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问: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1565年,嘉靖下令处死严嵩的独子严世蕃,并抄了严家。谁知,当抄家官员打开严家的库房,都吓傻了:这严家比皇帝还要富有啊!

嘉靖大发雷霆,没收了严家的全部财产,曾经富可敌国的严嵩,如今家破人亡、只能流落街头,靠捡拾坟地里的贡品为生。

两年后,88岁的严嵩穷困而死,临死前,严嵩眼含热泪,痴痴望着京城的方向,喃喃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严嵩依旧没有想明白:自己明明是个忠臣,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呢?

奇葩皇帝朝朝有,明朝朱家尤其多。

明朝不仅有旷工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还有不爱江山、只爱木工的天启皇帝,更有既爱江山、又爱炼丹的嘉靖皇帝

更奇葩的是,嘉靖在位45年,有27年的时间都在修仙问道、寻求长生不老,可他手里的皇权一点也没旁落,诸事不问是他,杀伐决断还是他。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得归功于一个人,这个人,便是严嵩

作为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之一,嘉靖手下的“内阁首辅”,实在是不好当。

嘉靖前后换了23位首辅、平均每2年就要换一个,任职最短的顾鼎臣只干了不到一个月,可严嵩却在这个高危岗位上干了整整20年!

在嘉靖眼中,严嵩是个“忠君体国”、“勤勉练达”的忠臣、能臣,可在同僚和后世文人眼中,严嵩除了会拍马屁、几乎一无是处,“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清代张廷玉在编修《明史》时,更是毫不客气地将严嵩归入《奸臣传》,并将其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首”。

严嵩,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他是怎么上位的?又为何会落得一个凄凉的下场呢?

要解答这些问题,咱们还得从严嵩的父亲严淮说起。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大明第一奸臣”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年少有为、怀才不遇

严嵩,字惟中,1480年出生于江西袁州府的一个读书人之家。他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父亲严淮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

严淮为科举准备了一辈子,结果连个秀才也没考上,所以,备受打击的严淮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严嵩果然不负所望,据史书记载,他三岁就能写字,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八岁就考上了童生,正式成了科举队伍中的一员。

1495年,严淮终于等到了儿子进京赶考的那一天,谁知,严嵩前脚刚踏出家门,严淮就毫无预兆地病死了,没办法,按照大明礼制,严嵩只好暂停科考,在家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后,严嵩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再战科考,终于在1505年高中进士、入选翰林,这一年,严嵩只有25岁。

年少才高、志向远大,此时的严嵩,俨如大明帝国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不久后,仕途正好的严嵩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

1509年,严嵩的母亲病逝,他借着“丁忧”的机会,毅然决定辞官归隐,在给上司的辞职信中,他直言不讳、大发感慨道:“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严嵩信中的“奸人”,指的就是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太监刘瑾、钱宁、江彬等人,为了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立场,严嵩铁骨铮铮,宁愿弃官不做!

严嵩说到做到,他在家乡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渐渐地,严嵩的才名和德行被人们熟知,机会就这么不经意间降临了。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2、遇到贵人、否极泰来

1516年,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主动向严嵩抛来橄榄枝、盛情邀请他出来做官,严嵩欣然应往,在南京担任翰林院侍读。

两年后,严嵩奉命去广西办理公务,谁知,刚到江西,就赶上了宁王叛乱,公职在身的严嵩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于是,撇下公务、一溜烟跑回了老家。

在严嵩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杨廷和算是赏识他的第一个贵人,可惜,严嵩时运不济,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1521年,年已41岁的严嵩,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翰林学士、老乡兼好友桂萼

桂萼因在“大礼议事件”中出力甚多,颇受嘉靖皇帝的信任,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桂萼将赋闲在家三年的严嵩,调任回京,担任国子监祭酒。

这之后,严嵩的仕途进入了快车道,他先是升任正三品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后升任正二品礼部尚书。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更锦上添花的是,此时的严嵩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大明第十一任皇帝嘉靖。

1538年,嘉靖在追任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后,又提出要将兴献王的牌位抬进太庙。

这个提议一出,朝堂上下顿时反对声一片: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怎么能称宗祔庙呢?这不是乱了祖制吗?

