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问: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吴良辅其实是被孝庄太后处死的,而吴良辅染指后宫之说,完全是后人臆加上去的,这种猜测完全经不起推敲。

大清入关之初,年轻的顺治帝很清醒地认识到“宦官误国”的巨大弊端,于是乎他规定大清的太监从此以后不能像明朝的司礼监一样,既让他们读书,还让他们参政甚至是执政,顺治严格限制了太监的品级和职能,让太监回归到了他们本该有的地位,在《清史稿》中,就记载了顺治定下的“铁律”:“朕酌古准今,量为设置,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外官有与交结者,发觉一并论死。”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太监不允许擅自出皇宫,否则死,太监更不能够和朝廷官员结交,否则也是死路一条,而顺治帝还将这些规定写在一块铁碑上,立于交泰殿面前,颇有一副“违者,人人得而诛之”的景象。这就是清初的太监地位背景,比起明朝初年更低,可问题也来了,就是顺治在执行打压打击太监的同时,他竟然养出了一个“大太监”。

这个大太监,就是吴良辅。顺治登基时极为年幼,而朝政又被多尔衮所把持,所以顺治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和太监在一起相处,在这个过程中,顺治和吴良辅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吴良辅虽然是太监,他本人在宦官这个体系中又是特殊的,顺治大力打压宦官,却把吴良辅当心腹,随着多尔衮慢慢放下权力,顺治想要亲政,就只能先让身边的宦官出去“接触”。

随着多尔衮去世,顺治彻底亲政,吴良辅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在皇宫中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在外朝也同样有关系网。而吴良辅也确有能力,不是那种只会一味讨好皇帝的太监。鉴于清初太监机构的简陋,吴良辅提出了效仿明代的二十四衙门从而建立“十三衙门”,以便更好侍奉大清的皇族。

所谓“十三衙门”,分别是: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监、惜薪司、钟鼓司、兵杖局、织染局。从这十三衙门的名字大多数带着“监”的特征就可以发现,十三衙门本质上就是以“宦官”为主机构,而吴良辅又是十三衙门的推动者,自然是这些宦官中最有资格掌管的人,吴良辅也自此开始走上权力巅峰。

要说十三衙门的设立是否违背顺治自己定下的规矩,其实这也不算是,因为十三衙门终究是属于内务部门,隶属于内务府,顺治只是说了不允许宦官随意外出以及结交外官,所以给予十三衙门在一定程度上的权柄,这是说得过去的。答

野史记载:半夜,大太监吴良辅来到玄烨生母佟佳氏寝宫,刚进门就搂着她的腰说:“走,咱们到床上去!”佟佳氏惊魂未定,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只能委屈求全。不过,她灵机一动,说道:“公公,本宫今晚不舒服,咱们来做其他游戏吧!”眼看这董鄂氏入宫才几个月,就被提升至贵妃位,而自己入宫三年,还只是在妃位上晃悠,就算为顺治生了一个儿子,顺治还是对自己不搭理,佟佳氏越想越憋屈。

一个人在凄冷的皇宫,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人,想到这里,佟佳氏忍不住低声抽泣。就在这时,她恍惚听见轻微的脚步声正在走近!这么晚了,御花园居然还有别人?佟佳氏越想越害怕:“不!不可能!”佟佳氏怕极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就在脚步声已经消失的时候,一张布满老茧的手搂在了她的腰上:“娘娘,老奴来陪您啦!”佟佳氏吓得“啊”一声大叫,回过头却看见大太监吴良辅站在月光下,龇着满口黄牙冲着她笑,看着他丑陋的样子,佟佳氏内心犯恶,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

这些日子,顺治一直在董鄂妃那里,盛宠无极。如今董鄂妃的位置已经超过自己了,虽然自己有一个儿子,但是看顺治的意思,一旦董鄂妃生下皇子,这皇太子的位子非其莫属。自己在皇宫三年,不及董鄂妃出现三个月,为了玄烨的未来,只能同这个皇帝身边的老太监相好,受尽屈辱:“等玄烨当了太子,我一定要你好看!”“娘娘,这深宫寒冷,老奴送您回去吧。”佟佳氏心知他的目的,但是事情到了这步,只能继续,否则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到了宫殿门口,吴良辅也跟着佟佳氏进了屋子。刚关上门,吴良辅一把抱住眼前人,语气极其猥琐:“宝贝儿,这么久不见,可想死老奴了!”说着就把人往里面带,吴良辅满脑子都是要玩游戏。

