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五十岁还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有的人五十岁已经是功成名就,还有的人五十岁每天悠哉于人伦之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际遇,王阳明在自己的五十岁以后,也有着不一样的体会,作为开创心学的大圣人,他说“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难道古代五十岁就没穷人和受苦的人了?

王阳明的后半生

王阳明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成就了自己的圣人之名,他的心学对于理学来讲,就是一潭死水中惊起了久久不能荡平的浪花,他倡导的知行合一,是多少人内心追求的终极,这样一个亦人亦圣的人,前半生雄心壮志,后半生内心孤寂飘零又喜悦。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王阳明家学渊源,父亲就是状元之才,他参加科举时被人刻意打压,才晚了一届进士及第,也算是年少成名,因得罪太监而官场不顺,但是有光芒的人终究是挡不住的,王阳明在刘瑾死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尤其是在无朝廷帮助的情况下迅速平定了宁王之乱。

年逾五十的王阳明,功绩不被认可,为了孝道回乡奉养老父亲,不多时父亲就病故了,自己也就在乡守制,为父母尽孝了,三年之后为了将自己的一生所学不带入黄土,开启了自己开坛讲学的后半生生涯,王阳明人生的最后几年可谓是精彩之极。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作为传统的儒学学者,仁孝忠义的思想深入王阳明的骨髓,虽然世宗皇帝肯定了他的功绩,但是嘉靖皇帝为父亲名位而起的大礼议之争可谓是刺痛了王阳明的心,中年丧父和丧妻,又续娶得子得以享受人伦之乐,功成名就又对做官已无兴趣的他,此时的内心只想像孔子一样传道授业解惑。

五十岁知天命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或许大多数的人一生也就是这样的过程走着,在成家之前努力地学习和修身,让自己有能力成为一家之主,三十岁的时候年富力强,工作充满了活力,为了家庭而拼搏去奋斗。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四十岁的时候,家庭事业无论是否有所成就,这时候的家庭都是需要自己的肩膀扛着,只有闷头苦干的路才能让自己忘却人生的苦闷,或许这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不惑的原因;五十岁的人,孩子也算是成长得起来了,父母长辈也走到了人生的暮年,不论自己是干什么的,对于大多数人,都该将希望传到下一代,自己做个“家有一老的宝”。

《淮南子》说“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也就是到了五十岁这样的知非之年,知道了自己前半生的所作所为,哪里是对哪里是错,人生应该志得意满了,是应该觉悟的年纪了,对于自己的下一代,应该是起到那种引导的作用了,人生或许不是完美的,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尽力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所谓的“天命”就是你这一生,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那些曾经走过的弯路,是可以当作经验来诉说的,告诉自己的后人,如果想要不再受同样的苦,向上拼搏时不能有其他的杂念。

五十多欲,多半五福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沉浮,生死离别经历得差不多了,自己痛苦过也兴奋过,人们说看淡了生死才会有所悟道,所谓的“福”是富贵寿考齐备,而王阳明家里累世官宦,家里不缺钱,自己人臣之贵,也算到了顶点,但是中年丧父和妻子,自己又身体不好,受到肺病的折磨,内心肯定也是无比的痛苦。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然而又有中年得子的喜悦,让自己失去了父亲和妻子后,内心多了一丝安慰,只是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才感慨自己前半生“太贪”,贪求名声和功绩,让自己少了人伦之乐和身体的健康,在自己终于明白的时候,又觉得可能自己时日无多,心中的那种愤恨真的是无处诉说,让自己心痛不已。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那些本该你享的福,被谁给“偷”走了?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或许就是他一生所做之事的真实写照,但是也掩盖不了他内心渴望健康和陪伴幼子的真实想法,那句“五十多欲,多半五福”才会显得弥足有情。

结语

王阳明能在理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创造出“知行合一”的心学,传授“致良知”的理念,和自己一生的所见所学所闻不无关系,一个人最宝贵的就是人生经验的不可复制,可以传授给自己的后人,王阳明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为啥五十岁了,多“欲”会少福,那是他生命最后时刻内心的呐喊,或许你也会遇到这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