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包拯给人的印象就是铁面无私、明辨忠奸,他是北宋官场上的一股清流。在小说演义中,包拯的形象更是被上升为文曲星下凡,和狄青这位武曲星共同守卫大宋江山。
但实际上,包拯当官的时间主要是宋仁宗时期。北宋开国的时候,赵匡胤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他说过:“愿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北宋一朝是非常尊重读书人的,尤其是在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虽然是个皇帝,但是他却是历史上最和气的皇帝了,他和朝臣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宋仁宗时期,像包拯这样的人才其实有很多,比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在这些人里面,包拯的仕途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的、结局也是比较不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包拯的履历。
包拯28岁考中进士,年纪其实有点偏大了,所以他的父母这个时候也比较老,他们不希望包拯离家太远。于是,包拯就辞去了官职,在家里赡养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又守了几年丧,直到他38岁的时候才出来当官。
包拯当的第一个官职是天长知县,做了4年后,调任端州知州。因为他为官清廉,辖区内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所以2年后被调到中央去做了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是个得罪人的活儿,但是它正需要包拯这种清廉公正的官员来担任。做了3年监察御史之后,包拯又被派到地方担任转运使。
56岁那年,因为他推荐的官员获罪,作为担保人,包拯被贬去当了池州知州,这是他唯一一次被贬。但是,不到一年他就又被升了回去。这一次升迁,他成了代理的开封府府尹。很多人都以为包拯长期担任开封府府尹,但实际上,他只当了两年的代理而已。
后来,他又被升为右谏议大夫,最后官职升到了枢密副使。原本是要被升为吏部侍郎的,可惜他推辞了。一年后,64岁的他因病去世,宋仁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从这份履历上看,包拯仅有的一次贬官,是因为担保出了问题,而不是他自己本身的问题,也不是皇帝对他有意见。
那么,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上,包拯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终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清正廉洁、不为私利。
包拯为官期间,所提的建议,无不是从事实出发;他所弹劾的人,无一不是贪官污吏、擅专的权贵。他言之有物,举之有理,跟明朝后期的那些网络喷子式的言官相比,优秀太多了。
他曾经提醒宋仁宗早立太子,宋仁宗问他想立谁。
包拯说,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他子孙都死了,立了谁当太子,对他都没好处。
可见,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大事。宋仁宗心里也清楚,所以即便包拯骂他的时候,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他依然不会给包拯小鞋穿。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包拯确实是个人才。
包拯虽然入仕的时间晚,但是能力不凡,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一丝不苟,处理得井井有条。正是因为政绩突出,才能有升官的机会,才能被宋仁宗赏识,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除了官场,包拯的家庭又如何?
包拯原本是有个儿子的,可惜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儿子去世了,没过几年,唯一的孙子也去世了。这让他伤心了很久,很久。
包拯58岁那年,一个被他休掉的小妾孙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这就是包拯的次子包绶。孙氏被休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是知情的。所以包绶出生后,崔氏一直都在帮忙照顾他,直到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崔氏才把这个比自己小了二十岁左右的小叔子抱到包拯面前,让包拯开开心心地享受了几年的天伦之乐。
包拯去世之后,包绶就由长嫂崔氏抚养。包绶在包拯身边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包拯的公正清廉却刻在了他的骨子里。包绶的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的人生准则,直到他47岁那年去谭州赴任,路上贫病交加,病逝于现在的黄冈附近。死的时候,除了随身物品,身上只有46枚铜钱。
优秀作者:黄风大王讲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