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1417年,16岁的胡善祥嫁入皇室,成为太孙正妃。她没有想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小三”,最后要用一生来品尝这个苦果。
胡善祥的丈夫,叫朱瞻基,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嫡长孙,12岁那年就被封为了皇太孙,预定了将来的大明王朝皇帝之位。
朱棣对朱瞻基的婚事,自然非常上心。他派出钦天监,仔仔细细地看了天象,得出一个结论:朱瞻基的真命天女在山东。
他又派出太监,到山东实地考察,千挑万选,选中了胡善祥。
01、为什么是胡善祥胡善祥能成为皇太孙妃,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家世合适。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做大,除了朱元璋的儿子们有安抚开国元勋的需求,和勋贵联姻之外,从朱瞻基这一代开始,后妃都从民间选。
不过,这个“民间”,并不意味着无权无势、毫无背景的普通人家的姑娘,可以有机会进宫。能入皇室眼的家庭,无论如何不能太差劲。
而胡善祥,父亲曾是锦衣卫百户,只不过已经被免官多年。年纪大她很多的长姐,在朱元璋登基初年,在宫里做女官,只不过期间已经换了2任皇帝了。
这样的家庭,对朝廷没有什么影响力,不用担心出现什么难以控制的外戚,又一度和宫廷往来密切,教养出来的女儿,可以满足宫廷的要求。
这为胡善祥选妃,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其二,家有祥瑞。《廿二史札记》:明史载明祖之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胡善祥在出嫁之前,和明朝的大多数大家闺秀一样,独自住在一栋小楼之上。
有一天清晨,她推开房门,突然发现有红白色的气体从屋里飘出来,弥漫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散去。
这在明朝人的眼里,是“祥瑞”,意味着住在这栋楼里的胡善祥,将来必定大富大贵。
而这,和钦天监说将来的皇后在山东对应上了。
合适的家庭出身,不知是人为还是自然现象的“祥瑞”,再加上胡善祥本身出色的素质,让胡善祥最终在众多少女里脱颖而出,成为了皇太孙朱瞻基的正妻。
02、婚后二三事,感情破灭胡善祥墓志铭:先是独居小楼,旦日启户,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里闾聚观以为奇瑞,已而果验。
经过层层挑选,终于嫁进皇室的胡善祥没有想到,她的丈夫朱瞻基,早已有了心上人,那就是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孙氏。
孙氏也是山东人,从小就因为美貌而出名。朱瞻基的外婆非常喜欢她,进宫看望朱瞻基母亲张氏的时候,经常向张氏提起她,觉得她将来可以做朱瞻基的妻子。
张氏见到孙氏之后,也非常满意,便向朱棣禀告了这件事。朱棣便特地叮嘱张氏,让张氏亲自抚养孙氏,等她和朱瞻基长大一些之后再成亲。
那时候的朱瞻基,不过十一二岁,就已经认定了,孙氏会是自己未来的妻子。
想不到,等到朱瞻基19岁,可以大婚的时候,朱棣却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命人去山东给朱瞻基重新挑选了一个皇太孙妃,而孙氏,只能当侧室,也就是皇太孙嫔。
《明史》: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
虽然没能让自己心仪的孙氏成为正妻,一开始的朱瞻基,还是愿意和胡善祥好好过日子的。
朱棣去世之后,朱瞻基从皇太孙晋升为皇太子,胡善祥也晋升为皇太子妃。朱瞻基继位之后,胡善祥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后。
不过,在保证胡善祥的身份待遇之余,朱瞻基也在为自己青梅竹马的孙氏提升待遇。
在朱瞻基成为太子之后,便上奏父亲明仁宗,让孙氏可以穿太子妃规格的服饰。
在朱瞻基登基之后,又破格给了孙氏金宝,而按照明朝宫廷的规定,金宝原本只能由皇后拥有。
这些事都表明,虽然孙氏的身份只是朱瞻基的侧妃,但是在朱瞻基的心目中,是把她当做结发妻子来看待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善祥和朱瞻基的夫妻感情,也逐渐破灭。
胡善祥在朱瞻基心里的地位越来越低,主要是因为这3个原因:
其一,两人性格不合。朱瞻基是一个非常爱玩的天子。他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喜欢微服私访,喜欢骑马打猎,喜欢玩蛐蛐,喜欢玩陶瓷和宣德炉,还不时出宫去采点野花。
而胡善祥,则一心做个贤后。她认为,朱瞻基这些事,不是贤明的天子应该做的,而自己,有劝谏的义务。
于是,胡善祥非但不和朱瞻基一起玩闹,还总在见到朱瞻基的时候,劝朱瞻基停止玩乐。话说得多了,言语之间,也带上了讽刺的意味。
而当时已经是贵妃的孙氏,则和胡善祥形成鲜明对比。
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关于孙氏劝谏朱瞻基的记载。而明朝宫廷留下来的画作则表明,孙氏还会穿上骑装,和朱瞻基一起去骑马打猎。
于是,朱瞻基越来越喜欢和孙氏待在一起,而对胡善祥,则越来越不耐烦。
其二,胡善祥没能生下儿子。胡善祥墓志铭:宣德间,海内宴安,车驾颇事游幸。后每乘间规讽,无媚顺态,居常服食侍从澹如也。
朱瞻基是皇帝,家里有一个货真价实的皇位需要继承,他迫切地需要一个儿子。
然而,从他19岁迎娶胡善祥以来,到27岁登基,整整8年里,无论是胡善祥,还是孙氏,加起来一共生了3个女儿,却都没能生下儿子。
而作为皇后的胡善祥,在生下两个女儿之后,又几次怀孕,却都没能把孩子保住。
