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不能打骂吃饭的人。”尤其是吃饭中的孩子,更是忌讳训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农村有俗语说,“雷公不打吃饭人。”民间神话传说中说,雷公能够辨识出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雷公的形象被认为是正义的化身,铁面无私的执法者,正义的主持者,只要有触犯天条的人,他右手的神槌,左手的神楔,在执法中决不留情。可人们又说,即便人犯了不可饶恕之罪,雷公在执法时,如果当事人在吃饭,雷是不能击杀的,要等当事人吃完饭后才能动手。

农村又有俗语说,“吃饭皇帝大。”意思是说,正在吃饭的人,比皇帝还要大,无论有多么重要的事,也要等人吃了饭以后再说,更不要说打骂了。

不过,这些说法,讲的是吃饭以外的事,如果小孩吃饭时犯了禁忌,过去农村中的父母,打骂和教育的一点也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得出手。人们认为,教育孩子就要从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开始,从很小的事开始。小孩吃饭不讲规矩,虽然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正如俗语所说的:“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规矩意识,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吃饭这种小事,人人会吃,人人能吃,但其中的细节讲究,关系到接人待物的礼仪问题,关系到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交往中能不能得到人们认可的问题,也充分体现人的个体有没有教养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人到别人家做客,不讲规矩,触犯一些禁讳,会惹得主人老大不高兴,也会惹得同桌的人不高兴,认为这个人是有失家教的人,打板子打到父母身上去了。古话说:“养不教,父之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如果在吃饭时,不按老人们讲的“规矩”来做,随时都会被训斥,甚至突然被敲打几下,是常有的事。这与吃饭时不能教训孩子的禁忌是两码事,其中并不相矛盾。

本文结合自身的经历,说说过去农村吃饭时,对小孩来说有哪些禁忌。当然,这里要讲的一些禁忌习俗,有的带有地方性,有一些地方不一定存在,有一些禁忌则具有普遍性,是民间公认的。请读者自己鉴别。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不吃“气头饭”

农村把揭开锅盖(一些地方用鼎罐煮饭,为鼎罐盖),舀(盛)的第一碗饭,称之为“气头饭”。有的地方习俗“气头饭”要给家庭之中年纪最长的吃,以示尊重,同时人老能压住“气”。有的地方习俗,“气头饭”就要给狗吃,也是表示感恩和尊重。传说,狗用尾巴给人们带来了种子,人们才有饭吃,狗是对人类有恩的动物,民间也就有了这种对狗感恩的风俗习惯。

家里的小孩子忌吃“气头饭”,据说吃了“气头饭”的孩子长大后脾气不好,动不动就与别人生气,就是不与别人生气,也会自己与自己莫名其妙地生气。农村人们把一些容易生气的人说成是“吃了‘气头饭’的人”。

孩子有没有脾气与吃“气头饭”没有关系,这种说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老人和长辈,学会感恩。

、开饭前不能用筷子敲碗

农村人们认为,旧时,用筷子敲碗是乞讨者的行为,向村里人家发出乞讨信号。因此,在农村家庭,不管是饭前、饭中、饭后,均忌讳用筷子敲碗。成人用筷子敲碗,人们认为会把家里敲穷;到别人家做客时用筷子敲碗,会把主要家的财富敲掉;小孩子敲碗,人们认为小孩长大后是靠乞讨为生的命。

用筷子敲碗当然与人的贫富、命运没有关系,但在农村确实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雅的行为。

、舀饭至少要舀两下以上

一些农村地区,舀饭时有一种讲究,就是舀饭时至少要有两下的动作,哪怕一下就把碗里的饭舀好了,也还要做一下舀饭的动作。这其中的说法是,农村在祭祀先人的时候的饭只舀一下。因此,舀一下饭是给先人舀饭,活人只要舀一下饭就不吉利,为人们所忌讳。

这种说法,主要是人们认为,处在阴阳两界的人是有区别的,不可混淆,属于民间一种联想性的禁忌。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 舀饭时不能用勺子敲锅沿或者鼎罐