可是佟佳氏却不愿意,但还不能惹恼他:“公公,我今天有点不舒服,怕是要扫了你的兴。”然后摆出一副身体难受的样子,这等情形,吴良辅也不好用强。“哎,既然娘娘玉体抱恙,那老奴还是回董鄂妃那里,侍候万岁爷吧……”说罢就要离开。佟妃一听顺治,突然想到之前让他打听皇帝要立皇太子的事情,还没信儿,赶忙讨好的说:“公公着急什么,虽然我今天不舒服,但是我可以陪公公玩别的啊!”佟妃趁机询问了储君之事,但这可不是免费的,又不免被吃了很多“豆腐”。但是俩人都不知道的是,年少的三皇子玄烨因为想妈妈,早些时候来到了佟妃这里,就在俩人拉拉扯扯的时候,被趴在床底的玄烨听的清清楚楚。

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因病走了,玄烨登基为新君,年号“康熙”。但是,就在康熙当了皇帝没几天,就下令严查吴良辅的罪行,之后交予刑部处理。于是,在顺治时期,最红的大太监吴良辅被处斩。那么,康熙刚当皇帝就急急忙忙把吴良辅杀了,是为了掩盖其母与吴良辅的丑事,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

01,前朝太监,通过靠近皇帝,走进权力中心

这个吴良辅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得到顺治皇帝的极大信任,却又被康熙皇帝痛恨呢?吴良辅原本是明末的一个小太监,后来吴三桂背叛大明,多尔衮打败了闯王李自成,满清顺利从盛京迁至紫禁城。虽然改朝换代,但是宫人并没有被驱逐,依旧留在皇宫做事,吴良辅就是其中一位。而一位前朝的小太监,能在新王朝做的风生水起,这里就能看出来吴良辅绝非等闲之辈。

在顺治小的时候,吴良辅就陪在他身边,自然等到后来顺治继位,他成了太监总管。在皇帝身边做事,身板自然也硬气,主要还是顺治皇帝信任他,让他参与政事。这位太监总管也不含糊,他自比前朝大太监汪直、魏忠贤,认为自己并不比这些“前辈”差。为了彰显地位,他向顺治建议将在关外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改成十三衙门,效仿前明的二十四衙门,将内务府的权力分化。新部门分为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等。这个意见提出之后,受到了满清老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劝说顺治不要继续沿用前朝的制度,因为历史也证明,其制度是有问题的。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借以保住自己的利益。但是顺治怎么能看不出他们的心思,见招拆招,下令草拟十三衙门的规章制度,严格设置管理办法。众位贵族见此,也不好违逆顺治的意思,只能接受。顺治为何会认同吴良辅的建议,甚至不惜与满清老臣对抗?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顺治虽然后期因为太痴迷董鄂妃,不理政事,但他不是昏君。在他当政的时候,做了很多有利于大清王朝的事。他之所以信任吴良辅,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巩固政权。

当年顺治靠着豪格与多尔衮两虎相争的契机当上了皇帝,虽然大权在握,但他还是个孩子,所以政权还是由多尔衮把持。加上长时间见不到母亲,顺治跟身边的吴良辅逐渐亲近,吴良辅深知顺治内心对多尔衮的忌惮。

而后多尔衮坠马伤重身亡,顺治也开始亲政了。虽然最大的敌人死了,但是多尔衮一派的朝臣仍不可小觑。由于顺治可以亲政,吴良辅的权力也随着放大,暗地里帮顺治一点点追回皇权。当时内务府的管理者中,有很多都是多尔衮的追随者,这让顺治不能接受,所以他借助吴良辅的建议,对内务府的人员进行彻底洗牌,将自己的亲信安排进去。不仅仅是吴良辅,在当时极力帮助顺治亲政的索尼、鳌拜等老臣,都受到了顺治的重用。但因为其他人都出身高门,唯有吴良辅乃前朝的一个小太监,因此在外人看来,顺治过分信任吴良辅了。直到1658年以前,他的前途都是一片光明的。在顺治的支持下,十三衙门实际都在吴良辅的管理范畴。但就在这时,吴良辅犯了一个大错误。自古以外,皇家对外臣的态度就很模棱两可,生怕外臣居功自傲,影响了皇家权威。但同时,外臣最拿手的就是巴结皇帝身边的人。