严嵩精通礼制,自然也在反对之列。

嘉靖皇帝大怒,只好拿出杀手锏——将带头反对者全部下狱削官。棍棒之下,严嵩当即痛改前非,挥笔写下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两篇奏疏,成了嘉靖皇帝的坚定支持者。

“嵩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礼成,赐金币。自是,益务为佞悦”。——《明史》

这件事,成了严嵩政治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从此,严嵩改弦更张,放弃了所有的操守和原则,一心媚上取宠,从一个“能臣”变成了“宠臣”。

这一年,严嵩已经58岁了。

为了加倍讨好嘉靖,已过天命之年的严嵩又开始在家苦练青词。

所谓青词,就是嘉靖帝在礼拜道教神仙时,写给列位上仙的“奏疏”。由于嘉靖对青词的要求极高,所以,很多大臣即便满腹经纶,也达不到皇帝的要求。

可严嵩在苦练之后,却能将青词写得清新脱俗、荡气回肠,嘉靖对他的恩宠更胜从前,人们也因此讥讽他为“青词宰相”。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这之后,严嵩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四个贵人——内阁首辅夏言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在官场上当了大半辈子小透明的严嵩,比任何人都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

眼下,他虽然圣眷正浓,但是否能升职加薪,还得内阁首辅夏言说了算。

于是,严嵩又开始对比自己小两岁的夏言,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有一次,严嵩专门为夏言举办了一场宴席,结果左等右等也不见夏首辅来,严嵩只得亲自到夏言府中去请。

结果,夏言就是躲着不肯露面,一大把年纪的严嵩不仅不恼,反而当着众宾客的面,对夏言的座位行跪拜大礼,之后才入席开宴。

夏言听说后感动不已,当即放下戒心,把严嵩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和重点提拔对象。

“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明史》

严嵩表面上感恩戴德,背地里却酝酿着一个阴险的计划:他如果想从六部,进入大明的权力中枢——内阁,就必须扳倒内阁首辅夏言。

在切身利益面前,严嵩没有片刻的犹豫,就做出了决定!

曾经的屠龙少年,如今,已成了恶龙本身。

1542年六月的一天,严嵩正跪在大殿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嘉靖哭诉:“夏言独断专行欺负老臣,望陛下做主,严惩夏言。”

嘉靖深谙帝王之术,比起大臣们的团结,他更愿意看到大臣们内斗,于是,嘉靖只微闭双眼修道,并不接严嵩的话。

严嵩见状,立即话锋一转,愤愤地说:“夏言他欺负老臣不要紧,但是他还藐视陛下您,他扔掉了您御赐的香叶冠。”

闻听此言,嘉靖立即大发雷霆!

原来,嘉靖为了表现自己信教的虔诚,不仅将头上的皇冠改成了道士的香叶冠,还另做了五顶香叶冠,赐给了夏言、严嵩等几位最亲近的大臣。

严嵩对皇帝的赏赐感激涕零,不仅上朝必戴,还特意在冠上罩了一层青纱,以示珍重。

这几人中,唯有夏言从来不戴。

有一次,嘉靖实在忍不住,就问夏言:“你怎么不戴朕赏你的帽子?

夏言不屑一顾道:“我是朝廷重臣,怎么能戴那种东西?!”

一向自负的嘉靖,竟然被大臣嫌弃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就这么埋下了。

“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明史》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严嵩成功点燃了嘉靖心中的怒火,嘉靖立即亲写敕令,历数夏言“把持言路、轻慢君上”等多条罪状,夏言甚至来不及为自己辩解,就被罢职为民,赶回了老家。

两个月后,63岁的严嵩,终于梦想成真,以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成功入主内阁。

然而,严嵩的好日子仅仅过了三年,怒气渐消的嘉靖又想起夏言的好处来,1545年12月,夏言突然被召回京城,并官复原职。

夏言重登首辅之位,自然对陷害过自己的严嵩,没有好脸色。严嵩在内阁里举步维艰,他手下的党羽也大受牵连。

夏言此人,品行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清高,他不仅看不上嘉靖的修仙大业,更看不上嘉靖身边那些逢迎取宠的亲信和宦官。

这些全被严嵩看在眼里,他要利用这一点,彻底打败夏言!

1547年,鞑靼入侵大明边境,为了收复河套地区,夏言大力举荐陕西总督曾铣为帅,曾铣兵贵神速,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击退了蒙古骑兵,眼看故土收复在即,严嵩却突然指使边将仇鸾密奏:“统帅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并多次贿赂首辅夏言”。

严嵩也趁机在嘉靖帝面前添油加醋:“夏言私下结交大将,不知意欲何为。”

这话说得十分露骨,就差明说夏言要造反了!嘉靖视皇权如命,为了坐稳皇帝的宝座,他始终坚持着“宁可错杀、不可漏放”的原则。

不久,曾铣被下狱处死、家人被流放,67岁的夏言也以“结交边将”的罪名被抄家问斩。

严嵩大获全胜,又一次取代夏言,站在了权力之巅。

这一年,严嵩69岁。

在这之后的18年时间里,满朝文武,将无人是严嵩的对手。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3、“忠勤敏达”、陷害忠良

