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正月不能剃头”,到底是“思舅”还是“死舅舅”?
过去,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一个风俗,男人必须在农历年前要把头发剃掉,正月一个月内,不能剃头,要出了正月,才能剃头。而农村又有一些地方流传初一和十五不能剃头。因此,二月二抬头,是新的一年里,首次最佳的剃头时间,也是新年里最好的“开头”。
不过,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讲究,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无法改变,依然还有这种讲究。
按农村的普遍说法,人们认为,正月剃头要死舅舅,听起来让人很惊悚,舅舅是自己的亲人,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剃了个头发,妨碍到舅舅身上去,让他们遭遇不幸。而有的地方则说,正月剃头,是一些外甥思念自家的舅舅,因为外甥成家立业后,只给自己的岳父母拜年,很少给舅舅拜年,心里感到很内疚。
1、小时经历,为了舅舅平安,我们理发时再难受,年前也有理头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我老爸总是拿出那把“咬”人的理发剪,迫着我们兄弟理发。他说正月一个月内不能剃头,剃了头要“死舅舅”,到时头发就长得很长了。
我家有两个亲舅舅,平时对我们兄弟特别亲热,谁也不愿两位亲爱的舅舅有不测之祸。老爸理发的工具和技术不敢恭维,但为了我们的舅舅安然无恙,只得咬紧牙关,哪怕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得挺住。风雨过后就现彩虹。
本来理发和剃头是两回事,理发用的是理发的电动推剪推,剃头是用是古老的剃刀刮。但是,那时候农村,这两种理发方式没有分得那么清楚,把理发和剃头说成一码事,理发就是剃头,剃头就是理发。
别人家的父亲都是用剃刀给儿子们剃头,或者请村里剃头匠到家里剃头,都是三下五除二,只需几分钟,一个“鼎罐盖”样式的头发就剃好了。“鼎罐盖”样式的头发,即剃头时,只是头顶上留下一块头发或撮头发,主要视年龄的大小而定,其他地方刮得干干净净,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鼎罐盖了一个盖子。剃了头发后,必须得戴帽子,否则大半个光秃的头,冷得受不了。
我老爸很少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被生产队派到到外地找副业(家乡农村手艺人做手艺的说法),是一个吃“百家饭”的人,见过不少世面。他认为村里人剃的这种头发样式早已过时了,太不时髦太难看了。我们兄弟也是这样认为的。
老爸不知从哪个国有理发店,捡回来一套已淘汰了的理发用工具,自己捣鼓了一下,就用来给我们理发。开始时我们感觉到很新奇,争抢第一个理发。结果第一个上去的兄长成了试验品,推剪一挨着头发,坐在凳子上的兄长,整个人像扭麻花一样,一边鬼哭狼嚎,一边嚷嚷着宁可用剃刀剃个“鼎罐盖”,也不用这种“咬”人的推剪。
那把洋气的推剪,不是在理发,简直是在拔人头发,让人疼痛得难以忍受。老爸没办法,只好拧推剪的螺丝帽,把两片刀片在磨刀石上磨了一遍。吹干后,点上机油,拧紧后,又开始理发。磨过的推剪,只能说是稍好了一点,能把头发剪断,但剪子推到哪里,哪里就绞痛难忍。也许,当时我们一心想着,为了舅舅不出事,理发时再难受也就忍了。我是这样的想法,我兄弟也许同样是这样的想法。
虽然,我们在理发的过程,如同受到刑讯折磨一般,但是,剪出来的头发样式,确实比“鼎罐盖”的发式漂亮,带有几分男子汉的帅气,让村里的同龄男孩投来羡慕的目光,也让我们顿生几分神气,难记了理发时的痛苦。
我家伯伯看见了我们时髦的头发,把他家的几个儿子叫过来,让我老爸也给他们理发。我伯伯家与堂兄弟舅舅家的关系一直相处不好,很少来往。堂兄弟们异口同声地说,正月再理发。我老爸问他们的理由,他们说,巴不得看不到他们的舅舅早日死去。我老爸只是摇头,不好说什么。
伯伯气得怒目圆睁,拿了一根柴棍棒过来,守在一边,我的那几个堂兄弟,再说不敢说话,乖乖地顺从了。在理发过程中,堂兄弟的叫喊叫声比我们兄弟要响亮,眼泪也比我们兄弟流得多。但暴风雨过后就是晴天,漂亮的发型让他们也忘记了理发时的痛苦,一个个挺开心的。
后来,老爸告诉我们兄弟,伯伯对堂兄弟说的话为什么不高兴。原来村里老人的说法,正月剃头,表面上说是“死舅舅”,这话是转了一个弯的,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其实正月剃头,对家里的老人都不好,尤其对自己的父母不好。
2、“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来由的说法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农村认为经典的传说,来源于民俗中的一种禁忌。
旧时,民间认为,外甥不可在舅舅家里剃头,尤其正月之时,不能在任何地方剃头。外甥在舅舅家里剃头,会“妨舅”,而正月剃头,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严重了。
旧时代乡村一位旧时教过私塾的老先生,曾向村里人解释说,这种说法古书里写明了,“舅舅”不单指舅舅,而是指老人。
后来,我翻阅古书时,果然像老先生所说的,古代典籍里确有这种说法。宋代邢易撰写的《尔雅疏》对姑姑和舅舅的解释如下:
“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老人之称也。”
比《尔雅疏》要久得多的《白虎通义》(东汉班固撰)也同样是这种说法,这里也就不摘抄了。
因此,乡村人们从一代又一代老先生的嘴里得知,“妨舅”就是妨旧的意思,进一步说就是妨碍老年人的意思。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不管在舅舅家或者是在别的地方,剃头的时候,容易让人联想到“旧”,剃头发等于去“旧”,也就让人感觉对老人很不吉利。
然而,人们为什么又说“正月剃头死舅舅”呢?