在吴良辅成为外臣的“贵宾”后,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陈之遴贿赂吴良辅之事。那些满清贵族一直憋着劲儿找吴良辅的短板,这下可算是有机会向顺治告状了。但是顺治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先是将一干人等处以死刑,而后觉得太过于残忍,改为流放处置。在这其中,唯有吴良辅只是受到了警告,并没有实际的处罚。虽然因为这件事,吴良辅在清宫名声大噪,大家更加惧怕他的权势,私下跟他结交的人也逐渐增多。在当时,无论朝廷命官还是后宫嫔妃,都买他的帐。

而危机,也自此产生。

02,顺治去世,康熙继位,吴良辅不得不死

要说吴良辅一生所做的事情中,最出名的就是代替顺治出家。顺治十七年的时候,董鄂妃因为丧子,一病不起,而后无论什么济世良方,都没能将董鄂妃拉出死亡线。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因为过度伤心,连早朝都不上了,一心一意的在董鄂妃灵位前守着。而后干脆看破红尘,准备出家当和尚,一辈子与青灯为伴。但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这么肆意妄为,他出家的事情遭到了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太后甚至请求德高望重的玉林大师前来劝说顺治,最后顺治决定让吴良辅代替其出家,算是圆了自己的梦。

这个时候,顺治虽然没有出家为僧,但却因为病重,身体已经吃不消了。五天后,顺治就去世了,年仅24岁。按理说,一代君王去世,朝代更迭,也就没有吴良辅什么事情了。但是就在顺治去世后没多久,吴良辅被逮捕下狱,朝廷发布了他众多罪行,没多久就被处死了。他为何会被处死?

死因一:与外臣勾结,收受贿赂,触犯皇家敏感神经

明末宦官当道,朝廷乌烟瘴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速度,所以满清在入关之时,担心重蹈覆辙,朝廷曾经下令“内兼不得干政”的政策。顺治亲政后,也严格遵守这条政策,当时吴良辅也是普通的一个太监。随着顺治亲政之后,与孝庄的矛盾升级,身边无人可亲近,所以这些在身边侍候的太监就成了顺治的“好朋友”。其中,吴良辅更为受顺治器重,从而有机会参与朝廷上的事情。

顺治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宦官的力量,以为只是自己的一颗棋子,可随着太监管理十三衙门,满族贵族的权力一点点被侵占,内外矛盾严重,而吴良辅收受贿赂,与外臣勾结之事败露后,他彻底成为朝臣的“重点打击目标”。甚至传言顺治病重期间,吴良辅忙着与外臣联合,意图谋权篡位。趁着众位皇子还小,掌控朝局。所以,吴良辅代替顺治出家,有可能就是为了转移大家的视线,进而加快谋反步伐。一直以来,孝庄对吴良辅很不满,但是碍于顺治的面子,孝庄并没有处理他。但是要知道孝庄太后代表着满清贵族的利益,她不可能任由吴良辅继续猖狂。

所以康熙继位后,整顿朝局的时候,处死吴良辅成了孝庄太后和四大辅臣的首要任务。

死因二:吴良辅身为先帝内臣,需永久保守皇家秘密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看到了吴良辅与康熙生母佟佳氏之间的暧昧关系。根据野史记载:顺治时期,董鄂妃一个人占有了顺治所有的爱,放眼整个清朝,没有一个皇帝能为了妃子做到如此地步。而顺治的偏心,导致了众多后妃守活寡,就连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还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顺治也是一眼都不带看的。其他妃子就更惨了,有一些甚至放弃争宠,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在这种情况下,佟佳氏投靠当时权势最盛的大太监。加上吴良辅早已经不是真正的“男人”了,也不会对她怎么样,这买卖十分合适。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坏事做多了,自然藏不住。关于二人的闲言闲语,慢慢被宫内人知晓,但此时,这件事并没有传出清宫外。所以,顺治去世后,皇家赶紧处置了吴良辅,防止此件丑事被越传越广。同时,在康熙登基的第二年,佟佳氏也因病去世了,年仅23岁。据说,这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命人做的。由此看,不管佟佳氏是否与吴良辅真的对食,这件丑闻已经闹得后宫不安宁了,二人也不得不为这件事付出代价。再者,吴良辅代替顺治出家仅仅五天,顺治就离开人世了,这件事实在令人生疑。有人说,实际出家的是顺治,吴良辅这个替身不能活在人世间,否则这件事露馅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因为与佟佳氏的流言,还是身上有顺治的大秘密,吴良辅都非死不可。