《明史》评价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不够准确的,其实,严嵩不仅善于拍马屁,还善于演戏。

自1542年入职内阁起,严嵩就成年累月地待在值班室,早请示晚汇报,该做的工作一样也不落,有时为了工作,他可以废寝忘食,甚至一连几个月也不休假。

嘉靖大为感动,特赐严嵩一枚银印,上书“忠勤敏达”四字,以示表彰。

可奇怪的是,严嵩日理万机,却没干出过什么除旧布新、改革弊政、利国利民的政绩,严嵩的“勤奋”,说白了,就是一场专为嘉靖准备的表演秀!

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奸臣,严嵩在贪污腐败、打击异己上,也是一枝独秀的。

严嵩到底贪了多少钱?没人算得清楚,只知道每年都察院评选贪污腐败分子,严阁老必定高居榜首。

嘉靖对此心知肚明,收到的弹劾奏疏也堆积如山,但他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严嵩在痛骂声中依旧稳居首辅之位。

于是,就有专家猜测,严嵩贪污的钱,一大部分都进了嘉靖的口袋,也就是说,嘉靖朝最大的贪官,不是严嵩,而是嘉靖自己。

上有所效,下必甚焉。

在严阁老的带头贪污下,满朝文武几乎无人不贪。

抗倭名将俞大猷因不肯依附严嵩,被人以“勾结外敌、私吞军饷”的罪名收押入狱,有些正直的大臣不忍见俞大猷受刑,便私下凑了三千两银子上下打点,这才让严嵩改了口,勉强保住了俞大猷的一条性命。

锦衣卫小吏沈炼因看不惯严嵩误国,就上疏弹劾严嵩“卖官鬻爵、擅宠害政”,没想到,嘉靖不仅没有惩罚严嵩,反而将直言敢谏的沈炼贬官流放。

为了泄愤,严嵩之子严世蕃诬陷沈炼为白莲教教徒,将其杖责致死。

之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也因弹劾严嵩,被严世蕃活活打死在狱中。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严嵩只手遮天、党羽遍布朝堂。

在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曾得意洋洋地对儿子严世蕃说:"这大明朝能呼风唤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上。能遮风挡雨的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严嵩。"

严嵩之狂,由此可见一斑!

严嵩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才从一个七品小官位居当朝首辅,享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宠,然而,他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亲手毁掉了这一切。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4、家破人亡、凄惨落幕

1562年,严嵩的夫人欧阳氏去世,严嵩悲痛欲绝,在诸多身份中,他不是一个好首辅,也不是一个好臣子,但他是一位好丈夫。

在崇尚三妻四妾的古代,严嵩身居高位,一辈子却只娶了欧阳氏一位夫人,二人也只养育了严世蕃一个儿子。

欧阳氏的死,不仅给了严嵩沉重一击,也给盛极一时的严家敲响了丧钟。

之后不久,徐阶的门生邹应龙弹劾严世蕃在为母守孝期间,公然纵酒淫乐,嘉靖向来重视孝道,于是,大怒之下将严世蕃免官流放,严嵩受到牵连,也被勒令辞官回家。

要说嘉靖对严嵩真是不错,尽管严嵩罄竹难书,可嘉靖对他一没有赶尽杀绝,二没有抄家问罪,反而任由严嵩带着近千车的财物,浩浩荡荡回到了江西老家。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严嵩的余生或许会过得相当舒适,可他的宝贝儿子又出来坑爹了。

1584年,严世蕃私自从流放地雷州跑回江西,并继续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在继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暗中指使下,不可一世的严世蕃最终被抄家处死。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严嵩不仅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儿子,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巨额财富。

身无分文的严嵩,只得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可当地百姓素知严氏父子的恶行,谁也不肯接济他。

饥饿难忍的时候,严嵩就跑到坟地里找贡品吃,就这么苟活了2年,88岁的严嵩,最终穷困而死。

他死后,既无棺木收殓,也无后人前去吊唁,提起这位执掌政坛20年的内阁首辅,人们总会不自然地想到两个字——“权奸”。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严嵩为什么会落得一个家破人亡、遗臭万年的下场?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严嵩之所以能得到嘉靖的信任,一方面在于他总能猜中皇帝的心思,和皇帝站在统一战线上,另一方面在于他写了一手好青词。

然而,随着年老体衰,严嵩身上的这些优点都不复存在了。

1562年,83岁的严嵩,不仅行动日益迟缓,反应也明显慢了半拍,他写的青词,不仅词不达意,有时还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嘉靖为此发了好几次火,严嵩忧惧不已,只得将“迎合皇帝”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秘密交给儿子严世蕃。

史书记载严世蕃虽品行不端,却聪明异常,他甚至比父亲严嵩更会揣摩皇帝的心思,所以,时人皆知:“皇帝不可一日无严嵩,严嵩不可一日无严世蕃。”

“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明史》

后来,严世蕃被捕入狱,嘉靖这才意识到错误频出的严嵩,已经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干得太久了。

恰在这时,嘉靖宠信的一个道士蓝道行,在扶乩后,传达了“上仙”的指示:“今日有奸臣奏事,国家危在旦夕!”

