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农村俗语“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这样做有必要吗?

有很多农村俗语,因时代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说起来,很难说到点子上,只有在那个时候农农村生活过的人,才知道这类俗语是怎回事。

“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传统农村生活,也是当时的民间习俗。

农村俗语“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这样做有必要吗?

那时,记得农村点火主要靠火柴,有了打火机,用的是汽油打火机,农村很少有人有这种打火机。现在用的液化气一次性打火机,在全国都还没有出现。我记得那时用的火柴,农村人习惯称之为“洋火”。那时,凡是带“洋”字的东西,制造技术都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带着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时代烙印。比如洋盆,即搪瓷盆,洋碗,即搪瓷碗,洋盘,即搪瓷茶盘,如此等等。

这说明,在火柴没有制造技术没有传入我国时,我们的祖先用的是火镰与火石。火镰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点着火绒,这样就取得了火。直到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这种取火方式,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比较盛行,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慢慢用上火柴,用火镰和火石取火的陈旧方式才消失了。

火镰和火石取火比较麻烦,因此,从古代开始,农村就喜欢在火炉、灶膛、火塘内保存火种,不用清早起生火的时候,用火镰和火石取火,而是直接用火种引火,简单方便而省事。后来有了火柴,早晨生火就方便多了。那时的火柴不贵,我记得当时家里用的是“洪江火柴”,二分钱一盒。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人民币的元、角、分三个单位,只知道有元、角两个,对分这个单位的人民币可能见都没见过,更没用过。角币前几年还见过伍角纸币和硬币,近几年也很少见到了。

那时的二分钱还是值钱的,可买三个纸包糖,可以买几两煤油、可以买几两盐,那时很多菜瓜只有两分钱一斤。因此,当时的农村对二分钱还是很看重的。即便是火柴,能省则省。一些靠近火柴厂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给火柴厂糊一个火柴盒才几厘钱,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一有空闲时间就全家都在糊火柴盒,能赚一分是一分。

农村俗语“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这样做有必要吗?

因此,那些年代,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晚上煮饭后,都有保存火种的习惯。这种习惯是自古就传下来的风俗。这种风俗还流传很多民俗说法。

比如说,家里晚上的火炉、灶膛、火塘火种保存得好,就是家里的好运能接上,也能延续去下,农村叫“接续火种”,是吉祥之兆。火种熄灭了,家里的好运也就断了,农村叫“断了火种”,以为不吉利。尤其是除夕之夜的火种,更为讲究,一定不能熄灭。也就因为如此,有一些地方为了守住火种不灭,整夜坐着不睡,民俗文化中称之为守岁,或者“守”,后来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神秘的传说,形成了年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为了守住火种,不让其熄灭。

过去,民间清早,忌别人家上门来借火种,来借也不给,其他时间可以借。民间以为,别人家到自己家里来借火种,会把自家的好运借走。这也成了农村每家每户到了晚上都要保存火种的原因,也是一种普遍风俗。也就是因为这种古老风俗的存在,过去才有“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的习惯。

保存火种,也就是把烧柴火时的火子保存下来,不能让火子全部燃烧完化成灰后熄灭。保存火子的方法,农村叫“封火”,比如说,若是灶膛,叫封灶火,若是炉火,叫封炉火,若是火塘,叫封火塘火。

农村“封火”,一般用灰把把火子用覆盖好。在农村,这可是一种技术活,灰盖厚了,里面的火子熄灭了就变成了木灰;灰盖薄了,火子就全燃烧完化成了灰。在覆盖灰时还要讲究留适当的气眼,气眼过大,火子易化成灰,气眼太小,火子易熄灭。只有技术好的人封的火,次日凌晨起来,拨开灰时,火子还是红红的,放一点引火柴就可以燃烧起来。

农村俗语“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这样做有必要吗?

事实上,一些烧煤炭的地方也同样有“封火”的习惯。煤灶烧煤时,煮饭炒菜和烧水后,不用了,一般就用湿煤覆盖在燃烧的煤上稍拍紧,要用火时,在煤火堆下面捅几个眼,火就起来了。煤炉子就要简单多了,把下面的气孔堵上,稍留一点缝,用时打开气孔盖子,火就上来了。

把这些背景交代清楚后,我想大家就能准确理解“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这句话的意思了。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说,火种是家庭烟火的象征,火子代表红红火火。在过去那种迷信的年代,谁愿意自己家里在红红火火的时候,火子突然就熄灭了呢?民间还是有“热灶”和“冷灶”之说。人们认为“热灶”代表家里人气旺,运气也旺,“冷灶”则是一个家庭衰败的迹象。实际上,烧热灶,火起来的快,火也旺,又省柴火,烧冷灶,火起来的时候要长一些,费的柴火要多一些。

也就是因为这些民俗说法,不管农村是柴火灶,还是煤灶,人们在睡觉前,都要到灶房看看,主要是看灶火是否熄灭,如果熄灭了,按农村的习惯,一定要把灶火重新烧起来,并重新封好后,再去睡觉。

现在农村烧柴火的人家越来越少,烧煤的人家也不多了,这种传统民间习俗几乎消失殆尽了。本文为了能准确地解读上面提出来的旧时的俗语,才将这些旧俗提出来。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农村历来重视防范火烛的表现。俗话说,水火无情,水灾也好,火灾也好,重在防范。过去,农村稍大的院落,到了晚上都有专人巡夜,更夫沿街巷,一边敲打竹梆,一边大声叫喊,提醒各家各户注意防火防盗。

农村俗语“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这样做有必要吗?

夜里听到这种喊声,人们自然要到灶房走一回,看看封好的火怎么样,如果明显看到了火子露覆盖的灰,就还得加一些灰给盖上。同时,看看是不是有易燃的柴草,或其它易燃物接近灶膛,以免这些易燃物从灶膛内接上火,引起火灾。

因此,在过去,睡觉前,家庭的主人,或是主妇,都习惯到灶房里去看一看,确保万无一失。这是传统风俗的习惯,也是安全防范的必要。特别是一些群聚在一起的村落,这种习惯,既是对家庭的负责,也是对全村人负责。

这句俗语对现在的人来说,从安全角度来说,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现在农村用的电器、液化气,睡觉时要检查一下是否关掉了开关。尤其到了冬天,如今很多农村家庭都用电火箱和电取暖器,一些城市居民也是如此。农村也好,城镇也好,常有一些人家,因粗心大意,忘记关掉电火箱和电取暖器而引起火灾事故。因此,到了冬天,睡觉前,我们不仅要检查一下厨房,还应检查一下电火箱和电取暖器,看看是否关掉电源,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