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问: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高估自己,又误判局势,认为自己是朱元璋,实则连陈友谅都不如。即便带走大部分精兵悍将,石达开也没啥战绩,最终兵败大渡河,受凌迟处死。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研究太平天国史,有两个热点:太平军2万人北伐;石达开远征,其中缘由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石达开为何负气出走?带走几十万精兵吗?这问题非常有意思,笔者来谈谈个人看法。

一、石达开是否带走“几十万精兵”

几十万精兵,自然是没有的,因为太平天国从未有“几十万精兵”。1851年金田起义,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有2万人,战斗人员一万左右。

1852年6月,太平军在蓑衣渡遭遇埋伏,阵亡数千精兵,南王冯云山阵亡。8月,太平军在湘南扩军,天地会、矿工加入,人数大概是6万,旋即攻打长沙。

1852年12月,太平军拿下武昌,裹挟民众,人数60万,然后东征。1853年3月,太平军杀入南京,总计人口一百万,顺便夺取镇江、扬州,构筑京师外围防线。

杨秀清时代,奉行“精兵政策”,太平军人数并不多,却十分善战。北伐才2万人,居然打到了天津郊外;西征第一阶段,太平军也就一万余人,拿下安庆,围困南昌,进入湖北。

随着西征获胜,太平军人数不断增多,精兵也不少,但在湘潭之战、田家镇之战中惨败,也损失几万人。如此,到1856年摧毁“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之战时,石达开、秦日纲两个军团,总计兵马才7万。

“两大营”破灭后,太平天国内部矛盾也白热化,出现“天京事变”,首义五王自相杀,2万精兵死于内斗。1857年5月,石达开又率兵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一度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基于上述分析,石达开不可能带走“几十万精兵”,十万左右应该没问题,因为翼王的威望很高,许多将领都愿意归顺他。当然,即便是10万人,也谈不上是精兵,只能说还可以,比陈玉成、李秀成手中的人马强一点。

湖广总督官文奏报:“翼贼石达开率匪数万,于五月二十三号,从安庆、彭泽分道进犯。”官文身在前线,长期与石达开交战,奏报应该属实。

李秀成自述则说:“石达开带走满朝文武将领,精兵悍将,导致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为了拯救危局,李秀成不得不联手两淮捻军,跟张乐行的7万大军进行合作,方才守住了安徽。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能带走10万兵马,一点都不奇怪。石达开从天京来到安庆,一路发布告示,诉说自己的无奈,让太平军在天王、翼王之间选边站。

在安庆,石达开停留了3个月,没有去救援九江的林启荣,而是“等待”周边兵马归顺,对太平天国进行“吸血”,导致九江、镇江、句容、溧水陷落。

二、石达开负气出走,早有预谋,对局势误判

说到石达开出走的原因,许多人都认为是:“洪秀全猜忌,洪仁达、洪仁发两位草包王爷掣肘,甚至想害了翼王;石达开为了避免内部分裂,决定外出避难,防止天京事变重演。”

笔者认为,“洪氏集团”掣肘与陷害,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石达开自己雄心勃勃,不愿屈居他人之下,早就想成为朱元璋一样的人物。不妨来看下原因。

“洪氏集团”陷害石达开,有什么底气与实力呢?都知道,太平天国实行“军师负责制”,天王洪秀全并没有实际权力,而是“首义五王”分管朝政,天王就是一个“虚设”而已。

创建拜上帝教,实际操作者是冯云山,洪秀全并未参与“紫荆山草创”,在教徒中威望不高。洪秀全也没有一支直属部队,军队都是“首义五王”,他们都是带着股份参加金田起义。

进军途中,杨秀清、萧朝贵等人负责带兵打仗,制定作战方案,洪秀全本人才能有限,并未参与。再则,洪秀全没能亲临一线指挥战斗,以此树立起天王在军中的威望,而是躲在深宫之中享乐,利用“首义五王”之间的矛盾维持平衡。

试想,如果洪秀全有实权,为何还要被杨秀清欺负,东王“天父下凡”时,洪秀全差点就被杖责,还被强迫册封“万岁”?石达开回京辅政,并不是洪秀全的意思,而是“满朝文武一致要求”。

石达开回来辅政的条件,就是杀掉仅次于自己的实力派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否则就带兵外出单干。石达开气势汹汹,当着群臣之面向天王施压,洪秀全也只能照办,一点脾气都没有。

