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双方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清廷承认贝加尔湖以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沙俄管辖。
严格意义上来说,《恰克图条约》属于平等条约,谈不上是雍正皇帝割让了领土。只不过当时的清廷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得沙俄通过该条约从清朝获得了不少利益,而清朝则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的游牧部落之间,从来没有过清晰稳定的国界线,双方基本上处于一种有疆无界的状态。即便是中原王朝和周边藩属国之间的国界线,也没有今天这样划分的如此详细。到了17世纪,随着沙俄的不断入侵,最终使得贝尔加湖一带以条约的形式确立了国界。
沙俄拥有贝尔加湖一带的实际控制权,是从清朝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开始的。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清廷和沙俄在尼布楚进行领土问题谈判。次年,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在这次谈判中,清廷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放弃了贝加尔湖一带的领土要求。
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之间,很难相互兼容。因此,中原王朝很少对游牧部落进行直接管辖。由于贝尔加湖一带距离中原非常遥远,这就导致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唐朝和元朝曾短暂地管辖过这里以外,大部分的时间里,这里基本属于无主之地,没有政府统治。
成吉思汗时期,居住在贝尔加湖沿岸的土著被蒙古人称为“布里亚特”,意思是“林中百姓”。由此可见,贝尔加湖沿岸的土著应该属于渔猎民族。
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命长子术赤率军征服布里亚特部,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了蒙古汗国的版图。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到了16世纪,布里亚特蒙古部落已经日渐衰微。
明朝时期,虽然布里亚特仍然归属于漠北蒙古,但是和漠北蒙古的主体喀尔喀蒙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就为沙俄后来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16世纪后期,沙俄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西伯利亚地区。沙俄凭借哥萨克骑兵的绝对优势,对生活在西伯利亚的游牧部落肆意屠戮,数以万计的西伯利亚蒙古人被屠杀。
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始,布里亚特蒙古人进行了25年反抗沙俄的斗争,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布里亚特人祖祖辈辈生活的贝尔加湖一带,明朝没有管辖过这里,清朝初期也没有到达过此地。在明清交替的混乱之际,却被沙俄趁机占据。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沙俄的势力已经到达鄂霍次克海,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沦为了沙俄的殖民地。俄国人沿着西伯利亚境内的河流修筑军事要塞,并移民开垦土地。随着沙俄势力逐渐逼近中国的东北地区,军事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从17世纪中期开始,沙俄不断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沙俄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部反击,双方在乌扎拉村发生激战,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
从清顺治十一年至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4-1656年),沙俄再次越过贝尔加湖,占据了尼布楚。至此,贝尔加湖东岸和西岸已经被沙俄牢牢控制,布里亚特蒙古也在沙俄的统治之下。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石勒喀河和尼布楚河的交汇处,建立了尼布楚城和雅克萨城。清廷曾一度派兵收复了雅克萨城,并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但是沙俄却置之不理。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都统彭春率领两千余人从瑷珲出发,兵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城,沙俄被迫撤离。但是在清军离开之后,沙俄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数月的战斗,沙俄伤亡惨重,军事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雅克萨城指日可下。
沙俄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议定边界。清廷为表示谈判的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廷派大臣索额图与沙俄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城进行边界谈判。
索额图认为尼布楚、雅克萨以及黑龙江流域都属于清朝领土,不能让给沙俄。于是谈判一开始,索额图就提出以勒拿河为界,贝加尔湖也属于清朝的主张。