回顾吴良辅的一生,他虽不及前朝太监汪值、魏忠贤那般大有作为,也不像王振、刘瑾那般作恶多端,但他就像是大清王朝的一只蠹虫,虽然不伤及根本,长期存在也很恶心。吴良辅历经了两个王朝,遇见的事情多了,做事也非常圆滑。所以在明末的时候,他没有得宠,反倒是顺治时期,却在一众太监中非常突出,受到皇帝的重视。人很容易恃宠而骄, 他人、财、权全都得了,就越发的贪得无厌。在顺治眼皮子底下犯原则性错误,为自己增加了很多敌人,其结局不得善终也是必然的。

比起明朝的“二十四衙门”,十三衙门其实被很大程度削弱了职能,因为在数量上,十三衙门既比明朝少了十一个部门之多,而且还只能由宦官管理,在明代,二十四衙门还有大量的品级官员在衙门任职,到了清代就只能让太监管理了,这不就是变相地削减其职能范围吗?相应的,太监也理应受到朝廷的削弱和管理。可问题来了,吴良辅凭借着与顺治的关系,是不是会“越过”底线呢?

答案就是:会。

十三衙门看似只管着内务这一亩三分地,但问题来了,这十三衙门里有一部分机构是要让太监和外官打交道的,而吴良辅作为顺治身边的红人,其他官员会不会起结交的心思,除此之外,就算顺治知道了吴良辅和其他官员私下有所往来,是不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治虽然对外人从不心慈手软,但他对身边的人向来都是很宽容。就这样,吴良辅这个太监走上了“贪腐”的道路。靠着职务便利,吴良辅常常走出宫门与其他外官结交,而吴良辅虽然是太监,可他也并非没有自己的亲人,自古以来,太监最不考虑的就是自己的血脉传承,但永远重视皇帝和自己尚且在世家人的利益,所以吴良辅是存在贪腐动机的。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顺治十年时,朝堂爆发“北党”和“南党”之争,北党首领陈之遴和南党首领陈名夏互相争权引起了满人的不满,而刚刚好,这些党争有牵扯到了以吴良辅为首的宦官群体。

注意,是牵连到宦官群体,而并非只是吴良辅一个太监。陈之遴本是明朝进士,父亲更是大明顺天巡抚陈祖苞,可陈祖苞因为防守清军入侵的时候失利,从而被崇祯革职下狱,陈祖苞不久后畏罪自杀,崇祯愤怒无比,既然陈祖苞死了那就责罚他的儿子,命令榜眼陈之遴永不能在大明当官。

被大明抛弃后,陈之遴便有了投清的底气,而顺治对陈之遴也特别看重,几乎年年都有升他的官,陈之遴在顺治朝最高当到“弘文院大学士”、“太子太保”的官职,可谓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汉人大臣,也难怪可以成为“北党”的首领。但关于陈之遴的“晋升”,有人提出了质疑,比如给事中王桢他就指出,陈之遴明明就是前朝的“废官”,为何在大清反而步步高升,言外之意,就是说陈之遴有“关系”。也是党争爆发后,才让陈之遴的朋党事发,不久后被彻查,就找到了陈之遴和吴良辅的“结交”、“舞弊”、“受贿”等等证据,而顺藤摸瓜,又发现吴良辅不仅和陈之遴有所来往,还跟很多官员有着一样的交集。

东窗事发,顺治帝此前可能知晓,但他瞒不住天下人,更别说吴良辅就是在“打”他的脸,明知故犯,当时的朝堂还有孝庄太后纷纷要求顺治帝处死吴良辅,而顺治帝却犹豫了,在一番权衡下,顺治帝以“牵连过多”,反而将陈之遴革职便算结案,顺治的处理方法让人诟病。保太监,废大臣,这是什么操作?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所以关于处死吴良辅这件事,在顺治十五年的时候朝堂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了,但顺治非要保住他,没人能奈何吴良辅,宦官无权干涉朝政,犯同样的,朝廷的大臣也不能通过他们的司法程序来审判吴良辅,吴良辅说到底就是顺治的私产,一切都由顺治说了算。可顺治能保吴良辅一时,却保不了一世,顺治十八年,顺治决定给吴良辅一个选择作为“替死”,那就是出家为僧,从此脱离红尘。