舀饭时候,不管是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别人家做客,均不能用勺子敲打锅沿或者鼎罐。旧时农村有一种说法,把家里很穷,说成是“穷得叮当响”、“穷得敲(打)吊罐”,意思是说,家里没有米煮饭,勺子碰锅子与吊鼎罐发出响声,就像有人在敲打锅子和鼎罐发出的声音。过去农村一些地方煮饭的方式,从屋梁上吊一根绳索,然后把鼎罐吊在绳索上,下面烧火。这种煮饭的方式,把鼎罐称为吊罐。

在自己家里吃饭时,人们认为,饭锅和鼎罐越敲越穷。而在别人家做客时,敲饭锅和鼎罐,是说主人家很穷,或者很小气,煮的饭不多,不够吃,是对主人一种羞辱的行为,因此是一种做客时很不礼貌的行为。

这种说法,主要还是旧时代的农民穷怕了,希望告别贫穷,过上能够吃饱的富裕日子。

、吃饭前摆筷子时忌一双筷子在碗的两边各摆一根

人们认为,筷子都是成双成对的,摆筷子时不能一根一根地分开摆,更忌讳在一个饭碗的两边各摆一根。这样做预示着家人要分离,很不吉利。

旧时社会动荡不安,一家人最害怕的就是骨肉被迫分离。因而这种举动,成为农村人最忌讳的事。而这一举动,往往有一些调皮的小男孩子喜欢别出心裁,自然就要受到狠狠地训斥。

、小孩吃饭时忌所用的一双筷子长短不一

小孩吃饭时所用的一双筷子长短不一的说法是,小孩长大以后,每次每次外出都误时。其实,人们就是通过一双筷子的整齐情况,从小就培养孩子严谨的行事作风,不可马马虎虎做事,稀里糊涂做人,别耽误要去做的事。

而成人吃饭时,用的一双筷子如果长短不一,又有另一种说法。人们认为很不吉利,因为容易让人联想起“三长两短”,即意外的祸事,人们当然很忌讳。也难怪,人们从小孩子开始,就要培养他们吃饭时拿筷子要长短一样,还真是用心良苦。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忌端着饭碗边吃边走

在农村一些居住集中的村子,人们端着饭碗喜欢往屋外走。大多数男孩都是如此,甚至一些成人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小孩一般端着饭碗外出时不自觉地边走边吃,而成人则要到外面找个地方坐下来后才吃。

人们认为,端着饭碗边吃边走的孩子长大后,长大后读书和办事精神不集中。实际上,这是旧时大人们要培养小孩从小就要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老规矩。

不过,我们这代人,即便小时形成了这种规矩,到了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已不可能按规矩行事了。因为初中的食堂为露天,没有桌子也没有凳子,而高中的食堂,虽然食堂和大礼堂一体化,但还是没桌子和凳子,吃饭时,或走,或站,或蹲,就是没有坐着吃饭的人。

、小孩吃完饭时碗底宜干净

在农村,要求小孩吃饭时,把碗底的饭吃得一粒不剩,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基本要求。如果碗底有剩余的饭粒,按农村的说法,男孩子长大后娶个麻脸妻子,女孩子嫁个麻脸丈夫。这种说法也够吓人的,还有更吓人的说法,碗底有剩余的饭粒,是浪费粮食,要遭雷打。浪费粮食遭雷打的说法,在农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

这当然是利用小孩的心理,来吓唬他们,让他们从小就要养成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碗里的粮食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

、小孩不可用盘子碟子当碗盛饭

吃饭时,饭碗是饭碗,菜碗是菜碗,盘子碟子也是用来盛菜的,不可混杂用。可是,一些小孩出于好奇之心,当大人不注意时,拿盘子和碟子用来盛饭,通常来说,这是农村家庭不允许的。农村人认为,小孩用盘子和碟子盛饭,长大后,为人量器小,办不了大事,也成不了大事。

