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李世民夺嫡,朱棣夺位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李世民争的是什么?他争的是长兄李建成的位置,也就是太子之位,而不是皇帝之位!
李世民没有直接对皇帝——也就是李渊动手,这就是他和朱棣的最大区别,这也是朱棣名声那么臭的原因,即使他朱棣再怎么励精图治,史书上对他的描述始终是篡位得来的天下、杀侄抢来的皇位。
回到李世民身上,我们回顾下这位老哥是怎么从天策上将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皇帝的。
玄武门之变前,27岁的李世民的官职是“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从这个官职就可以看出在开创大唐的功劳榜上,李世民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我并不是否认李建成就没有能力,反倒是他这位二弟光芒太过耀眼,逼得他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对付这位手握军政大权的兄弟。
同样,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政治野心,自然是想要和李建成争一争太子之位的。即使李世民不想争,你以为他手下那些跟他一起开疆拓土的功臣会让他佛系躺平?
所以才会有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看着亲生骨肉自相残杀,李渊是何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手中的权力全都转交,两个月后退位。
这就叫体面,不仅李渊退位体面,李世民登基也体面。
再看看朱棣,虽说有千种苦楚,被逼无奈之下才带领八百府兵奋起反抗,也得亏他朱棣真有点本事,一跃而上成了大明之主,但是你朱棣抢的是侄子的皇位,得位不正,那就不叫体面!
而这种篡位的行为,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心里,终究是容不下的。
那么,两人在登基之后对于跟随自己敌人的臣属是怎么处置的呢?
一个尽释前嫌,一个诛杀前臣对于冯立、谢叔方、薛万彻,李世民感慨的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侍奉的人,是义士啊”,就以这样的理由赦免了他们。而对于太子冼马魏徵,李世民更是器重他的才能,对他以礼相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大部分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但这幅画中有同样有像魏徵这样的原太子建成一党的能臣。
那么,朱棣对于忠于朱允炆的臣属是怎么处置的?我就举几个例子。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三个文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被诛十族!第十族乃是方孝孺的门生、朋友,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
对密谋刺杀自己的景清,朱棣不仅杀其人、灭九族,还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更多建文帝旧臣的家属、亲人都被牵连,即使活下来也逃不脱厄运,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发送教坊司充作妓女。
我们仔细想想原因,为什么李世民能够以宽容的肚量去接纳敌人臣属,而朱棣却要赶尽杀绝?
我认为就是能力和名气的区别。李世民因功劳太大,封无可封,才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哪怕是建成一党估计对李世民也会心生仰慕,所以哪怕最后建成身死,这些旧臣也能心甘情愿认输。
李世民东征西讨,自己也有信心驾驭这帮建成旧党,既然这些人也有才能,为何不用?
但是朱棣就不同了,他不过是个北地藩王,以前从未有过建树,最多也就在北京带兵打过蒙古人,南京城里那些终生受孔孟思想浸润的文臣们怎么可能甘心服从朱棣。
所以哪怕是朱棣带兵打下了南京城,这些文臣武将也不肯服气,甚至密谋刺杀,以朱棣那种火爆的性子,肯定会举起屠刀。
政治影响不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只用了一天时间,冲突范围也仅限于玄武门一带,后续很快就控制了整个皇宫和全国的政权,加上他那几乎功高盖主的名望,天下之人无不归附,所以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和李渊的权力交接过程顺顺当当。
但朱棣老哥就苦了,虽然的确是建文帝削藩做的太过分了,他无奈在北地被迫起兵,美其名曰“清君侧”,但明眼人都知道你朱棣就是在谋反,要是朱棣真的打下南京城,他真的仅仅是铲除受建文帝信任的几个文臣吗?他不会做第二个曹孟德?甚至直接逼侄子退位?
所以朱棣在打响反抗的第一战之后,身上就必然留下一个永远无法抹清的污点。再加上“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多,死了多少士兵百姓?跟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一比,那名声必然不好。
那我们再看看两人成为皇帝之后的政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你看这上面有朱棣吗?
贞观之治开启了盛唐的大门,于是有了广阔的疆土、灿烂的文化,中国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超级强国。
永乐一朝比起来就差了很多,当然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有下令解缙等人修《永乐大典》的成绩,但我们想一想,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能和贞观盛世相提并论的呢?明成祖朱棣时期,你觉得配吗?
综上所述,你就该知道为什么朱棣名声要差了。
原创作者:水寒风似刀l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