1857年,石达开离开京师,洪秀全连忙妥协,派人去劝说,还废了洪仁发、洪仁达,拿着“义王匾额”以及“群臣求情表”去安庆、抚州求和。石达开呢?非但不回来,还截杀使者,让将士们追随自己。

洪秀全就是“光杆司令”,而石达开人际关系很好,没有杨秀清嚣张,天王拿什么来陷害他呢?如果洪秀全真有实权,石达开岂能外出单干呢?要知道,洪秀全是君,石达开是臣,名分摆在那里。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1362年,地位比徐达、常遇春还高的大将邵荣,想外出单干,脱离朱元璋。结果呢?朱元璋立刻抓回来,直接绞死。试想,如果石达开在朱元璋阵营,即便他怨恨朱元璋,又怎敢叫板君王,自己创业呢?

“洪氏集团”的陷害,并不是石达开单干的主要原因,只能说是催化剂,或者说直接原因,导火线罢了。石达开单干,关键是对自身实力,以及局势的产生了误判,石达开认为自己是朱元璋,实则连陈友谅都不如。

石达开、朱元璋、陈友谅,隔着500多年,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雄心勃勃,希望能成为“王者”的存在,不愿意屈居人下。再则,他们都手握重兵,在集团中拥有超高威望、人气,有强大的直属武装力量。最后,作为集团的首领,徐寿辉、韩林儿、洪秀全,都是“虚设”。

元末农民起义,韩林儿是东系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是西系红巾军首领,但都没有实际权力。韩林儿的“韩宋”王朝,实权掌握在刘福通手中,察罕帖木儿将其主力扑灭后,朱元璋成为集团的实际首领,他架空韩林儿,最后将其淹死。

徐寿辉也是如此,彭莹玉、倪文俊率兵起义,拿他来当“挡箭牌”,因为他长得比较帅气,符合“弥勒降生”的形象,可以起到聚集人心作用。彭莹玉比较尊重徐寿辉,但倪文俊、陈友谅就不是这样。彭莹玉死后,倪文俊想杀了徐寿辉,却被陈友谅算计;陈友谅掌握大权,杀了徐寿辉,“天完”王朝灭亡,建立“陈汉”。

朱元璋对于“韩宋”,陈友谅对于“天完”,石达开对于“太平天国”,他们三人的地位都是一样,是顶梁柱的存在,也是实际掌舵者。天京事变后,“首义五王”仅剩下石达开,而他又成功在天京事变中“洗白”,故而在太平军将士中拥有超高的人气,洪秀全对他十分忌惮。

洪秀全没有实权,迟早要让出“天王”之位,无论是杨秀清、韦昌辉,还是石达开,都不可能为他“杨白劳”。打天下,靠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凭什么让你洪秀全在坐江山呢?君王没有贡献,又没实权,将领岂能臣服,拱手交出手中的实权呢?

东汉末年,曹操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如果让我放弃手中权力,辞职回家归隐山林,博取虚名,我是不会这么做,也不切实际。如果天命在孤,我愿意做周文王。”

石达开不愿意做曹操,却希望效仿朱元璋,表面上尊奉太平天国,实则有自己的想法,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这一点,我们从石达开外出单干时,所进行的一些做法,可以看出端倪。

1856年12月,石达开回京辅政,到1857年5月离开天京,前后也就5个月时间。石达开出走时,一路发布告示,宣传《五言告示》,在芜湖、无为等地都遍布传单,详细说明自己外出单干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石达开是被逼无奈,负气出走,岂能在短时间内发布这么多传单呢?这些传单,阐述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以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然后表明心迹,让将士们选边站,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抵达安庆,这是石达开的大本营,洪秀全绝对管不住他,但石达开并未留在安庆节制众将,扮演类似尔朱荣、刘裕的角色,而是拒绝洪秀全的妥协,执意要外出单干。再则,石达开又尝试更改太平天国旗帜、官职、礼仪,以此来试探将领们的态度。

停留安庆3个月,洪秀全妥协了,朝廷大臣也联名“求情”,足以让石达开冷静下来。如果石达开不想单干,又不想被“洪氏集团”掣肘,可以留在安庆,既能做“忠臣”,又可以继续掌权,何乐而不为呢?

