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问: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张良是吕后的支持者和大恩人,吕雉感谢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杀他呢?

吕后这个女人具有多面性。对待情敌和政敌,她无疑是残暴的。“人彘”戚夫人和“肉酱”彭越都是她的作品,就连军事奇才韩信也惨死在她的计谋之下。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这样一个残暴狠毒的女人,却又是个难得的贤妻和好母亲。在维护自家男人和儿子这件事上,吕雉从来都不考虑自己。

刘邦去世后,吕后报复般地疯狂杀戮功臣和皇子,但张良不仅毫发无损,反而成为了吕后的座上宾。

张良和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但他却比韩信更识时务。

当然了,要想在吕后面前混得开,光靠“识时务”可不行,还得有非凡的本事。深谙权谋的张良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

张良并非天生的权谋家,他最初只是个普通人,甚至还做出了很多莽撞事。

张良出身于韩国世家,他的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而他的父亲张平,也继任了韩国两朝的宰相。

不出意外的话,张良会继承父业,留在韩国延续家族的显赫地位。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然而,张良二十岁的时候,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衰落。公元前230年,秦国又一举灭了韩国。

国破家亡的张良满怀着反秦的抱负,决定谋杀秦始皇。

那时候张良野心有余,但权谋不足。他散尽家财,差人打探到了秦始皇东巡的行踪。

于是,张良又找来一个大力士,还为他定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二人提前在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做好埋伏。

按照当时君臣车辇规定,秦始皇乘坐的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所以大力士的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然而,现场情况完全超乎了张良的预料。

秦始皇的队伍浩浩荡荡,足足有36辆马车。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官员们前呼后拥。

让人手足无措的是,所有的车辇全部都是四驾,压根分不清哪辆车里坐的是秦始皇。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眼见着车队越来越近,张良瞅准了车队最中间最豪华的那辆车,指挥大力士出击。

大力士倒是十分给力,120斤的大铁锤抡下去,乘车者当场被击毙。

一顿操作猛如虎,可惜被袭击的只是一辆副车。

原来,秦始皇多次遇刺,早就有所防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并时常换乘座驾。

都说狡兔三窟,这秦始皇是实打实的三十六窟啊!

事发现场一片混乱,好在张良跑得快,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至于那位大力士,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幸免于难的秦始皇十分愤怒,他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张良得以“逍遥法外”。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后来,张良遇到了一个名叫黄石公的老者。这位老者是个高人,他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是典型的黄老道家之书。其核心内容,正是研究权谋和权术的。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

张良骨子里的抗秦细胞再次被激活,他号召了100多人,也扛起了反秦的大旗。

由于势单力薄,张良原本是计划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结果半路上遇到了刘邦。

当时刘邦正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二人相遇,相见恨晚。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铁了心地跟从了刘邦。

正所谓千里马也需要伯乐,张良多次以以《太公兵法》向刘邦进献良策,而刘邦也心领神会,是个善于纳谏的明主。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屡献奇策,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

在鸿门宴上,张良智斗项羽、巧救刘邦;刘邦入蜀后,他修栈道、度陈仓之策,帮助刘邦反攻关中;在刘邦与项羽的决战中,张良的下邑奇谋和虚抚韩彭之策,则成为刘邦取胜的关键之一。

张良虽不是最早跟随刘邦,但他的功劳却与萧何、韩信并列。

刘邦曾感慨道:“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登基后,刘邦开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由于群臣争功,导致刘邦都登基一年多了,功劳大小还没能决定下来。

当时,对于丞相这个位置,刘邦想让张良和萧何竞争一下,毕竟张良和萧何都极为优秀,让谁来当宰相,刘邦也拿不定主意。

张良在邀功这件事上表现得十分低调谦和,他不仅主动退让,还推举了萧何出任宰相。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史记·留侯世家》

随着刘邦的皇位坐得越来越稳固,张良却开始“佛系”了起来。

他经常请病假,闭门不出,逐渐淡出了朝堂。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比如说,刘邦计划着铲异姓王,以及除怀有二心、多行不法的诸侯。张良几乎没有参与谋划,这和他之前的表现大相径庭。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渐渐的,张良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张良之所以“冷淡”刘邦,其实是为了避免“鸟尽弓藏”的下场。