吴良辅自然是应允,面对顺治的保护,他早已经死而无憾了。顺治在位时,他极其钟爱董鄂妃,其他的什么皇后妃子一概被冷落,包括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都是如此,而董鄂妃和吴良辅的感情也很好,吴良辅知道讨好董鄂妃就是他前途所在,所以有着董鄂妃的青睐,吴良辅根本不可能被杀。但也是吴良辅出家,间接“害死”了顺治帝。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对董鄂妃用情至深的顺治悲痛欲绝,而在佛教中,如果有一个人能为去世的人“日夜祈福”,那么就能令逝者有一个好的来生,顺治思来想去,便让吴良辅出家,面对为董鄂妃祈福的选择,吴良辅二话不说答应了。

几个月后,顺治为吴良辅选好了北京的“悯忠寺”,让吴良辅在这里剃发出家,而顺治则是在一旁“观礼”,以示对吴良辅的恩宠。也就是在观礼的时候,顺治帝就走出皇宫这么一趟,他便染上了天花。天花在当时乃是绝症,顺治为了避免自己的几个皇子感染天花,在他们年幼时就将他们打发到宫外去住,其中也包括了年幼的康熙,但康熙运气不好,还是染上了天花,所幸孝庄和苏麻喇姑的不放弃与悉心照顾,康熙熬了过来。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但康熙熬过天花,这本就是当时极为难得的事情,康熙能行,顺治就未必能行,而顺治经历了董鄂妃的离世后,内心十分悲痛,对自己的生已然不看重了,于是在染上天花的一个星期内,顺治经历了病重最终病逝,没有一点余地可以挽回,顺治在临终前,安排了康熙继承皇位,此时的康熙年仅八岁,根本无法亲政,所以一切大权都由孝庄来把持。

在顺治驾崩后,孝庄立即对已经出家的吴良辅下了一道旨意,以他“变易祖宗制度”的罪名从而处死他,所以下令处死吴良辅的根本不是康熙而是孝庄太后,而孝庄给予吴良辅的罪名正是吴良辅此前的种种过错。处死吴良辅的“程序”还是通过朝廷颁布的,而这个程序就是以康熙“圣旨”的名义公布出来,其中细数了吴良辅的五大罪过:

一、吴良辅违背了清太祖、清太宗不设宦官的政策。

二、吴良辅违背了顺治帝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

三、吴良辅倡议设立十三衙门,实则以十三衙门为触手干涉朝政。

四、吴良辅贪污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克扣军人的饷银。

五、吴良辅甚至有意在顺治失意懒散的时候把持朝政,罪该万死。

五项罪名一出,吴良辅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而十三衙门也跟着吴良辅彻底烟消云散,但关于吴良辅的罪名中,根本没有吴良辅“淫乱”后宫的说法,吴良辅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太监,而大太监一般都是“彻底”的太监,与那些并不彻底的太监又是不同的。事实上,孝庄太后是很“痛恨”吴良辅的。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因为吴良辅间接害死了顺治,当时的顺治正值壮年,只要不死那就是前途无量,当一个千古一帝不在话下,可就为了去观礼吴良辅出家,顺治染上了不能治愈的天花,最终死在皇宫中,孝庄一想起儿子这属于是“惨死”便悲痛欲绝,气便都撒在了吴良辅的身上。除此之外,吴良辅也曾因为董鄂妃的事被孝庄视为“眼中钉”。

当年顺治特别宠爱董鄂妃,一度要将董鄂妃册封为皇后,试图废掉孝庄前后给他安排的皇后,面对顺治的疯狂行为,孝庄自然是不同意,于是在顺治的婚姻感情问题上和顺治爆发了巨大的冲突,母子一度失和,孝庄不得不善待董鄂妃来缓和母子矛盾。但孝庄再如何善待董鄂妃,都不可能让董鄂妃当皇后,而吴良辅是顺治的心腹太监,自然也向着顺治和董鄂妃,他屡次站在董鄂妃的立场上和顺治的其他后宫斗,也就董鄂妃心地善良,不然的话吴良辅恐怕就要上演“后宫大乱斗”了,但即便如此、都没人敢保证吴良辅没有“暗算”过顺治的皇后们。

而顺治的皇后,一直都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她们代表了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利益,所以孝庄太后痛恨吴良辅那是情有可原的,特别是他还有“挑拨”太后和皇帝关系的嫌疑,放在谁的手里,都不可能让吴良辅活。顺治十八年二月十五,也就是1661年的“消费者日”,康熙发起最强“打假”,怒斩太监吴良辅,废除太监衙门!而吴良辅两个同伙,满人佟义,汉人刘正宗,都受到了训斥,没有处罚的原因是,他俩一死一老,佟义死了,刘正宗家产一半充公,不能回老家,亲友受株连。乙未,诛有罪内监吴良辅,罢内官——清史稿

吴良辅被杀,从顺治驾崩算起只有40天,从康熙即位算起也只有37天,康熙跟他有什么仇有什么怨?又有多大的仇,多大的怨,如此迫不及待杀他呢?我的回答是,康熙怒斩吴良辅,的确是因为女人,但这个女人不是康熙的妈妈,而是康熙的奶奶——孝庄太皇太后!

