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问: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来享福,看似报恩,实则“诛心”。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西汉景帝时期,吴县(今江苏)有一个人,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但他不仅不事生产,不治产业,反而每日沉浸在书中不可自拔。

没错,这个人就是朱买臣,不过此时的他,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

苦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当时他和妻子的住所,只不过是一个“茅蓬”,说白了就是用草搭起来的房子。

这还不算什么,由于朱买臣没有田地,所以就不存在以耕种为生,那么平时吃什么呢?很简单,上山砍点柴,换点粮食糊口。

这样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苦。

如果单纯是因为日子苦,倒也没什么,毕竟是个人都有一双手,只要勤劳点,虽说达不到富足,但至少也能有吃有穿。

但就是这,朱买臣也做不到。

倒不是他不勤快,而是他的绝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读书上面,并且,一读就是数十载,平时哪怕上山砍个柴,也要边走边读。

在朱买臣看来,读书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但是,他的妻子却不这么想。

朱买臣的妻子,是个典型的农妇,她没有什么远大的目光,在她眼里,丈夫不事生产,一心读书的举动,无疑是“懒汉”一个。

更让她觉得可恨的是,丈夫朱买臣,居然偷偷背着自己,把辛辛苦苦砍来的柴卖掉后,去买了一堆书回来。

砍柴换来的钱都买书了,自然家里就没得吃了。

因此,夫妻二人没少因为这些事产生争吵,除此之外,朱买臣平日里经常做的一个动作,也让妻子无法忍受。

什么动作呢?就是朱买臣经常会在砍柴的路上,一边走,一边高声读书或是唱歌。

本身家里的日子过得就十分艰苦,加上一个不事生产的丈夫,这样的生活时常被邻居们嘲笑,如今丈夫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边走边高声读书,更让周围的人轻视不已。

为此,朱买臣的妻子没少劝丈夫,不要在路上高声读书,以免被人笑话,但朱买臣却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这日子,在朱买臣的妻子看来,实在是没法过了。

于是,两人争吵的频率开始上升,而在不断的争吵以及朱买臣我行我素的态度刺激下,其妻子彻底爆发。

她再也不愿意过这种挨饿受穷,还要被人嘲笑歧视的日子。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于是,两人彻底闹翻,朱买臣的妻子,向朱买臣正式提出了离婚,她要离开这个让她由内而外都难受的家。

对于妻子的离婚要求,朱买臣什么反应呢?

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十分乐观的告诉妻子,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必然会有大富贵,如今他都四十多了,所以,希望妻子等着他,等他富贵之后,必然对妻子百倍千倍的回报。

但是,这些话在妻子看来,就跟画大饼差不多,除了听着好听之外,没啥实际用处。

所以,朱买臣的妻子并没有“上当”,而是告诉朱买臣,像你这样的人,早晚都是被饿死在山沟里,怎么可能会有富贵?

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汉书》

能说出这种话,就足以说明,朱买臣的妻子,真的是对丈夫彻底死了心,而在她又哭又闹的不断要求下,无奈的朱买臣,只得写下休书,任由妻子离去。

至此,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过了没多久,朱买臣这才发现,原来,妻子的离去,是早有预谋的,她很快找到了新的归宿,与另外一个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

不过,这对于朱买臣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日子就这样重新归于平淡,朱买臣依旧每日沉浸在书中不可自拔,唯有实在饿的不行了,才会上山砍柴,以求糊口。

唯一不变的是,他依旧在砍柴的路上高声读书,而周围的邻居,也见怪不怪了。

某一日,朱买臣刚从山上砍柴下来,路上正好遇到了自己的前妻,以及前妻现任的丈夫,看到朱买臣依旧落魄如此,前妻和其丈夫二话没说,当即请朱买臣来自己家里吃饭。

至于朱买臣在前妻家中吃饭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我们不得而知,但以己度人,想必,不会太高兴。

毕竟眼前的这个女子,曾经是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但如今...

但这些情绪,对于朱买臣来说,也仅仅是在一瞬间,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不会因为这种事情,扰乱自己求学的心志。

夫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心,也许,这就是当时朱买臣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偶遇”前妻之后,朱买臣持之以恒的读书依旧还在继续,山林中也时不时传来他的高声诵读。

而就在朱买臣不为外界所动,沉浸读书不可自拔之际,命运的垂青,悄然而至。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其子刘彻登基,是为汉武帝,当然,此时的汉武帝,还不知道朱买臣这号人,而两人之所以能见面,还得从朱买臣的好友严助说起。

汉武帝登基后,远在吴县的朱买臣,经同乡人介绍,在会稽郡谋了一份差事,到了年末,会稽郡的上计吏,需要带着各类案宗资料去京城汇报工作,因此就安排朱买臣押车,一同前往。

