自封土本身,而是一种吸附汞,这种汞来自于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汞通过挥发,顺着土壤的缝隙上升,传到封土里面。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秦始皇陵的地宫仍处于封闭状态,因为只有在长久的封闭环境中,水银才会影响到附近的土壤。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地宫中有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

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大。专门研究秦始皇陵的学者王学理推测,地宫中的水银最少有100吨左右。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经过科学的测试,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同时代的考古资料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底部存在以水银为材料制作的秦帝国水系版图,地宫顶部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

秦始皇陵地宫的这种设计理念是源自战国晚期以来,形成的阴阳五行宇宙观。墓室顶部象征着天,底部则象征着大地。秦人以黄帝作为自己的祖先,推导出秦属水德,而水德尚黑,所以秦人的礼服旌旗等都采用黑色。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制作的帝国水系版图,也是秦为水德的象征。

秦始皇不是第一个在陵墓中放置水银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王侯的墓葬中就已经使用了水银,比如位于山东临淄的齐桓公墓中就有水银,山西太原晋王岭的王郭村古墓中,也发现了水银。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水银是对汞的形象化称谓,它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的金属,水银极容易挥发,挥发后的汞蒸气含有剧毒。水银不但能够很好的隔热,而且具有杀菌的作用。所以,古代陵墓中的水银具有防盗、防腐的功能。

在古代,炼制水银的主要原料是丹砂,因其颜色鲜红,色泽美丽,又被称为朱砂。在地质学上,丹砂又被称为辰砂,它的结晶体被称为宝砂,含有辰砂的红色石头就是俗称的鸡血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丹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就把丹砂磨成粉状,然后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直到今天,丹砂仍然是绘画和书法中的主要颜料。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丹砂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且还是镇静安神的良药。在道教文化中,丹砂更是被赋予了辟邪除魔的神奇力量。历史上,丹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炼制所谓的仙丹妙药,而且这种炼丹术历来为皇室所推崇。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能达到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开始痴迷长生。他在民间寻找无数的方士和道士,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药。许多方士听闻这个消息后,纷纷毛遂自荐。

方士徐福告诉秦始皇,自己是一名修仙有为的道士,不但能够行气吐纳,而且可以炼制仙药,只要吃了他炼制的丹药,便可以成仙,从而长生不老。这样违反天命的话,秦始皇竟然信以为真。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简言之就是,徐福告诉秦始皇,在茫茫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瀛洲和方丈,上面居住着神仙,可以制作长生不老药。徐福表示自己愿意赴汤蹈火去找神仙,将长生不老药带回来奉献给秦始皇。

于是,秦始皇拨给徐福大量的金银财宝,并派遣数千童男童女,让徐福带领入海求仙。可是,徐福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在徐福之后,秦始皇又找来许多方士为其炼制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作为炼制仙药的主要材料丹砂,需求量也随之大增。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丹,巴越之赤石也。”据此可以推测,秦汉时期,丹砂的主要出产地是在巴越之地。因此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很可能来自古代的巴蜀地区。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实际上,在古代的文献中,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来源的记载。

在今天重庆的东南,湖南的西北,贵州的东北这个三角地带,在中国汞矿资源的分布方面,占的比重非常大。历史上,这里属于巴国的边缘地带。因此一些学者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应该来自这里,但是没有文献能直接证明这一点。

后来,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唐宋时期,这个三角地带的汞矿才开始大规模开采,这与秦朝相差了近千年的时间。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陕西南部的旬阳县,距离秦始皇陵的直线距离大概只有100公里。在旬阳县的公馆镇、青铜沟一带,蕴藏着中国20%的汞矿。青铜沟大型汞锑矿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达14800吨以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汞矿区,被称为中国的新汞都。今天,中国70%的汞产品都出产自陕西的旬阳县。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陕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在旬阳县境内勘探时,陆续发现了上千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古矿洞,正是根据这些古矿洞带来的线索,他们最终发现了青铜沟大型汞锑矿床。

