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家人遇有急难之事,远道的亲戚,不如近旁的邻居,能够及时施以援手。我国农村历来就有亲帮亲,邻帮邻的优良传统。

然而,农村老人常说,邻里有急难之事,或者非要邻里才能解决的事,有的事能帮的就要帮,但有的事一定要“绕个弯儿”才能帮,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这里说的需要外人帮忙的事,是指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做好的事,不需要帮忙的事,就不要插手,不然就会闹出笑话。

在农村,帮人也要看是什么事,得讲究为人处事技巧,否则,有一些事会弄巧成拙。你有一副热心肠,人家把你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有一些需要帮忙事情,你只要耐得住性子,让别人来求你,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角色的转换。

农村可以主动给人帮忙的事,通常为红白喜事中跑腿的、做事的人,比如结婚、嫁女、祝寿、建房等。另外就是农忙帮工,一般只是家庭缺少劳动力的人家,需要外人施以援手。这里介绍一下农村老人讲的帮忙的技巧,也是经验,老人一般称之为“学问”。别看过去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平时把为人处事之道,均称之为“学问”。

1、寡妇家的农忙

一提到寡妇,人们自然就要想到“寡妇门前是非多”,村里很多的有家有室的男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过去,农村寡妇也是人,有的还有儿女,也要靠种田为生。实际上,她们在农村是最弱势的群体,农业生产中的重体力活,她们实在干不了,更需要在有村里的男人帮忙。但是,村里的男人一般不会主动上门去帮忙,怕的就是“是非”二字。

过去,农村男人给寡妇家帮忙干农活,就有了很多讲究。

第一是单身男人不适合给寡妇家帮忙。人们认为孤男寡女,即便两人没事,都是作风正派之人,可人言可畏,到时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第二是有家有室的男人不适合主动上门帮忙。这样也会引起别人的非议,自家后院要起火。

通常来说,寡妇请村里有家有室的男人去帮忙干农活,是有讲究的。寡妇不能直接找男人,而要找男人的妻子,由男人的妻子打发男人去帮忙。在农村,这叫做“名正言顺”,而寡妇上门求人,也是一种光明正大。一般来说,寡妇请村里的男人干活,最好一次不得少于两人。这样,就可在村里避免了风言风语。

从这里可以看出,旧时,农村寡妇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得等到她们的儿女长大后,家里有了劳动力,才能摆脱这种窘境。

新社会之后,农村这种对寡妇的歧视观念,渐渐淡化,寡妇也有了改嫁的自由。老人给我们年轻人讲的这种讲究,我们也只是当旧时的故事来听,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而现代社会,这种现象已经是时过境迁了。

2、农村扶柩的人

扶柩,护送灵柩,是农村一种委婉的说法,说得土一点就是丧事出殡时抬棺材。

农村扶柩人,不同的地方需要人数不同,通常分“班”数,有的地方一班为八人,有的地方一班为十二人。根据灵柩归山的远近,可分为数班,大多数地方为三班。

按照农村传统规矩,村里的丧事一般是不请自来。凡村里人,只要知道哪家老人登仙了,都会自动到丧家去帮忙做事,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农村习惯称之为“众人众事”,也就是说,丧事不是单独一家人的事,而是村里人需要办的大事,不用通知,只要知道了就要主动前来帮忙 。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每个村庄一般都有扶柩的人,大多为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年龄在十八岁到五十岁。旧时农村有五十不抬棺之说,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又有了六十不抬棺之说。现在农村青壮农劳力都外出务工,扶柩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村庄六十岁左右的人成了扶柩的主力,有身体好的七十岁的老人依然在扶柩。这种情况,在旧时,人们连想都不敢想。

过去,按农村规矩,扶柩属帮忙性质,不要付工资。但是,按传统风俗,村里人不宜主动去扶柩(途中代扶柩人替换一下,送一程除外),而是必须要孝子前来跪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有的地方热孝不能登门,包括院子大门,就跪在大门外,有的地方孝子中的长子带热孝可以登门,就到家里的堂屋门口跪拜。这样才能算是“礼数到堂”。