这种说法,可能与舅舅为外家人有关。再说,旧时农村的舅舅,在外甥的家庭纠纷及财产分割方面,有最终的决断权,而在是否孝顺父母方面,又能拥有外家家族和本家家族赋予的惩处权力。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旧时,再难断的家务事,也得让舅舅来处理。舅舅一般就是外甥家务事的裁判人,有“家务事包公”之称。这样,一些舅舅在得罪外甥后,肯定遭他们的忌恨,舅舅也就为成家立业之后,在分家时得赚不到便宜的外甥们咒怨的对象。
古代尚且有“过了山坳骂太爷(指县官)”,外甥之中难免有人不骂舅舅的。因此,农村就有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至于对家里的老人有没有“妨碍”,也就省去不说了,也算是民间一处避讳吧。毕竟,至亲还是父母,舅舅在亲情上隔了一座山,成了背锅的人。
过去,这种风俗的说法,一般在处于中原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比较流行,全国各地也有类似的一些说法,风俗大体上是相同的,只是在说法上稍有差异。比如说,有的农村风俗,人们认为正月男人剃头,“妨碍”的具体的对象就是舅舅,而有些地方则认为是父母和舅舅,还有的地方则认为是指所有的老年人。
3、“正月里剃头思舅舅”的相关传说我国很多的农村,有一个外甥给舅舅剃头发的故事传说。
古时候,有一个外甥,幼时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成人。古人讲究“生意不如手艺”,外甥长大成人后,舅舅就他拜师学了一门剃头匠的手艺,使其长大后能自立门户,养家糊口。
过去,乡村剃头行业有一个规矩,给人剃头,一般要包人家一年时间,中间不用付剃头费用,要等到年末最后一次给人剃头时,人家才一次结清,叫年款年清,如中间有人死了,就不要付钱了,叫人死账清。
外甥把账收齐后,除去一年家里的开支,又因刚结婚,过年时候,又给岳父母家及亲戚买礼物,这是旧时农村的规矩。如此,花了不少的钱,家里就没有余钱了。当他给舅舅拜年时,就买不起拿得出手的礼物来,让他感到很苦闷。外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为了报答舅舅的抚养及抚持之恩,就想到趁拜年之际,挑着剃头的担子,到舅舅家给舅舅剃头刮脸,当成送给舅舅的新年礼物。
由于外甥剃头的手艺很精湛,头发剃得很漂亮,剃头后的舅舅显得年轻了不少,人也显得容光焕发。村里的人见了就称赞,还说他家的外甥很孝顺。没想到这一招让舅舅很高兴,打那一年起,舅舅就约定,让外甥每年的正月给他来剃头。
后来,舅舅去世了,外甥再也不能给舅舅剃头了,他感到很伤心。当他每年正月外出给人家剃头的时候,就想起了舅舅,不由得掉下眼泪,再也没有心思给人剃头发。从此,外甥为了纪念舅舅,表示自己对舅舅孝心,他发誓,正月里不再给别人剃头了,要到二月二才挑担外出给人剃头。
外甥正月给舅舅剃头的孝心故事,很快传遍了附近的乡村,人们非常钦佩这位有情有义的剃头匠。每当二月初二,还未等他挑担出门的时候,他家门口就排着长长的队伍,找他来剃头。这样,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流传,在民间就形成了两种风俗,一种是正月里男人不能剃头发,另一种是到了二月初二,男人有新年第一次剃头的风俗。
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是什么时候的事,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人们都无法说清楚了。乡村一些读书人认为,这个故事是有人们出于历史原因特意杜撰的,隐藏着一段“剃发”与“留发”的悲壮历史经历。
清朝入关后统一中国后,要关内人按照他们的习俗剃头,清廷皇帝还下圣旨,其中圣旨中的一句话,还让剃头匠用一根杆子挂在剃头铺或剃头担子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朝廷的强力推行,让关内人感到奇耻大辱,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抗,尤其在江南一带,人民的反抗更为强烈,还出现了“头可断,发不可断!”的悲壮故事。这段真实的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因此,“正月里剃头思舅舅”,事实上是说“正月里剃头思旧”,思念留发的前朝。后来,民间便把“正月里剃头思旧”改成“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以此为借口,拒绝在岁首之月的正月剃头发。而这个借口,看起来也合情合理,清庭也就不好说什么。后来这种说法演变成了一种民俗习俗,在各地流传开来。
不过,这种习俗在农村也不断改变,尤其是现在的农村,先是人们认为,只是正月十五以前不能理发,也就是人们习惯称过年的时间(古人认为过年时间到二月二才结束)不理发就行了,而不是整个正月。后来,年轻人连正月十五以内理发禁忌也很少有人讲究了,正月的理发店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就可以去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