后来韩信被吕雉杀害,也足以证明张良的先见之明。

就在张良秉持淡泊名利,明哲保身之际,吕后竟然主动来找他了。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雉找张良,其实是想请他帮忙,稳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吕雉的儿子刘盈,是刘邦的嫡子,也是正儿八经的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刘邦去世,刘盈就是皇位继承人。

可偏偏,刘邦被那个鼎鼎大名的戚夫人吹了枕边风,竟鬼使神差地想要改换太子人选。

这个戚夫人,就是在吕雉被俘虏时,刘邦重新纳的宠妾。她白净妩媚,能歌善舞,成为了刘邦的后宫专宠。

后来吕雉回到刘邦身边,她发现自己年老色衰,根本无法和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相比,以后也很难再得到刘邦的宠爱。

于是吕雉开始改变思路,以谋求自身地位稳固为首要目标。即便是戚夫人抢走了吕雉这位皇后的风头,吕后也暂时先忍着,不与她计较。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没想到,戚夫人仗着宠爱越来越骄纵,她还打起了储君之位的算盘,怂恿刘邦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一开始,刘邦不为所动,戚夫人便开始哭闹撒娇,胡搅蛮缠,夜夜吹枕边风,诋毁太子刘盈。

刘邦经不起戚夫人每晚的“洗脑”神功,内心开始动摇。

吕雉在后宫耳目众多,戚夫人的举动她了然于胸。为了捍卫儿子的储君之位,吕雉特地来找张良献策。

这时候,张良和吕雉并不熟。早前张良一直跟随刘邦出征在外,吕雉还是在刘邦登基前一年才从项羽那里被释放回来的。

再说了,张良当时已经隐退了,废立太子之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雉放着老乡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不用,为何找张良这个外来户帮忙呢?

张良低调务实,又淡泊名利,尤其是智慧超群,这些优点使得吕后对他产生了好感,也想借着此事来和张良拉近距离。

而且,吕后的这个难题,还真的只有张良能够帮上忙。

但张良却不愿意卷入纠纷,吕后被逼急了,便让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劫持张良。

吕后的强硬行为让张良意识到,如果得罪了吕后,他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明哲保身。

于是,张良便跟着吕释之去见了吕后。

随后,张良便给吕后献出计策:请出商山四皓。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这商山四皓,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不过,这4位高人早已隐匿深山,很难请出山。

当年刘邦多次邀请他们,他们都不出山。如果吕后能请这四个人来辅佐刘盈,那就足以证明太子刘盈的号召力和威望。

有了答案后,吕雉便费尽心力,不辞辛苦地托人帮忙。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宫中宴会上,刘盈带着四位高人前来赴宴。

这四位老人已是耄耋之年,他们个个须发花白,但神态翩翩,气度不凡。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刘邦十分好奇,就问他们:你们是谁?

四位老人各自报了姓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

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四位老人敬完酒后,就一起离开了。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刘盈的地位得以稳固,吕后对张良也十分感激,两人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临朝称制的吕后已蛰伏多年,她终于可以痛下杀手,将当年的仇敌杀之为快。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凡是与她政治立场相悖的,如韩信、彭越之流都惨遭杀戮。就连刘邦的儿子们,吕后也没有放过。

此外,吕雉还杀了刘邦的骨血,囚禁了刘邦的女人们。

尤其是当年出尽风头的戚夫人,吕雉命人将她的四肢砍去,弄瞎眼睛,用铜烧化成铜汁灌进戚姬的耳朵;再将喑药灌进喉咙,划破脸庞,做成了“人彘”,扔到厕所的茅坑里。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可以说,吕后掌权之后,简直杀红了眼。但她再怎么残忍,都没有动过张良一根毫毛。

那时候,张良的身体也愈发不好,他为了修道,连饮食都进行节制。吕后得知后,急忙跑去劝张良:“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你何苦如此?”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张良听吕后这么说,便开始吃饭进补。之后,他便向吕后申请,要去外地养病,并得到了吕后的同意。

之后张良的行踪就不得而知了,他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他来到湖北通城县黄袍山建了一个道观,在此修道直到去世。

张良的平安着陆,主要在于他自身。跟随刘邦时,舍身献计,义不容辞。刘邦登基后,他低调通透,面对封赏也是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正是他懂得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获得了帝王的信任和放松,从而得以善始善终。

原创作者:小文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