但是沙俄的谈判代表戈洛文却宣称贝尔加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沙俄的土地,并提出以黑龙江为界划分两国领土。
实际上,相对于清朝来说,沙俄更是早一步占据了贝尔加湖一带,清朝之所以提出贝尔加湖一带的领土要求,是因为清朝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而布里亚特蒙古属于蒙古的一部分。
就在双方的谈判僵持不下时,西北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率领蒙古劲骑横扫蒙古高原,并屯兵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逼近北京,对清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尽快稳定沙俄,全力应对准噶尔的叛乱,索额图根据康熙皇帝的谕旨,选择和沙俄妥协,将尼布楚周围及其以西原属清朝的领土让给了沙俄,以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沙俄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全部拆毁、迁移。
两国外兴安岭以西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其中贝加尔湖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归沙俄,而整个外东北则全部是清朝的领土,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没有确定。沙俄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清朝建立了贸易关系。
与此同时,索额图提出划分中国蒙古和沙俄西伯利亚之间的界线,但是沙俄代表戈洛文以蒙古归属准噶尔汗国管辖,清朝没有和布里亚特接壤为由,拒绝谈判。
为了不妨碍两国东段边界划分达成的协议,清廷代表同意暂时搁置中段边界的划分。所以,额尔古纳河上游以西的边界,由于沙俄的反对而没有划界。
双方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
清廷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所使用的国名是“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同时,《尼布楚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
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布里亚特蒙古(贝加尔湖东岸)划给了沙俄,贝尔加湖以南和西南的区域此时并没有划分,属于未定疆界,但是沙俄却不断地侵扰该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康熙皇帝三次征讨噶尔丹,并将喀尔咯蒙古纳入了清朝版图。此时清朝的疆界终于与布里亚特蒙古接壤,这使得和沙俄再次商议中段边界成为可能。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准噶尔汗国臣服清朝。但是当清军离开之后,准噶尔就再次反叛,与清朝相抗衡。
虽然沙俄和清廷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并不满意,他们以中段边界没有划定为由,经常入侵贝尔加湖以南区域,这里是喀尔喀蒙古人的放牧之地。
为此,康熙皇帝多次询问沙俄政府,但他们都敷衍应对。一怒之下,康熙皇帝宣布停止对俄贸易,使得沙俄损失惨重。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沙俄派特使来华寻求恢复商务关系,清朝提出划定中俄两国的中段边界,沙俄特使同意将这一问题上报沙皇,于是康熙皇帝恢复了两国贸易。
沙俄表面上看起来安分,但实际上却暗中和准噶尔来往密切,并支持准噶尔和清朝抗衡。康熙皇帝知道后,再次宣布断绝和沙俄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延续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当时雍正所处的内外形势都非常严峻,内部有康熙皇帝晚年以来所造成的国库空虚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外部的准噶尔再次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若是再不对其采取有力措施,边疆将会动荡不安,影响清朝的统治。
沙俄的形式也不太好,它的麻烦在欧洲方面。由于连年对外扩张,再加上和波斯、瑞典等国的战争,导致沙俄国库空虚,而清朝又断了和沙俄的商业贸易往来,等于断了它的财路。
清朝想要平定准噶尔,但是如果沙俄继续支持准噶尔,势必增加了清朝平叛的难度;而沙俄要想长期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和清朝进行商业贸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都觉得必须坐下来好好谈。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朝已经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可以腾出手来处理沙俄南侵的问题。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认为准噶尔仍然对清朝是一个牵制,于是借这个机会派遣使团与清朝谈判,以在两国边界划分的谈判中谋取更大的利益。
同年,沙俄任命萨瓦·务拉迪思拉维赤伯爵为特命全权大使,南下与清廷就贸易、划界、传教等问题进行谈判。
雍正皇帝则命隆科多在察视阿尔泰山之后,立即前往喀尔喀蒙古边境查看疆界,等候与沙俄使臣会谈。隆科多不但是雍正皇帝的舅舅,而且还在理藩院工作过,有一定的外交经验。
沙俄全权大使萨瓦·务拉迪思拉维赤伯爵是一名外交老手,对于这次谈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在受命之后,立即组织人员绘制中俄边境地图,然后通过在清朝传教的法国传教士了解清廷对谈判、平叛和传教士的态度。
