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有些人喜欢拥抱那看似先进的文明,有些人要将曾经的文化发扬光大,让那星星之火重新燃烧文明的天空,五千年的文明不是糟粕,里面有极其精华的部分,是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也是古人对于后人的警醒,那些告诫是古人在生活中的领悟,只为了你不再受他们遭受的苦难,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你真的明白古人的良苦用心吗?

逢“七”为啥不出门

“出门”这个词语看起来很现代化,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这个词语就已经存在了,《易》里说“出门同人,又谁咎也”,《秦中吟》说“陋巷孤寡士,出门苦恓恓”,这出门很多时候是指离开家乡远行,很多人的意识里,古人都是非常迷信鬼神的,因此会觉得“逢七不出门”就是有“七”的日子不能远行,这是一种误解。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古人的生活有着开门七件事,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使大部分人过着小农经济的生活,也是需要进行商贸活动,来换回家中所需的生活用品的,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日常备好的,古人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很重要,但是那些物资也是保障家人生活所必须的,连这样的七件事都不能做好,又如何能够出门远行。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至国家下至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打仗,这两件事情都和粮食有着莫大的关系,古人祭祀是为了祈求天地和祖先保佑,来年的粮食可以丰收,打仗时最重要的是后勤保障,没有足够的粮食保障,是不能进行战争的,隋炀帝虽然三征高句丽都是失败,但是后勤保障还是挺好的。

古人家庭生活的方式是“男主外女主内”,大家普遍对男子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唐宋之后,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是必经的路,如果在家不能储备好粮食,不能尽到养家的职责,又怎么会有出门远行的事情,古人说“七不出门”,就是告诫后人,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才能一往无前的向前冲刺。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八”为何不归家

人们一直以来都有着叶落归根和富贵还乡的传统,元代的王冕作诗说“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既有母亲的思念,也有故乡生活的淳朴和安逸,那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不光是母亲的思念,还有青春的记忆。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古人流传的“八不归家”,不是说的日期,而是说人们的德行,自古以来对于德行一直都是非常注重的,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家族的人是不会认可的,秦桧的后人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对于自己的先祖德行有缺的人,后世子孙也是内心不能认可的,更何况是当时的家人。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那一套伦理道德慢慢的成为约束大家的行为准则,儒家所讲究的“孝悌,忠义,礼信,廉耻”,是大家日常都需要遵守和发扬的,没有德行的人,或许只能待在异乡遥望自己的家乡。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看,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无数像这样的家训都流传于各个家庭之中,让家中子弟都心中有所敬畏,才能不去做那些德行有缺的事情,等到年老时才敢归乡。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后人从中领悟“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无数的家教,都在诉说着德行的重要,在外闯荡的人,缺失了“孝悌,忠义,礼信,廉耻”这八种德行中的任意一个,如何安心回到自己的家乡面对那些熟悉的人指指点点的煎熬。

古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两日有啥伤害吗?为啥不宜动?

结语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一种体现,一个稳固的后方是你闯荡社会的基础,也会让你更加有信心的做出可以光耀门楣的事情,也让后来的人知道,想要去更远的地方闯荡,就必须给自己留好后路,不然自己会成为无根之木。

在外闯荡成功的人,往往也会有富贵还乡的想法,为了不失去最初的纯真,那些德行的保持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一个德行有失的人,即使再富有,在故乡也会受到别人的唾弃,毕竟人言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