洪秀全派来的使者,石达开都将他们“留下来”,对不愿意追随自己的,有些则派兵追杀。镇守各地将领,愿意前来投奔的,石达开重用有加;对留在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也颇有怨言。例如,林启荣困守九江,向石达开求救,石达开却不理会,坐视对手战败。

陈玉成、李秀成,骁勇善战,是太平天国新起之秀。石达开驻扎安庆时,陈玉成率领新招募的士兵攻打湖北黄梅,石达开也不协助,扩大战果;李秀成手中不到7千兵马,能战斗的不足4千,在桐城遇到困难,也没增援。镇江吴如孝,遭遇数万清军围攻,“江南大营”卷土重来,石达开也不去求援。

如果石达开真的为了太平天国,仅仅对“洪氏集团”不满,为何不去救援自己的队友,且他们曾经并肩战斗,结下深厚的友谊呢?合理的解释,就是石达开想自己创业,效仿朱元璋,成为王者的存在,可惜翼王高估了自己,也误判了局势。

从战略环境角度考虑,石达开出走的1857年,是清朝最为困难的时候,对起义军而言,绝对是天赐良机。首先,南方的八旗、绿营损失殆尽,重新组建的“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不足以威胁到天京,战斗力很差。

再则,太平军的劲敌湘军,也是元气大伤,处境困难。咸丰皇帝对于湘军这支“私人武装”,利用的同时,也防备有加,处处为难曾国藩。拼杀数年,曾国藩还是名义上的“团练大臣”,无法得到总督、巡抚等实权,受尽了地方官冷眼,湘军的粮饷经常供应不上,还被绿营兵挑衅。

曾国藩很恼火,想“以退为进”,以“丁忧”为由辞职回家,希望咸丰挽留。谁知,咸丰重点栽培胡林翼,立刻批准,连装样子挽留都没有。如果不是李秀成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以及胡林翼身体不好,曾国藩估计没有机会出山。

此时,两淮地区的捻军,在张乐行率领下,横扫中原,来去如风。僧格林沁麾下的八旗马队,清朝最后的劲旅,被牵着鼻子到处走,疲惫不堪。捻军在两淮地区活动,清朝的主力军无法南下,清朝在江南的力量不足。

最后,英法联军再次挑战大清,将战火从广州烧到天津,数千里的海岸线到处是炮火。为了打击清朝,英法联军曾联络太平天国,但洪秀全不愿意出卖权利,拒绝与洋人合作,坚决捍卫主权、尊严。

本人威望高涨,又有“战神”光环加持,战略环境对自己也有利,这是石达开敢于单干的底气所在。遗憾的是,石达开误判了局势,也高估了自己。清朝即便四面受敌,但鼓励各地办理“团练”,组建私人武装,太平天国想要灭掉这些多如牛毛且战斗力强悍的武装,也不容易。

石达开眼高手低,没有太平天国这个“平台”,又不自己创造“平台”,而是采取所谓的“流寇战术”,到处乱窜,想捏软柿子,结果处处碰壁。

朱元璋、陈友谅都创建自己根据地,锐意经营,然后争夺天下。石达开则是流寇作战,拖家带口转战各地,没有固定根据地,也缺乏明确奋斗目标,结果兵败大渡河,被凌迟处死。

朱元璋夺取天下,是最后的赢家,韩林儿途中淹死。陈友谅虽然战败,却让朱元璋损失惨重,也算是王者。石达开单干,基本没打过胜仗,连土匪都打不过。太平军的劲敌胡林翼、曾国藩,石达开单干之后,从未与他们碰面;石达开面对的清军,都不是精锐,只能说够用而已。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衢州之战,石达开惨败,清军统帅是福兴,士兵是绿营,一般而已。宝庆城下溃败,城内是杂牌军;城外是李续宜、刘长佑湘军。李续宜的部队,几乎都是新招募而来,因为前一年的三河之战,李续宜的哥哥李续宾军团被陈玉成全歼。刘长佑军团,在1857年的江西之战,被韦俊一顿吊打,也是损失了不少人马。

刘长佑、李续宜从统帅角度看,只能算是二流,但石达开就是打不赢。败退广西之后就更惨了,石达开驻扎在河池宜州,率兵攻打山寨,想夺取粮食,却被一帮匪徒击败,连吃饭都成问题。1863年的大渡河畔之战,与石达开交战,并最终打垮翼王的清军,不是湘军、绿营,而是岭承恩、王应元的土司兵。

单干之前,杨秀清全盘策划,石达开压着胡林翼、曾国藩吊打,是“战神”级别的人物。出走天京,自己率兵征战,石达开最终栽在岭承恩、王应元手里,反而成了清朝名将的“制造者”,许多将领都拿石达开来刷战绩,着实有意思。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优秀作者:岩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