嘉靖深信不疑,连忙问道:“奸臣是谁?”

好巧不巧,严嵩正好进宫上奏,嘉靖对号入座,这才在“神仙”的帮助下,看清了老搭档的“奸臣”面目,将其罢职回家。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2、意图挑战皇权

严嵩在官场上谨慎了一辈子,没想到,晚年却因为私心,栽了一个大跟头。

1561年,吏部尚书出现空缺,严嵩就想让小舅子欧阳必进接任,偏偏嘉靖对此人很是厌烦。

为这事,严嵩多次向嘉靖求情,必要时还声泪俱下,打起了感情牌:“臣为大明朝鞠躬尽瘁了一辈子,陛下就当可怜老臣,满足老臣的这个愿望吧。”

“嵩谓必进实臣至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明史》

嘉靖虽然碍于情面,勉强答应了严嵩,可两个月后,嘉靖就将欧阳必进赶回了老家,他是借此警告严嵩:官吏任免得朕说了才算!

严嵩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自己碰了多大的一块雷区,皇权,是身为人臣,最不该触碰的东西。

17年前,严嵩用这个理由杀了夏言,17年后,徐阶又用这个理由杀了严世蕃。

1564年,严世蕃私自逃回乡里,被重新抓捕入狱。谁知,严世蕃不仅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公然叫嚣:“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他认定刑部官员一定会弹劾他“陷害忠良、贪污纳贿”等罪名。

这样一来,他就把嘉靖皇帝也拉下了水,毕竟人是皇帝下令杀的,卖官的钱有一部分也进了皇帝的腰包,为了保全面子,嘉靖一定会赦免他。

严世蕃的算盘果然打得精明!

谁知,徐阶技高一筹,私下做了手脚,将严世蕃的罪名改为“暗中结交王爷、逾制建造府邸、勾结倭寇、私通北元”等等。

姜,到底还是老的辣。这份罪状一呈上去,严世蕃的死期就到了。

之后,嘉靖尤不解恨,又下令罚没严家一切家产,流放严世蕃的所有子孙,“始作俑者”严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3、严嵩父子贪腐无度

嘉靖知道严氏父子贪,但他真的没想到,严氏父子会贪那么多。

严嵩家到底有多少钱呢?咱们看三组数字就知道了:

据记载,嘉靖下令查抄严家时,刑部、大理寺、锦衣卫等4个部门联手合作,光清点家产就用了整整3个月;

抄没的家产清单多达140页,最后竟汇编成了一本书——《天水冰山录》;

严家光在江西一地的房产,就有6647间,黄金32900多两、白银220多万两,其余的珍宝古玩无数。

难怪严世蕃大言不惭地对好友夸口说:“皇上都没有我家富有!

身居高位,富可敌国,严氏父子的生活自然奢侈无度,作为严嵩的独子,严世蕃比其父更是不知收敛。

据说,《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就是以严世蕃为原型创作的。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总结:

严嵩,也曾满怀理想,想要与奸恶佞臣奋力一搏,可惜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成了一个绝对的现实主义者。

为了跻身高位,他可以放弃立场、投机钻营,为了功名利禄,他也可以恩将仇报、肆意构陷。

严嵩,最终成为了他不屑与之为伍的那种人——顶着“奸臣”的恶名,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凭心而论,严嵩之恶,远不如嘉靖之恶。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嘉靖皇帝朱厚熜:“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嘉靖朝人才济济,却依然民不聊生、朝政混乱不堪,这第一责任人,不在严嵩,而在嘉靖。

《明史纪事本末》里有一句中肯的评价:“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无足怪者。”

也就是说,严嵩这样谄媚的人,之所以能身居高位,是因为多疑、残暴又专权的嘉靖需要他。

嘉靖需要严嵩当他通神的梯子、搂钱的耙子、顶罪的锅子,他不是不知道严嵩的恶行,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须要保住严嵩。

只可惜,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严嵩遇上严世蕃这样败家又坑爹的儿子,也算是恶人有恶报吧!

优秀作者:若愚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