现在农村,有的地方依然保存了这种传统方式,而一些地方则实行了市场化,丧事服务,就餐、鼓乐队、戏班子、扶柩等均是一条龙。各个队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到了有老人登仙后,有人会主动上门联系,用不着孝子上门去跪拜了。当然,农村这种商业性质的服务,并不属于过去村里人传统风俗上的“帮忙”,已是另外一种农村社会运作模式了。实行火化的地区,情况又有所不同。

3、农村家庭分家

过去农村,儿子结婚后,有两种不同观念家庭模式。

一种家庭的父母比较开明,儿子结婚,就意味着他们成家,应该分开过,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这种家庭结婚的儿子分家,一般都比较平和,好说好分,在财产的分割上也好说话,不会产生很多的家庭矛盾。

另一种家庭的父母比较传统,认为儿子结婚后,应在一个家庭里生活,分担家庭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是希望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过去农村家庭的儿女比较多,一般来说,大儿子、二儿子结婚时,弟弟妹妹还未成年。父母就希望儿子结婚后,能帮他们一把,把弟弟妹妹带大一点才分家。可儿子儿媳并不乐意,希望过自己的小家庭日子。于是,这种家庭就会产生比较深的矛盾,最后在分家的时候就会因经济、财产的分割问题,争闹不休。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村里人一般都不愿卷入到这种家庭纠纷之中,人家的家务事凭什么让你去插嘴呢。因此,碰到这种家庭的吵闹,人们大多主动回避,就不用说劝解了。但是,俗话又说“天上神仙打架,要靠地上人劝解”,何况农村家庭就是普通百姓,事情终归要解决,也必须得解决。

于是,家里就得请人来分家。亲舅舅少不了,亲叔叔伯伯也少不了,还得请村里德高望重,说话利索、公正的人若干。先要摆上酒席,酒醉饭饱后,就相当于在家里开设了“法庭”,当事双方各自陈述自家的意见。先做庭前调解,能调解好,更好。调解不了时,舅舅、伯伯、叔叔和家里请来的村里德高望重人,组成“合议庭”,最后由舅舅宣布合议的最后结果。

“娘舅大于天”,这种说法,是有人有意抬高舅舅的地位,也是为了更好地糊弄娘舅。这种得罪人的事,伯伯、叔叔不愿做,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不敢做,只有舅舅“比天大”,不得不做。宣布的结果写在一张红纸上,名叫“分光”,或者“分家契约”。现在一些人,每每说国人没有契约精神,只有外国才有,这是骗人的鬼话,崇洋媚外。殊不知,中国古代的契约精神早已渗入到婚姻、家庭之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契约的约束。

舅舅宣布的最后分家结果,既是“一审判决”,也是“终审判决”,立即生效执行。不服的人,往往是提出分家的外甥,分家里他们总要“吃点亏”,但他们连“上诉”的机会也没有。“娘舅大于天”,他说的话比天大,到顶了,只能按“分光”执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家庭矛盾,绝大多数家庭不愿上升到司法层面,不愿家丑外扬。

这就是过去农村家庭的分家方式,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普遍流行。我本人不仅多次见证过农村的分家,也多次被一些家庭邀请,以“陪审员”的身份参加过他们家庭的分家。这些家庭请我去的时候,明确说是去“帮忙”。因此,给别人家庭分家,可不能主动,得让人家来请。既然是请来的,一些得罪人的话才敢直说,事后人家也不会见怪。

现在的农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很少,在家的时间也不多,虽然家庭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但像兄弟“分家”这种事,已经很难看到了,即使有,也不像过去那样,请那么多的人来见证,更用不着写“分光”之类的契约了。不过,村里人遇到家庭矛盾,同样还是以回避为主,很少有人去插嘴人家的家务事。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4、农村“三不做”

农村老俗话说说“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这是农村常说的“三不做”,即不做中间人、不做担保人、不做媒人。

