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古代人祭灶,按“官三民四船家五”划分。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般的平民百姓在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

这种说法是一种古俗。只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带有阶段性的风俗发生了变化,并固定下来了,也就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习俗,到现在没有阶段的讲究。要不然,现在一些农村腊月二十三祭灶就是“官家”,而一些农村腊月二十四祭灶就是“民家”?这种说法,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讲不通的。

本文带你走进古代,看看古代人的祭灶风俗。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1、古代祭灶的风俗

古代祭灶的风俗,到底起源于何时,现在谁也讲不清楚,一句话,这种风俗非常久远,已无法刨根问底了。

据一些历史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夏朝时,灶王爷就已经是民间尊崇的一位神仙。那时,到底有没有祭灶风俗,现在讲不清楚了,但是,祭祀灶神的风俗肯定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说,灶神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人。有人认为,灶神的起源可能来自远古人类使用火开始,当时得到火种不容易,人们要千方百计地保护火种,灶神可能就是当时的保护火种之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考古证据来证明,只是一种猜测。

春秋时期,民间祭灶已是普遍盛行了,人们的思想中也有了祭灶这一观念,典籍中也开始出现这方面的文字。比如记录春秋时孔老夫子言行的《论语》之中就有这样的话:“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一位叫王孙贾的人问孔子。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的人比较难懂,还是翻成现代汉语吧,其意思为:与其祈祷较尊贵的奥神的保佑,不如祈祷有实权的灶神的赐福。

可见,春秋时期,灶神在人们的心中虽为小神,确实是一位很有实权的神,也就是很灵验的神。人们有事时,常常祈祷灶神赐福,也就是民间常常祭拜灶神。那时也许还没有祭灶的固定时间,心里有难事解不开就祈祷灶神。

先秦时期,民间认为,灶神虽然地位低,但很有“实权”,是能够赐福的日常家庭之神之一。当时民间家神有五种,即古代的所谓的“五祀”。五祀为祀灶、祀门、祀行、祀户、祀中雷。不过,古代“五祀”也有多种说法,有祀行、祀井、祀户、祀灶、祀中雷,或者说祀门、祀井、祀户、祀灶、祀中雷。这里的“中雷”需要解释一下,中雷就是现在俗称的土地神,也称土地爷,至今很多农村依然有敬土地神的风俗。由此可见古代的“五祀”之中,祭祀灶王爷必在其列,不可或缺。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2、我国古代人敬神习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各种宗教并存,比如,道教、佛教、 地方性的信仰等,神灵数量之多可上万计。在敬神方面,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哪方面的神都不敢得罪,是神仙就拜,是神仙就敬。不管是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菩萨,还是地方性信仰之神,见庙拜庙,见佛烧香。

我国古代人民很有意思,所敬之神都是人封的。哪里出了一个名人,或者出一个凡之人,都要树为神,比如,孙子、关公、岳飞等。有的在地方上是著名人物,人们就封个地方之神,如湖南一些地方就将五代十国时期,马楚割据政权的首领马殷封为马王。有的在家族中作出过巨大贡献人,就被封为祖先之神,因此,每姓氏都有自己的先祖神。如此等等。

历史上著名人物中,最惨的要算姜子牙,封遍天下之神,给自己留了个玉皇大帝的位置,不成想让外甥钻了空子,玉皇大帝的位置让外甥抢了,自己最后只捞了一个牛栏土地的卑微职位。好在有打神鞭在手,人们为他抱不平,认为他还可管天下之神,于是民间就常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也就是说,只要姜太公在这里,任何神圣鬼怪,都不敢胡来。这也算是民间给这个封神之人留了一点颜面。

这就是中国民间之神众多的原因。

要说中国古代之人全信神,也不尽然,至少很多人连一些神所处的宗教教义都弄不明白。比如说,民间很多人称灶王爷为“司命菩萨”,你想想,这种说法,灶王爷到底是道教的神呢,还是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没有灶王这尊菩萨,而在道教中又哪来的菩萨呢?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3、古代祭灶的日期

农村祭灶与小年是联系在一起,哪天祭灶,哪天就是当地的小年,小年就是祭祀祭灶王爷的节日。祭灶实际上就是送灶王爷登天,去向报告人间之事,又叫送灶王爷。有的农家灶王爷神像旁边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又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横批“一家之主”。

古代祭灶的日期,不像今天的农村,虽然日子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说,日期是固定的。而过去比较复杂了,民间历来说法不一。

民间最早的时候,祭灶每月一次。而最初的灶王爷是每家一个,凡是另立户籍,分灶吃饭的人家,天上都要派一位灶王爷下来。而祭灶的日期不是天上人说了算,是由世间之人说了算。

世间之人看到灶王爷每月都往天上跑,就开始为灶王爷着想了,觉得他实在太累,也没有必要。再说,每户有一位灶王爷上天庭去,天庭比人间的大集市还热闹,去觐见玉皇大帝时,肯定要排很长的队,那得等多少天?日理万机的玉皇大帝有这么多的时间来接待他们吗?