影视剧里的吴良辅,不过是稗官野史小说家言,当真你就输了。别的不说,关于吴良辅之死,《康熙王朝》的吴良辅死在了小偷小摸上,因为监守自盗而被有矛盾的同事公报私仇打死,而《少年天子》的吴良辅则知情不报而被顺治所杀。那么他知道什么情报而被杀呢?答案是他知道简亲王、巽亲王骑兵造反不报!在《少年天子》里,油腻大爷大太监吴良辅从十来岁的佟佳氏一进宫就喜欢上她了。

吴良辅还时不时的假装无意的动手动脚,在这部电视剧里大太监吴良辅竟然还是位痴情种子,为失宠的佟佳氏争取利益,以至于最终被杀。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吴良辅在悲情中与佟佳氏卿卿我我时,竟然还被睡觉中的小玄烨(未来的康熙皇帝)发现了。失宠的妃子,下等的太监,同是宫廷沦落人,相逢相识心连心。

说起来被小皇帝发现暧昧,小皇帝要么告诉奶奶,要么等着以后报仇,可《少年天子》没按照这两种逻辑中。顺治立即报复的场景又很像多尔衮。当初,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就跟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闹出了绯闻,而他的称号更是越来越暧昧。皇叔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那么吴良辅会不会和多尔衮权力一样大呢?不会,吴良辅充其量就是后来的和珅。不过,他没和珅的钱多,却也深受皇帝的宠爱,所以才会有大行皇帝死,他也遭殃的情况。顺治皇帝对他那么好,这说明他非常会来事,能让皇帝满意离不开他。既然如此,就不会出现让顺治皇帝戴上太监版绿帽一事。

1644年十月初一,清朝皇帝顺治正式定都北京。大明紫禁城里遗留下来的文武大臣、侍卫、锦衣卫、宫女、太监纷纷投降。他们认为,铁打的皇宫,流水的皇帝,只要有好果子吃,谁当皇帝不是当呢?更何况皇帝还是个五岁娃娃,前明王承恩的心腹曹化淳、吴添寿、吴良辅倒不怎么担心。最不开心的还是顺治皇帝,多尔衮吵他,老妈也吵他,而且他看到老妈还受多尔衮的侮辱,心里又怕又恨,敢怒不敢言。他总是把火气发在宫女、太监身上。他们就哄他、劝他,顺治自幼丧父,对以吴良辅为代表的前明太监、宫女自然有一种依赖。不过,顺治最喜欢的太监还是吴良辅。在吴良辅的陪伴下,顺治熬死了多尔衮,还要摆脱孝庄太后的管束。

顺治八年顺治皇帝喝过腊八粥的第二天,他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就驾崩了。孝庄太后、顺治皇帝很会来事,直接追尊多尔衮为皇帝。两个月后,顺治皇帝就对多尔衮来了个史上最强的报复,废除对他的一切恩典,还对多尔衮毁墓掘尸!权力是个好东西,多尔衮去世后,正值青春期的顺治皇帝大权在握,叛逆的他对40岁的母亲还是有点不满的。

顺治为了巩固权力,就通过增强太监的权力来实现。不过,顺治非常精明,一方面赋予太监的一部分权力,另一方面又不让他们做大,还有批判式地增强太监权力对太监和太后都好交代。癸亥,谕内院。……首为乾清宫执事官。次为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胜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寺人不过四品。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清实录》

废除内务府,建立十三衙门,明明是吴良辅的建议。可顺治皇帝为了做得很逼真,就问文武百官历史上哪个皇帝最游戏。陈名夏说是唐太宗,顺治皇帝则说是明太祖。这是为了汉化还有恢复明朝太监权力制度做基础。其实,从清朝入主中原后,在明朝耀武扬威的太监吴添寿就向多尔衮提建议,要权力,不过被多尔衮拒绝。