到了京城长安之后,由于朱买臣需要等皇帝回复后才能离开,于是,他就暂时在公车署住了下来。

结果这一等,就给自己等来了一个“平步青云”的好机会。

怎么回事呢?当时朱买臣等的无聊,就去街上溜达,溜达来溜达去,遇到了自己的一个熟人,没错,这个熟人便是严助。

严助和朱买臣是同乡,两人早就认识,且有一定的交情,不过当时的严助,已经官至中大夫,加上他在儒学方面颇有见地,所以深受汉武帝赏识。

他乡遇故知,自然是极为亲热,二人一番交谈下,严助才知道,学问不在他之下的朱买臣,如今却混的相当凄惨。

出于帮助朋友,也出于想在朝中多一个自己的“帮手”,严助二话没说,回去后,就向年轻的汉武帝举荐了朱买臣。

于是,在严助的引荐之下,汉武帝与朱买臣第一次见了面。

史载,朱买臣在见到汉武帝之后,谈说《春秋》,讲解《楚辞》,让汉武帝越听眼睛越亮,最终,朱买臣靠着渊博的学识,折服了汉武帝。

至此,朱买臣“一飞冲天”。

“帝甚悦之,拜买臣为中大夫。”---《汉书》

所谓中大夫,是西汉时期一个特有的官职,其具体职责,就是“掌论议”,说得简单点,就是当朝中因某件事而产生争议时,中大夫负责辩论,根据辩论结果,皇帝再决定该怎么做。

可不要小看这个职位,很大程度上,该职位掌管着舆论方向。

而朱买臣的强项就在于此,你如果让他具体做点什么实操事务,他可能不行,但是论讲道理,他可是行家。

比如在不久之后,朝廷要修筑朔方郡城,但以丞相公孙弘为首的一帮官员,认为修筑此城劳民伤财,因此就极力劝谏汉武帝,让他打消这个主意。

但是汉武帝呢,又坚持想修,而为了让公孙弘等人“闭嘴”,他就派出了朱买臣。

通过一番辩论,朱买臣成功的说服了公孙弘,而朔方城的修建,也由此而顺利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大夫还是具有很大能量的。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而这仅仅是朱买臣的“牛刀小试”,他的人生高光时刻,还在之后。

汉武帝登基数年后,原本已经臣服大汗的东越国,开始私底下搞小动作,汉廷几番警告后,东越王表面答应,背地里依旧小动作不断。

对此,汉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便起了发兵征伐之心。

但发兵征伐之前,得定下来一个周全的计策,这个时候,汉武帝想到了朱买臣,因此将其召来,命其画策。

而朱买臣果然没有令汉武帝失望,他侃侃而谈,说出了一系列颇为完善的策略。

在他看来,东越王曾经居住在地势险要区域,易守难攻,本来极难征伐,但如今却为了方便对外扩张,居然搬到了地势开阔之处,显然是个极大的弱点。

所以,朱买臣建议,应当用水路对东越国发起进攻,这样就能“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一举拿下东越国。

而对于朱买臣的建议,汉武帝也深以为然,不仅采纳了朱买臣的计划,并且当即封其为会稽太守。

会稽太守这个职位,在当时也算是一方大吏了,而朱买臣也因此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封赏完毕后,汉武帝还跟朱买臣提了个醒,他知道朱买臣本就是会稽郡下吴县之人,也知道朱买臣的穷酸过去,因此,特意告诉朱买臣,如今富贵显达了,可不要“锦衣夜行”啊。

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汉书》

而对于皇帝的提醒,朱买臣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曾经落魄,如今富贵,是个人都想展示出来,朱买臣也不例外。

更何况,他还是当了自己家乡的太守,这更得展示出来才行。

不过,在正式上任之际,朱买臣却玩了个“小花样”,他没有大模大样的带着一帮随从上任,而是轻衣简从,依旧穿上他落魄时的旧衣服,来到了郡府门前。

由于朱买臣请车简从,加上穿的破烂,所以当时郡府的人对他的到来,完全是不屑一顾,只不过知道他曾经给汉武帝讲过书,所以没赶他出去,但是态度上,却是相当的不屑一顾。

甚至,连跟他打招呼的人都没有。

对此,朱买臣也不在意,旁若无人的走进郡府,该吃吃该喝喝,但在席间,一个认识朱买臣的守邸人发现了不对劲。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什么不对劲呢?很简单,他无意间发现,朱买臣的腰里,露出了官印的绶带。

本身这个守邸人还以为自己眼花了,为了确认,他走上前去,一拉绶带,结果,拉出来一枚印章,定睛观瞧之下,才发现,这是会稽太守的印章。

这下,把这个守邸人吓坏了,当即跑到屋外,告诉自己的领导,说新太守来了。

然而,这会那个郡府的官员,已经喝的迷迷瞪瞪,因此对于守邸人的话,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胡说八道。

