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的归宿在哪里?
所谓50后,目前大多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这部分人基本上都生活在解放初期、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文革、计划生育等年代。由于那个年代的各种因素,他们没有真正过高的文化知识、较好的工作单位、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又恰逢国家计划生育、只准生一孩政策实施。因此,我认为,这部分人,特别是农村老人,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他们的所谓归宿。
一是难解后顾之忧。他们由于读书不多、文化不高,不可能有较好的工作或职业,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仅靠种田或打工出苦力挣点钱,还要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到老,既没有企事业单位到龄发放退休养老金作生活保障,也没有过多的经济积蓄,因此,存在着养老中、正常的基本生活实际困难。
二是儿女负担过重。由于计划生育,只准生一孩。儿女们除了需要外出拼命挣钱,积蓄巨额资金培养下一代读书、购房、生活等消费。还要负担双方至少四个以上老人、日常生活和看病等各项经济开支。因此,他们的经济负担不堪负重,很难赡养老人。
三是打工无人肯要。由于这部人,大都没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有退休金养老,儿女们生活负担又较重。仅靠国家每月发放的二百元左右基础养老补助金,或买了城乡居保、每月仅有三百多元的养老金。这点钱,连日常基本生活都很难维持,更谈不上平时生病所需高额医疗费用。因此,为了生存,他们到处找打临工挣钱。但因年龄偏大、体质较差,无任何企事业单位愿意收留。只有找那些私企老板做点保洁、管理花木、工地小工等脏苦累、年轻人不肯干的工种。拼着老命、死撑活挨,挣点苦命钱养老。
综上所述,他们生不逢时,辛苦一生无多少经济积蓄;儿女们当今各种生活消费负担较重、赡养不起老人;到老打工挣钱无人肯要、挣不到钱;又无较高到龄退休养老金作生活保障,仅靠国家每月发放的基础养老金或城乡居保,很难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因此,他们只有无奈接受顺其自然、死撑活挨、听天由命的归宿。
鉴于上述问题,我建议国家对50后以上老人,要适当提高他们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切实解决这部分老人们日常基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也能过上晚年幸福生活。同时,建议目前年龄还不算太老、且身体尚好的50后,应趁着自己能动,尽力创业打工多挣钱,以解决目前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等现实问题!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参考!对此有何看法,可各抒己见!(原创)
50后的养老,实实是盲人骑瞎马——信马由缰,晚年由“天”不由己。 从年龄结构看,这一人群的个人年龄60多至70多岁,身体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是见上帝前的挣扎期; 从经历上看,这些人们历经坎坷。小学、中学时正直上世纪60—70年代,局限的大环境使他们失去了良好的受教育权利以及考大学的机会,你懂的。毕业直接上山下乡,返城就业后绝大多数人工作在“工农兵”底层中。 从收入层次看,退休后普遍收入不高; 最关键的是,这群人当年受国家“基本国策”调控,都养育了独生子女。 这样的一群人,步入了老年却无法掌控人生的最后命运,N种养老方式却没办法给自己设计选择。
原创作者:严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