这些古矿洞最深的有几百米,最浅的仅有十几米。最大的古矿洞有三、五间房那么大,最小的仅能容纳一个人进去。古人在采矿时,顺着地表的矿脉,沿着矿体一直向下挖。在旬阳县博物馆中,收藏着几件从古矿洞中出土的工具,其中一件铁镢和旬阳县杨家河秦汉遗址出土的铁镢十分相似。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虽然现在还无法判断这些古矿洞最早的开采时间,但是根据这些古矿洞形成的时间以及开采过程,再加上周秦汉唐时期,人们对水银的认知,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主要或者全部来自旬阳。

在旬阳县公馆镇的一个矿区内,有一座娘娘庙。据当地人说,里面供奉的是古代开采汞矿的女先祖。自古以来,当地开矿的人每在下井之前,都要前来娘娘庙烧香,祈求平安。

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已经说不清他们祭拜的这位女先祖是何方神圣,也无法说清楚祭拜始于何时。但是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地人祭祀的这位开采汞矿的女先祖竟然和《史记》中记载的一位寡妇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史记集解》中解释:“巴,寡妇之邑”、“清,其名”。巴寡妇清是最早以自己本名记载于正史的女人。这是先秦女性包括秦宣太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都不曾拥有的荣耀。

也就是说,在巴这个地方,有一个叫清的寡妇,其家族从事的是丹穴业,也就是采炼丹砂,因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所以传及数代而不坠,由于垄断了丹砂开采的生意,所以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作为地理名称,“巴”先后有两个不同的地理范畴。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个巴国。历史上的巴国先后存续了800多年,后被秦国所灭。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巴国成为了秦帝国的巴郡,其地域远远小于巴国的范围。

巴国的大致范围东到今天的襄樊,西至今天四川的宜宾,北达今天的秦巴山区,大巴山因巴人而得名,这里是巴国的核心地带。历史上,旬阳县就在巴国的范围之内,而且处于核心地带。

从当时丹砂产地和拥有量来分析,出产丹砂之地除巴地之外,贵州的桐梓、思南、德江等地的汞矿开采时间也比较早。巴寡妇清为秦始皇陵地宫提供了朱砂和水银,但并不是唯一来源。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由于史籍中没有交代巴寡妇清的具体籍贯,因此无法判断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的具体来源。

在正史中,和秦始皇有关的、有身份记载的女性共有三位,除了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外,就是湘水女神和巴寡妇清,然而秦始皇对他们的态度却是一抑一扬。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第二年,巴寡妇清去世,葬于国都咸阳附近。秦始皇为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昭天下。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台,开了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的先河。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古代的矿工在采矿时,一般用的是火焚水淬法。先是在矿洞中寻找矿脉,确定要开采的矿石之后,用大火将石头烧热到一定程度,然后再将冷水喷浇在烧热的岩石上。如此一来,矿石在冷热交替的刺激下,就会裂缝以至破碎,之后再用工具开采。

汞矿开采之后,就要炼制成水银。在秦汉之前,人们基本上采用的是低温焙烧法来炼制水银。也就是直接在空气中国对汞矿石进行焙烧,温度在450度至800度的环境下,将汞还原为气态,然后再冷凝成液态汞,即水银。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由于水银具有流动性强、易挥发、比重大的特点,因此对储存运输的要求非常高。在古代交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最方便、最省力的途径来运送水银。

从地理上看,巴蜀之地距离秦始皇陵约有500多公里以上,而从旬阳县到咸阳,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只要翻过秦岭就可以抵达关中地区。所以,古人肯定会选择运输最为方便的旬阳来开采炼制水银。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远在商周以前,秦岭山间就已经出现沟通南北的古代道路。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秦岭,并非不可逾越。接近旬阳的秦岭古道有库古道和子午道,当时的人,采用人背马驮的方式,把水银从旬阳运出,然后通过秦岭古道运送到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是否就来自于陕西旬阳,目前也只是一种推测。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之谜会被逐渐解开。

优秀作者:关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