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笔试过了才被告知“专业不符”,考生质疑名额内定,细节暴露真相

高校教师,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选择,前几年,专科的教师岗位还是冷门选项,现如今,几十名名校硕士毕业生竞争一两个二线城市的专科教师岗位,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相比专科,本科院校的教师竞争更加激烈,虽然这种良莠不齐的二本、三本遍地都是,可奈何如今的硕博高学历人才太多了,因此也难免会陷入了狼多肉少的局面。

安徽毫州一名硕士毕业生,就有进入高校任教的想法,根据所学专业,她选择了当地一所公办二本院校,考试的结果很理想,她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入围。

笔试过了才被告知“专业不符”,考生质疑名额内定,细节暴露真相

正当她满心欢喜地准备面试时,收到了校方发来的短信,遗憾的是,这并非是通知她参加面试的,而是通知她:你因专业不符,未通过资格复审,敬请谅解。

看到短信内容的那一刻,这名考生只觉得难以置信,上一秒还沉浸在自己笔试第一名的喜悦之中,下一秒却被告知:你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了。

面对这样的结果,这名考生无法接受,并且认定是学校把名额“内定”了,所以才以这种荒诞的理由,抹杀了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一气之下把情况反映给了学校纪委和安徽省教育厅的纪检监察组。

这名考生称:自己是硕士毕业生,所学专业为戏剧与影视学,报考的岗位是毫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的教师岗位,自己的本科和研究生所学专业,都是和岗位息息相关的专业,怎么会“专业不符”呢?

面对质疑,学校人事处处长给出回应:学校的工作人员是在二次核查考生材料时,才发现其专业不符合面试条件的。

对于专业不符合面试条件的考生,校方无法给予她面试机会,因此只能遗憾拒绝。虽然回应简单,但对高校教师岗位报考有所了解的网友,还是从其简单的回答中捕捉到了细节,也正是这一细节,揭露了事件背后的真相。

笔试成绩优异,并不意味着一只脚就稳稳迈进了教师队伍

起初,网友们纷纷提出质疑:若是专业不符合要求,那应该连笔试都参加不了,估计就是内定了!一开始难道都不设置专业限制的吗?

另一位网友,身边也有朋友报考过高校的教师岗位,她通过“二次核查”这一细节,结合朋友的亲身经历,揭开了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名网友称,其朋友参加某县的教师招聘,招聘教师岗位有80余人,实际参加报考的考生多达5000人。其中就有有许多和岗位专业相关性较弱,甚至是擦边的考生报考。

最终按照笔试成绩,有160多人进入了复审环节,也就是面试前的二审环节,很多考生不知道还有这一环节,认为门槛都是笔试前设立的,笔试过了,就意味着一脚迈进教师队伍了。

其实不然,二审环节,校方才会对这些入围的考生,筛选并且查证,其学历和专业的真实性,其中就有个别人会因为专业太擦边或者学历信息有虚假成分而被淘汰。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也很现实:一方面,院校教师岗位炙手可热,报考人数实在太多,前期只能做最简单的筛查,如果严格筛选核实,工作量实在太大。

因此只能在二轮审查过程中,对有资格入围笔试的考生进行严格细致的核查,专业相关性较差的考生,就有很大概率被淘汰了。

不能改变规则的人,也有办法捍卫自我权益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入围考生中,和岗位专业“严丝合缝”的比较多,因此学校对那些专业相关,但却不是本硕都“严丝合缝”的考生,直接淘汰。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没办法,太热门的好岗位,竞争越激烈,就越容易被吹毛求疵地挑剔,不过作为考生来说,备考需要时间成本,精心准备最后却被抹杀机会,换谁都难以接受。

作为无法改变规则的我们,只能尽量避免成为规则的牺牲品,想趋利避害,最好的方式是,在报考之前打电话给招聘领导小组,并且录音为证。

得到肯定的答复再去参加笔试,在笔试前的第一轮提交材料过程中,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有虚假的成分。

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做到万无一失,万一真的不幸被“内定”,我们有充足的证据,也能向教育厅的纪检监察组反映情况,合法维护个人权益。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