这自然也是吓唬孩子的一种做法,每个孩子都盼望长大后,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办得成大事,有所作为的人。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吃饭时忌把筷子插在饭碗上

筷子或者木棍插在饭碗上,通常是农村办丧事时,祭奠亡人的做法,俗称为“倒头饭”,意思说,吃了这种饭后,亡灵就不再倒回来了,永远的去了。因此,平时有人把筷子插在碗上,为农家最忌讳的事,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不允许的。

有的地方则在平时既不允许把筷子插在碗上,也不允许把筷子摆在碗口上。把把筷子摆在碗口上是一种祭祀亡人或祖先的做法。

在农村,像这种凡是涉及到丧事和祭祀的行为,都为人们所忌讳,主要是人们因联想而产生的禁忌,希望家人健康而平安。

、忌拿筷子的位置太高,也忌太低

人们认为,从小孩拿筷子位置的高低,可以判断这个小孩子的婚姻离家远近情况。

如果男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很低,将预示他将来娶妻离家很近。有的地方则说这样的男孩没有出息。女孩子也一样,拿筷子的位置很低,嫁的婆家离娘家很近。娶妻近和嫁得近,应该是好事,为什么让人担心呢?过去农村大多是聚族而居,嫁娶太近了,当心男孩女孩长大后,与同姓同宗人结亲,这在旧时是不允许的,认为是丑事。因此,人们才有此禁忌。

如果男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很高,将预示他将来娶妻离家很远。过去交通不便,娶妻太远了,走亲戚时很辛苦。而女孩拿筷子的位置很低,嫁的婆家离娘家很远,太远了就照顾不了父母。

人们认为,不管男孩女孩,拿筷子的位置在正中是最好的。事实上,男孩娶妻的远近,女孩嫁的婆家的远近,与拿筷子没有关系,其目的还是要孩子拿筷子的姿势要恰到好处。

、吃饭时忌嗍指头

在农村吃饭时,忌小孩一边吃饭,一边把手指放到嘴里嗍指头。过去,人们认为,这种动作只有要饭的人才做,因此,父母绝不允许小孩这么做。

事实上,这是父母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禁止小孩在吃饭时嗍手指头,现在的父母一样忌讳,矫正小孩这种不良习惯,是非常有道理的。培养小孩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就要从细节抓起,一旦坏习惯养成了,就很难矫正过来。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吃饭时不得站起来夹菜

小孩个头矮,吃饭夹菜时,忌站起来,人们认为站起来夹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夹不到的时候,可以讲明,由大人帮着夹菜。

其实,站起来夹菜,不仅指小孩,成人也是一样,人们认为站起来夹菜,是对同桌人的蔑视,极不礼貌。

不过现在对小孩站起来夹菜,一般不予责备,现在都提倡从小培养小孩子的自理能力,在这方面也就放得很宽松了,但是,对成人站起来夹菜,依然还很讲究,虽然同桌人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还是有想法的。

、食不游筷

这种桌席上的讲究,不仅针对小孩,成人也同样如此。食不游筷意思是说,与别人同桌用餐时,夹菜拿不定主意,拿着筷子在各道菜的上面边,游移不定,这样会引起同桌的人厌恶。现在与别人同桌用餐,同样忌讳这种行为。最好的方式是,夹菜前,要看准要吃的菜,看准哪个夹哪个,不要这个夹一下,又放下,再夹另一个,游移不定。

、忌倒扣碗在桌子上

吃饭时忌倒扣碗在桌子上,小孩子成人都一样,只不过小孩调皮一些,吃饭生气时不知道不能预料他们做出什么事来。

我国民间普遍的习俗(不仅指农村),病人在吃完中药时,会把碗倒扣在桌子上,意思是说,吃了这碗中药以后病就好了,不用再吃药了。民间一些迷信活动中,也有把碗倒扣在地上的做法。

沿海和大江河地方的以捕鱼为生的村庄风俗,更忌讳把碗倒扣过来。因此这里的人把倒扣碗看成是“翻”,出海和到江河上捕鱼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翻船,因此特别忌讳。