世间之人认为,这样不行啊,让咱们的灶王爷太过劳累了,于心不忍。于是,人们认为,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缩减灶王爷上天的次数,你灶王爷要上天去,不是规定的日期,我们人世间也不再送了,由你自己。于是,祭灶的日期压缩为正月、四月、五月、八月、腊月。

后来,世间之人还是觉得灶王爷上天的次数有点多,安排还是不太合理,时间还得压缩一下。最后,民间就确定为灶王爷一年上天一次,安排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一去六七天。其他的神都上天去休假了,或者在过完年后再度升上,而灶神还得在初一五更时赶回来,长久地留在人间的厨房内,要等到腊月二十几才上天庭。这样不同家庭、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人们,在这三天内选择一天固定下来,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当地祭灶的日子,也是过小年的日子。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4、我国古今祭灶习俗的变迁

我国古代民间祭灶主要是祈祷灶王爷赐福,是“五祀”中的一种。到了后来,民间赋予了灶王爷保护和监察一家的职责,灶王爷的权力更大了。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的罪恶,不说好话。

按民间的说法,只要是被灶王爷告了状的世间之人,大罪减寿一百天。宋代李昌龄写的道教经典,被后人称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说:“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 。司命指灶王爷,古代全称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纪”十二年,“算”为一百天。意思是说,灶王爷根据人的罪恶轻重,判罚减去人的寿命,轻罪为一百天,重罪为十二年。

如此说来,迷信的古代人,不知道这些是世间人定的,而不是神定的,不敢得罪灶王爷。灶王爷事关全家人的运程,不能不放在心上。因此,古人在祭灶时特别隆重。我们可以通过宋代诗人范大成的《祭灶词》,了解宋的祭灶情景: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我们从诗中可以把祭灶时的菜肴列出来:猪头、鱼、豆沙、甘松、米饵、酒等等。这些摆出来的祭祀品也够丰盛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范大成看到祭灶的人家是普通百姓,因此,祭灶的日子是腊月二十四。应该说,在宋代,祭灶确实按“官三民四船家五”来区分。

当时的风俗,男人要献酒祭祀,而女人要回避,不能在祭祀的现场。这与现在一些地方的习俗相同。不过,现在也有一些地方祭灶时,全家都在祭祀现场,女人不需回避。而有一些地方,祭灶时,要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由家里的男主人和女主人悄悄祭祀送灶王爷。

主人在祭灶时,还有祷告词,将诗中的祷告词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家的奴仆婢女们平时打架骂架吵烦了您,您就别听,我们家的猫狗随地拉屎撒尿臭到了您,您也别怪罪,灶王爷你酒醉饭饱上到天庭,家里的长长短短是是非非(杓长杓短,方言,即是非)就不要到天庭上说了(现在的农村人一般说:好话多说,不好话不要说),乞求取得(来年的)生意兴隆等您回来分给您。

现在农村祭灶,敬上的祭品可没有范大成诗中那样丰盛了,人们为了不让灶王爷到天上说坏话,大多用麦牙糖,红薯糖和酒。这也是古俗的一种简化,其目的就是用麦牙糖把灶王爷的嘴黏糊住,用酒把灶王爷灌醉,让他说不出话,也就不会说家里的坏话了。再说,喝醉了酒的人说话都不能当真,人们也就想人和神仙一样,喝醉了酒的神,到玉皇大帝前说坏话,玉皇大帝也不会信。

传统习俗中腊月祭灶,起源于何时,古人民间祭灶有何讲究?

民间用来祭灶的糖瓜

在旧时,我国民间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如今,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人家,厨房都是现代化了,很少有祭灶这回事了。只有一些偏僻的县城和乡村的一部分人家还保留了土灶,也就保留了灶王爷的神位,也保留了祭灶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