为了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萨瓦·务拉迪思拉维赤又通过法国传教士贿赂多年来负责对俄事务的大学士马齐,通过马齐掌握了清廷的谈判底牌。
同时,沙俄一方面继续支持准噶尔,使他们从西部对清廷施压;另一方面沙俄将恰克图和楚库河支流的岗哨向南迁移,在谈判划界之前企图占领更多的土地,形成占领既定事实。
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清廷和沙俄双方先后进行了三十多轮谈判,讨论了二十多个草案。但是,由于双方在化界问题上分歧太大,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廷为了打开僵局,主动在贸易等问题上作出让步,双方这才就一些原则问题达成了十条初步协议。
在清廷的让步下,沙俄取得了很多权益,但是清廷希望首先解决的划界问题,沙俄始终不肯让步,并未获得进展。
之后,双方把谈判地点从北京转移到了中俄边境。清廷谈判代表隆科多的态度十分强硬,要求沙俄必须归还侵占蒙古的大片土地。沙俄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肯让步,双方再次僵持不下。
为了逼迫清廷让步,沙俄一方面在边界各军事据点加修防御工事,并将托博尔斯克的卫戍部队调至边境,对清朝进行军事威胁;另一方面煽动边境地区的蒙古王公向清廷施压。
这些蒙古的王公贵族上奏雍正皇帝,表示隆科多的强硬态度导致边境地区随时会爆发战争。同时,沙俄谈判代表萨瓦给雍正皇帝写了一封书信,对隆科多强硬的态度多有抱怨。
为了进一步向雍正皇帝施压,萨瓦又通过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收买清廷大学士马齐,让其劝说雍正皇帝让步。
当时的雍正皇帝的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又要应对西北准噶尔的叛乱,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愿意再与沙俄爆发战争。因此,为了避免谈判破裂,他做出了对沙俄让步的决定。
恰在此时,隆科多因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私藏玉牒底本等东窗事发。当时正处于隆科多和沙俄代表谈判的关键时刻,朝中大臣建议等谈判之事结束后再对隆科多进行革职拿问。但雍正皇帝并未听从朝臣的建议,在拿到实据之后,立即下旨召回隆科多,并派博尔济吉特·策棱接替隆科多,担任清廷首席代表。
策棱是雍正皇帝的妹夫,行伍出身,虽然勇猛善战且忠心耿耿,但是对于外交谈判却是外行。雍正皇帝急于向西北用兵,准备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于是多次催促策棱,希望尽快解决和沙俄的边境划界问题。
双方经过一个月的谈判之后,策棱、图里琛等人最终选择了让步,按照沙俄提出的划界方案达成了协议,隆科多一直以来的坚持就此付诸东流。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七月十五日,清廷和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该条约详细勘分了两国的中段边界。
中段边界东起额尔古纳河上游西岸,正对海拉尔河口中间阿巴哈依图山顶,当时设立了六十三号鄂博(界标),边界线向西延伸,直至蒙古西北之沙宾达巴哈。
根据《布连斯奇条约》的规定,沙俄得到了贝加尔湖、乌丁斯克、色楞格河下游等地,额尔古纳河的河源则完全属于清朝。
康熙皇帝时期,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为了不影响当时两国东段边界的划分,双方同意暂时搁置中段边界的划分。所以说,《布连斯奇条约》只是将《尼布楚条约》搁置的中段边界确定划分,并不涉及“割地”。
《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最难的划界问题得以解决,之后双方进行的有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的谈判就简单了许多。
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十八日,清廷与沙俄在恰克图河附近的俄方营帐签署并交换《恰克图条约》,该条约划分了两国在蒙古地区的疆界线,清朝承认了布里亚特蒙古归属沙俄,同时沙俄承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属于清朝。
因此,贝加尔湖以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布里亚特蒙古地区归沙俄所有,这其中包括条约签订地恰克图。
雍正皇帝之所以最终同意将争议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划给沙俄,除了西北准噶尔的压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当时的清朝而言,越过喀尔喀蒙古控制该地区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在划界的过程中损失了部分利益,更多的也是损失了蒙古人的利益,对于清朝的影响微乎其微。再加上争议区属于苦寒之地,对于清朝来说,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恰克图条约》签署后,清朝为了加强在喀尔喀蒙古的军事防务,在该地区设立了59个卡伦边防哨所),其中东边的12个卡伦归黑龙江将军统辖,西边的47个卡伦归喀尔喀蒙古内部管理。
实际上,无论是《尼布楚条约》还是《恰克图条约》,都属于平等条约,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应。虽然清朝放弃了对贝尔加湖一带的领土要求,但这并不代表清朝割让了土地。
自明朝以来,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控制过贝尔加湖一带。在清朝崛起之前,沙俄已经占据了这一区域。因此,雍正皇帝割让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沙俄的说法站不住脚。
优秀作者:关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