“三不做”中,做中间人和做担保人,农村人历来比较谨慎,不是靠得住的人,一般都不会去做。不做媒人,那就不一定了。

不做中间人。有一些人要办某事,自己又没有门路和熟人,就要找人帮忙,由中间有人穿线搭桥,通过引荐。搭上线后,他们自己去谈,没有中间人什么事了。如果双方事谈成了,并双方都获得了利益,人家未必会想起中间人,更用说感谢中间人。如果事情谈不成,找中间人帮忙的人就会责怪中间人,会说中间人非常不靠谱。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做这种事真是费力不讨好,还会使自己自己在社会上的信誉全失。

不做担保人。在现代社会,做担保人的风险,很多人都清楚。比如说,甲向乙借钱,乙信不过甲,需要有一个担保人,如果有人给甲做了担保人,但甲在约定的期限内没有还清乙的钱,这钱就得担保人来还。

现在的银行也是这样,某人去银行贷款,没有资产做抵押,就得找一个有偿还能力的人担保。贷款人到期不守信用,不去偿还贷款,银行就找担保人偿还。现实社会,这种由担保人替贷款人还钱的案例很多。因此,在给人担保的时候,要格外慎重。

不做媒人。农村有一句俗话:“好篮不装灰,好人不做媒”。农村做媒,并不像俗语说的那样,并不是坏事,相反,人们认为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在农村,通常把修路、架桥,看作积阴德的善举,把做做媒看成是架桥,也是积阴德的事。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过去农村有两种媒人,一种是专业性质的,另一种是偶尔做媒人的。专业性质的媒人,能说会道,能哄能骗,只要酬金到手,后面的事,听天由命,她们也就不管了,也懒得管。专业性质的媒婆最大的特色就是脸皮厚,事后各种矛盾纠纷都能应付,把所有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唯独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而偶尔做媒人的,算是“业余选手”,是帮忙性质的,不收酬金,只有酬谢的礼物。到了两人成婚之时,各地的风俗不同,男方家酬谢的礼物有些区别。有的送一大块猪肉,有的送一个猪头,有的送四条猪脚,如此等等。

从经济角度来说,业余媒人要跑不少路,两边还要说了不少好话,受不少气,耽误不少工日,在经济是很不划算的,但这是“帮忙”,帮人就要帮到底。

过去的农村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妇青年都没有自由恋爱的过程,自然双方婚前都不了解。结婚之后,小两口合得来,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什么话可说。碰到一些合不来的夫妻,常常打打闹闹,父母不好责怪,只好怪“媒妁之言”,动不动就跑到媒人家里,或者诉苦,或者责怪,有的还要大吵大闹。

这些“业余选手”没有专业媒人那么精明,无法应付这种场面,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内心上因没把事办好,非常自责。 农村有句老话说:“错当媒人一次,后悔一辈子”。更有甚者,男女双方,包括他们的家庭,到处说媒人的坏话,把媒人的名声彻底败坏。正应了那句老话:“不做媒人三代好,做了媒人三代孬”。在农村,人品被人说坏了,贴了标签,三代人都很难抬起头来。

在农村,有哪些需要帮忙的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如何处理?

可是,民间还是有一些人做业余媒人,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就如上文提到的,关键还在于为人处事的技巧问题。也就是帮人做媒,不能主动,而是要被动。按农村的说法,就是要娶亲或嫁人的人来求媒人帮忙。或者说,男女两家基本谈好了,请媒人帮忙,只是走程序。一般来说,像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节省开支,男方一般不请专业的媒人了,而是请一位邻居、熟人,或者不是关系不是很近的亲戚。这种媒人就不怕以后找麻烦,也不怕坏自己的名声。

总而言之,农村很多事讲究相互帮忙,但一些事不适合主动去帮忙。这里只是举举了过去的几个例子,算是抛砖引玉,供读者参考。至于现在农村的具体事情,还得由自己去琢磨。这里要说明的是,村里人互相帮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人家有难处该帮的还得帮,只是要讲究为人处事的技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