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汉书》

到了这个时候,朱买臣觉得没必要再继续“装”下去了,他郑重其事的把官印亮了出来,一时间,满屋子人一片惊骇。

不用任何人指挥,当即,所有人都跪倒在地,叩拜眼前这个新太守。

坐中惊骇,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汉书》

而对于这些人前后不一的态度,朱买臣并没有和他们多做计较,而是乘坐随从牵过来的车马,扬长而去。

这便是朱买臣衣锦还乡之后,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通过这件事,其实我们也能看出,朱买臣纵然满腹经纶,深得皇帝赏识,但是,他与我们常人一样,都算是性情中人。

正是因为是性情中人,他才会在上任时玩儿这么一个小花招,说白了,他就是想通过这个举动,来满足自己心中小小的虚荣心。

人非圣贤,朱买臣也是如此,所以个人认为,他这么做倒也无可厚非。

而只要理解了他此番举动背后的心理,就能明白她接下来,为什么会在见到他的前妻后,非得接她到太守府享福了。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前文讲到,朱买臣乘车离开了郡守府,而会稽当地的官员,一来是为了赔罪,二来是为了奉承,因此就下令,要修整道路,以方便新太守上班。

既然要修整道路,自然就得用人,所以,官员们征召了一大批百姓参与。

而朱买臣的前妻,以及前妻的现任丈夫,刚好就在被征召的范围内,只不过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新来的太守是朱买臣。

所以,在朱买臣带着随从,浩浩荡荡的前来视察道路修整的进度时,双方撞了个正着。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朱买臣大可以装作视而不见,这样的话,既不影响前妻的生活,对自己也没啥影响。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朱买臣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控制不住想要“显摆”的情绪,于是,他停下脚步,主动与自己的前妻打招呼。

并且,打完招呼后,朱买臣又将前妻两口子接到郡守府,安排他们住下不说,还每日供应精美的饭食。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朱买臣不忘旧恩,在报答他的前妻。

但是,在我看来,这不叫报答,相反应该叫做“报复”才对,并且,还是那种“杀人不见血”般的诛心之举。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想,不管朱买臣的前妻,是为何离开了他,但离开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并且,前妻如今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既然如此,这个时候你朱买臣发达了,那是你自己的命运,但是你千不该万不该,又去打扰自己的前妻。

纵然前妻过得不好,也和你没啥关系,而你朱买臣却主动打招呼不说,还把人家请到郡守府,好吃好喝招待。

你要干什么?不就是想通过这一系列举动,向前妻证明,当初是她瞎了眼,才会不愿意等自己,然后非得离开吗?

更进一步讲,朱买臣此举,就是在炫耀,在嘚瑟。

恐怕在他心里,就希望自己的前妻看到如今的自己发达了,痛哭流涕,然后跪在地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后悔。

别以为这不可能,这是人性使然,大部分人都会如此。

更何况,朱买臣主动点出了他和前妻的这段关系,并对前妻两口子好吃好喝招待,其实已经在不动声色之间,将前妻逼上了绝路。

为何?

对内,前妻会觉得自己后悔不说,还会觉得,同样是男人,朱买臣都能当大官,而自己的现任丈夫,只不过是个啥也不是的平民(虽然在不久之前,她还觉得自己的现任丈夫,比落魄的朱买臣强得多)。

而对外,前妻必然会遭到流言蜚语,什么她瞎了眼,白白丢了这么一个好男人,什么亲手把自己的富贵拒之门外等等,总之,各种嘲讽都会随之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让前妻如何自处?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朱买臣看似“报恩”的举动,实则是在“报复”,他就是想在曾经看不起自己的前妻面前嘚瑟一把。

他确实是达到了目的,心里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却给前妻这个普通的妇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最终,无地自容,且无路可退的前妻,选择了自缢身亡。

其实,朱买臣的前妻最终选择自缢,羞愧这种情绪肯定是有的,但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她无法面对今后的生活,更无法面对流言蜚语。

所以,她的死,朱买臣是“罪魁祸首”。

如果,当时朱买臣并未上前打招呼,而是视而不见,那么,这个妇人依旧会和自己的现任丈夫,开开心心的继续过日子,安安静静的过完一生。

但是,朱买臣的举动,改变了这一切。

并且,在后世很多与这个故事相关的记载中,都把朱买臣的前妻,描述为一个“愚蠢短视”的妇人。

当然,她丢下朱买臣确实不明智,她也因此受到了后世的嘲笑,但是,谁又会意识到,这个普通的妇人,她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总而言之,朱买臣发迹后,所谓接前妻享福的举动,看似报恩,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嘚瑟一下的小心理,而他的这番嘚瑟,却把其前妻逼上了绝路,导致其不管对内对外,都无法在面对,这样一来,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优秀作者:史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