有多尔衮在,顺治皇帝也害怕,更何况是太监。多尔衮去世之后,吴良辅就建议设立十三衙门。所谓十三衙门也就是八监三司二局。顺治癸巳,设乾清宫执事官及直殿局。甲午,裁内务府,置十三衙门。凡八监,曰司礼,曰御用,曰御马,曰内官,曰尚衣,曰尚膳,曰司设,曰尚宝。有三司,曰尚方,曰钟鼓,曰惜薪。有二局,曰兵仗,曰织染。嗣改钟鼓司为礼仪监,尚宝监为尚宝司,织染局为经局,后又改尚方司为尚方院。庚子,又改内官监曰宣徽院,礼仪院设郎中以下官。——《清稗类钞·爵秩类8》

增加太监的权力,以吴良辅为首的太监自然非常开心,他们就是想恢复在前明时期的权力。在前明他们是阉党,权势滔天,干儿干孙遍地,甚至文武大臣都是他们的干儿干孙。可人们都有这个心理,那就是最懂殷鉴不远,绝不会犯和前朝同样的错误。

可顺治皇帝为了抗衡孝庄太后,于顺治十年六月廿九(公元1653年7月23日)组建了自己的小团体——十三衙门。孝庄太后见儿子这么搞,也没说什么!但顺治皇帝很快就出手了,也就百十天的时间(闰六月),在八月廿四日顺治皇帝直接把皇后给废了。这让孝庄太后很不爽,因为顺治皇帝皇后就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顺治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

一是,这是多尔衮、孝庄太后的包办婚姻;

二是,皇后本身脾气和人品也不太佳;

三是,顺治靠着小团体首次发力。为了缓和和太后的矛盾,顺治皇帝就立了太后的侄孙女也就是废后的堂侄女为皇后。孝庄皇太后还是什么话也不说。直接负责十三衙门的吴良辅可就说话了,他几乎把自己定性为明朝的厂公,渐渐有点狂了。明朝之亡实亡于党争,清朝入关后,残留下的明朝遗臣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汉臣后,依然不依不饶的党争。1661年,24岁顺治帝去世,大太监吴良辅跪在灵堂大哭。48岁孝庄太后见此,悲伤的脸上莫名露出些许笑意:机会来了。

1641年,皇太极受到宠妃海兰珠去世的严重打击,加上积劳成疾,不幸猝死。群龙无首,引起了多尔衮和豪格刀戈相见,最终年仅4岁顺治帝登上了皇位。因为尚且年幼,实权全部收入多尔衮囊中,多尔衮根本没把弱小的顺治放在眼里,他的皇位形同虚设,这更加深了顺治帝和他的隔阂。可羽翼未丰,想抗争也抗争不了,太监吴良辅正是在这个时候和顺治帝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他要大红大紫,为此绞尽脑汁琢磨顺治帝的所思所想。数年来的趋炎附势,让吴良辅练就了阿谀谄媚的神功,正中失落不得志的顺治红心。他陪伴在顺治左右,给他压抑的童年带来了光明和乐趣,也正是如此,多尔衮坠马身亡,顺治帝如愿亲政后,吴良辅立马得到了重用。吴良辅并不是纯良之人,他知道顺治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又是他心腹,这会时机成熟,是该展露锋芒的时刻,向顺治建议设立十三衙门,取代内务府。

十三衙门,美其名曰是为了皇室服务,并不涉政,可里面几乎大部分成员都是吴良辅的安插的手下,势力抱团给顺治充门面,在关键时刻还能指点迷津,执政经验并不丰富的顺治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吴良辅的野心不满足于此,他的触手不断向外伸展,结党营私,勾结外官,如此等等,每一项都是重罪,可顺治却总是一味包庇偏心于他,而吴良辅在顺治的“溺爱”下,更加肆无忌惮,目无王法。人在做,天在看,该来的惩罚,终究还是要来的,1661年,24岁的顺治英年早逝,宫内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吴良辅按照礼仪,也来送顺治最后一程。他对顺治要说没感情,那是假的,从小陪伴着顺治长大,几乎天天都要见上一面,就算是仇人也处出了感情来,更何况两人是主仆关系。

若要说是真情,那也是掺了很大的水分,吴良辅终究是一个以自我为重的人。在取得了顺治帝信任后,他开始聚拢势力张牙舞爪,似乎也不太把顺治放在眼里,甚至仗着是顺治身边的红人为所欲为,若真是为了顺治着想,也不至于让他这般难堪。说到底,吴良辅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坏人,顺治本身软弱,根本不是吴良辅的对手,就算他当上了皇帝,也还是念及旧情,放了吴良辅多马。可吴良辅的所作所为,顺治看在眼里,孝庄太后更是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在灵堂前,吴良辅的声泪俱下,在孝庄看来只不过是惺惺作态,毫无真心可言。