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民间特别忌讳吃饭时把碗倒扣过来,以为很不吉利。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上桌时忌先于别人动筷子

全家人在一桌吃饭,上桌后忌先于别人动筷子,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客人的时候,更是如此。在农村,讲规矩的桌席上,最能体现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这一传统美德。一般来说,同一桌席当中,如果有老人,又有孩子,最早动筷子的是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人。长辈第一个动筷夹菜,不是夹到自己的碗里,而是先把菜夹给小孩。

现在一些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地方,依然是这种尊敬长辈爱护晚辈的传统,而很多地方家庭没有这种讲究了。但是,同一桌席,让长辈先动筷的礼节,大部分地方的家庭还是有这种讲究。

、舀饭时忌勺子往外翻

有一些地方,舀饭时勺子只能向内翻,忌勺子往外翻。这种民间禁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说,旧时的犯人舀饭的方式,就是往外翻;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舀饭往外翻会造成家里的财水外流,不让舀饭往外翻,是为了避免财水外流。

实际上,舀饭时勺子往外翻,一是不顺手,二是动作不雅观。

、五指自然端饭碗

孩子拿碗的姿势,怎么才算正确,每个做父母的都操过不少心,过去的父母如此,现在的父母也还是如此。

一般来说,要五只手指自然端饭碗。有两种端碗的姿势是最让人忌讳的。一种是手掌平托碗底,很像是一种要摔碗的姿势,人们认为这是“摔饭碗”,终生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另一种则是用拇指攥住碗沿,这很像是乞丐要饭。也有的地方说,这两种端饭的姿势都像像是乞丐要饭,因而为民间所忌讳。

事实上,手掌平托碗底的端碗姿势,碗易从手里掉落,而用拇指攥住碗沿,拇指与碗里的饭菜接触不卫生。这两种端碗的姿势都不正确。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吃饭时的卫生讲究

忌舔筷,吃饭时忌用舌头舔筷子,用舌头舔过的筷子,再伸到碗里夹菜,让人要想到筷子上沾上的口水,能不恶心吗?

忌移筷,刚把一个菜夹进口里吃掉,接着又伸手去夹另一个菜,不配饭。这与舔筷的道理是一样的。

忌黏筷,即用黏有饭菜的筷子去夹菜。筷子黏着饭菜,在夹菜时,会落在菜盘子内,让人看到很不舒服。

忌跨菜,即别人伸手夹菜时,从别人的手上跨过去夹另一个菜。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自私而失礼的行为,让人感觉不舒服。

忌掏菜,即用筷子直接从菜当中扒弄着一直往嘴里送,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自私而不讲卫生的行为。

忌剔筷,即用筷子用当成牙签剔牙,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讲卫生,让人看到很恶心的不良习惯。

还有就是吃饭时伸腰、伸屁股等,俗话说:“吃饭伸腰,天打勿饶”。这些都是吃饭时一些不卫生的习惯,让同桌的人看到恶心,吃不下饭,更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忌吃饭时说话

《论语·乡党》有:“食不语,寝不言。”其中的“食不语”,就是说嘴里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食不语”后来就成为人们在吃饭时的行为规范,农村有俗语说:“吃饭不谈白,酒醉不骑马”。

实际上,“食不语”也是讲究卫生。在农村,这种观念早已家喻户晓,是父母教育小孩必不可少的一条吃饭规矩。直到现在,“食不语”依然为人们提倡。

过去农村小孩吃饭时,老人讲的那些传统规矩,现在还有用吗?

以上所例举的这二十条吃饭时的禁忌,有一少部分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主要是因为,旧时,人们为了规范小孩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或者习惯,培养他们的规矩意识之中,受旧时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只能用迷信方式来吓唬人,达到让人自觉遵守的目的。

然而,这些禁忌,除了一部分带迷信色的东西,已经过时,应该摒弃外,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中一部分禁忌,无论在社会交往中的礼节礼貌,还是在饮食卫生方面,或者培养规矩意识方面,都还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