就在她和朱瞻基的婚姻走到第10年的时候,孙氏终于生下了朱瞻基梦寐以求的儿子。这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等了整整10年的皇子。
一边是无子且无宠的皇后,一边是为自己生下宝贝儿子的青梅竹马,朱瞻基的心,越来越偏向孙氏那边。
其三,明朝的祖制。在朱瞻基之前,所有明朝皇帝的第一个儿子,都是皇后生的嫡长子。
而且,明朝是坚决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有嫡立嫡,若正妻50岁还没能生嫡子,才能立庶子。
虽然这条规定在后来的明朝皇室,没能坚决执行,毕竟皇帝等不到皇后50岁才立太子。但在朱瞻基之前,还没有人破坏过这条规定。
可是,等了10年才等来一个儿子的朱瞻基,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他不想等,也等不及了。
若是胡善祥直接生下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也就罢了,若是自己最爱的孙氏没有生下自己的儿子也就罢了。可是孙氏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朱瞻基不想等到胡善祥生下嫡子之后,委屈了孙氏的孩子。
对朱瞻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给胡善祥生下嫡子的机会,让她直接给孙氏让位,让孙氏的孩子直接成为嫡长子。
03、朱瞻基坚持废后《皇明祖训》: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
前1428年,朱瞻基召来内阁大臣,告诉他们,自己要废后。
不过,废后的皇帝,在是书上的名声都不是很好听。所以,朱瞻基要求他们给自己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件事办得体面些。
内阁大臣想要挣扎:废后这种事,陛下您先和太后商量吧,太后同意,我们也就不反对了。
朱瞻基毫不犹豫:太后已经同意了。
实际上,他在和太后说这件事的时候,太后说的是,只要内阁同意,她也不反对。而朱瞻基同样对太后说,内阁已经同意了。
这是在两头骗。
但是内阁显然不可能因为这件事,去和太后求证。“三杨”之一的杨荣,便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捏造胡善祥的罪名,让废后变得理所当然。
可是,朱瞻基看着杨荣递上来的罪名,脸色大变:皇后没犯过这些过错。
他知道,自己这段婚姻走到尽头,完全是他自己的问题,胡善祥作为皇后,其实一点过错都没有。
毕竟10年夫妻,朱瞻基也想好聚好散,而不是给她泼脏水。
《明大政记》:荣怀中出一纸,列中宫过失二十事,进呈,皆极诬诋。曰:“即此是废之因。”上览二三事,遽拂然变色,曰:“渠曷尝有此言?宗庙无神灵乎?”
最终,“三杨”之一的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既然没有正当的废后理由,那就让胡善祥自己请辞吧。
虽然这也不过是掩耳盗铃,任谁都知道,这是朱瞻基自己要废后,但是写进史书里,总比朱瞻基强行废后好看些。
朱瞻基想了想,同意了。
胡善祥一个没有家族背景,也没有依靠的深宫女子,无法反抗皇帝的意志,只好听从朱瞻基的命令,上表说,自己身体不好,又没有儿子,要辞去皇后之位。
朱瞻基欣然同意,很快就把心爱的孙氏封为新任皇后。而胡善祥,则出家做了道姑,法号“静慈仙师”。
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一直很喜欢这个儿媳,加上胡善祥是无过被废,张太后更加同情她。于是,张太后经常让胡善祥进宫陪自己。
在太后宫里设宴的时候,张太后也不给新任孙皇后面子,而是把胡善祥的座位安排在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郁闷不已,却毫无办法。
毕竟,朱瞻基自己也觉得有愧于胡善祥,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为孙皇后出头。
甚至,多年之后,朱瞻基自己回想往事,都有点后悔了。
毕竟,朱瞻基是明朝第一个废后的皇帝,而胡善祥,又是一个贤德的皇后,名声很好。这件事写进史书,多少会影响朱瞻基的名声。
不过,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朱瞻基再后悔,也不可能废了孙皇后,把胡善祥接回来。他能做的,只是无奈的摇摇头,叹息说:这是我年轻时做的荒唐事了。
04、写在最后《明史》: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胡善祥一共有2个女儿,一个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孩子,顺德长公主,一个是朱瞻基最爱的女儿,永清公主。
然而,这两位公主,也是非常不幸的。
永清公主还没出嫁,就早早夭折;顺德公主虽然嫁了个好丈夫,却在24岁那年,早早去世,没有留下孩子。
而且,顺德公主去世的时间,和张太后,只相差3个月。
也就是说,胡善祥在短短3个月内,就失去了自己在宫里唯一的依靠,和自己仅剩的唯一一个孩子。
这样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在长女去世的那一年年末,胡善祥也郁郁而终,年仅42岁。
而她这一生的悲剧,源于她16岁那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插入了朱瞻基和他青梅竹马的孙氏之间,取代了孙氏,成为朱瞻基的正妻。
后来,即便是太后同情她,皇帝也为废后而后悔,她的人生,已经无法重来。
早知如此,当年还不如不被选进宫。
你觉得是不是呢?
优秀作者:红黑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