顺治是自己的亲儿子,可继位后却是叛逆大发,与她对着干,不管是朝廷事务,还是后宫纳妃,顺治都不理会孝庄的建议和安排,孝庄对儿子没辙,只得先忍下这口气。现在,他年纪轻轻就因情所困离开人世,确实少了些帝王该有的魄力和风范,孝庄感到心痛、惋惜又有些恨铁不成钢,愤怒的火苗越烧越大,她望着吴良辅这个得势小人,若不是他,朝堂上下不会这样乌烟瘴气。顺治死了,吴良辅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这大好时机看谁还敢来保你,孝庄想着想着,不禁心里的阴霾消去了一大半,悲伤的脸上居然露出了一丝笑意,周围的人注意到,都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此时的吴良辅已经做了僧人,是顺治之前亲口命令他去寺庙出家,有说是顺治为了保全吴良辅的性命,也有说是顺治因挚爱董鄂妃去世遭受巨大打击,一度想削发为尼,吴良辅是代替他出家。不管如何,当了和尚的吴良辅似乎可以高枕无忧,可孝庄还是强势将其抓捕回宫,以多项罪责,尤其是他设立了十三衙门,废除了老祖宗延传下来的内务府,有大逆不道之嫌,择期问斩。

孝庄太后之前,清朝建立一套基本完善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像满蒙联姻,来维持统治稳定,十三衙门就是朝政中的一大败笔和污点,孝庄怎能容忍它的存在,始作俑者免不了一死。吴良辅没了靠山,也没想到孝庄太后还会迁怒于他,事到如今,就算他跪地求饶也打动不了铁面无私的孝庄太后。吴良辅自作自受,他膨胀的野心得到了实现,最终还是斗不过老谋深算的孝庄,不值得同情。

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二十一日,魏忠贤的余孽冯铨受到重用,很快就有北方的汉人官员聚集他的周围,故而他们被称为北党。他们与以陈名夏(崇祯十六年探花)为首的南党争权夺势。南党人中,还有陈之遴(崇祯十年榜眼)、王之纲等人。不知道吴良辅为什么结交这些人干嘛?如果说他是南人的话,那么他是顺治身边大红大紫的人,不可能和顺治作对啊。那很可能是他以红人身份,敲诈勒索式贪污受贿地结交他们。因为无论是陈名夏还是陈之遴都是多尔衮的铁粉,尤其是陈之遴曾多次建议多尔衮对福临取而代之。后来,多尔衮倒了,在北党、宁完我的攻击下,抱团取火的陈名夏、陈之遴、程芳朝、刘宗正、王之纲、吴良辅也都倒了。吴良辅毕竟是顺治身边的红人,直到顺治驾崩前五天,也就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顺治皇帝还把吴良辅送到悯忠寺(法源寺)出家为僧,以便于躲过法律的惩治。倡立十三衙门名色。广招党类。恣意妄行。钱粮借端滥费、以遂侵牟。权势震于中外、以窃威福。恣肆贪婪。相济为恶。假窃威权。要挟专擅。内外各衙门事务、任意把持。广兴营造、糜冒钱粮、以致民力告匮、兵饷不敷。——《东华录》

可顺治皇帝和吴良辅千算万算还是失算了。

顺治皇帝驾崩后,孝庄太后直接对没有保护伞的吴良辅下手,并像朱元璋杀了胡惟庸顺道废除丞相一样,直接把顺治皇帝说设立的十三衙门加以裁撤。当然,孝庄太后他以顺治遗诏、康熙名义将清朝想成为魏忠贤的吴良辅给剁了,并把明朝亡国定于都是太监惹的祸。其实吴良辅死于十三衙门设立只是引子,主要还是党争、贪墨,他也算是党争的一个牺牲品吧。关于处死吴良辅一事,只能说是康熙童年记忆里的一个片段,康熙无权对吴良辅做出审判,他还要经历鳌拜的专权数年才开始走向成熟,康熙和顺治的人生轨迹很少,冲龄登基,背负的责任和智力、思想完全不相符合。或许康熙长大后回头看,也会觉得吴良辅做得不妥吧。

至于吴良辅和他的母亲有染这事,康熙可能也想不到后人还能杜撰出这么一个故事来。

优秀作者:淡泊的鲸鱼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