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农村传统礼俗你了解多少?
在农村人们常说:“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这句话也是农村流传的俗语语。其中,“师徒不同桌”又有的地方说成是“师徒不对坐”。
这些话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太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有的人按照古代礼仪来理解,结果发现其中的漏洞颇多,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古代一些写在纸上的礼仪,包括一些书本和家族家规,并没有这种明文规定。也就是说,要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找出这些规矩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些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这些说法与其说是礼仪文化中的规矩,不如说是农村酒席文化的规矩,是农村人在酒饮的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之谈。形成规矩后,被人们所接受,并得到普遍公认后,用俗语固定下来,在农村流传,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农村的一种礼仪了。
1、“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指受邀请的重要酒席在农村,“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这些规矩,主要指师徒、父子、叔侄同时出席一些重要酒席,而且是有饮酒的酒席,比如寿宴、婚宴、丧礼酒席、乔迁宴等。平时在家里吃饭,一般的待客酒席也就没有这种说法了。
现在有一些人喜欢拿《红楼梦》中宴席的场景描述,来与现在农村宴席来对比,认为农村的这些规矩,应该就是那些规矩的影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贾母吃饭的时候,宝玉和黛玉可以坐下来一起与贾母进餐,而她的两个儿媳邢夫人和王夫人,包括两个孙媳王熙风和李纨,只能在两边站着,侍候贾母吃饭。
农村大多是普通人家,不像这些官宦富贵人家那样,日常生活场面大,生活奢华,仆人众多,规矩又多又讲究,对农村来说,参考价值不大,是另外一回事。农村人家吃饭,因为生活比较简朴,多是小家庭,讲的是一家团团圆圆,家庭成员都围坐在一起吃饭。
旧时代的农村,也有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过着大家庭式的生活,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也就是数代都没有分家。这些人家往往有几十口,吃饭时得分几个桌子,但也只男人与女眷分开坐,没有父子不能同坐一个桌子之说。
再说,儿子陪父母吃饭,也是孝道的体现。比如,过去很多农村有这样的习俗,儿子分家后,逢年过节,在节前要请父母吃饭,还有父母生日时,在过生日前几天也要请父母吃饭。这种家宴,当然是儿子家办的,父母在儿子家吃饭,儿子不陪,又有谁陪呢?这种情况下,父子不同桌才是失礼。
不过,家里来了客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太相同。有的地方家里来了客人小孩不能上桌,主要是过去农村生活水平不高,家里的孩子又多,来了客人肯定要炒点好菜招待,让小孩子上桌子,孩子不懂事,不讲客气,也不知礼让,筷子不留情。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吃不愁,好菜让孩子吃他们还不想吃,要骂着他们吃,想办法要他们吃。因此,现在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不让孩子上桌的家庭几乎没有了。
有的地方家里来了客人,女人不能上桌子,只能在厨房里吃饭,而且要等客人吃完饭后,她们才能吃,但是,家里的男人必须上桌子,包括儿子,否则就是不讲礼貌。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儿子接人待物的本领。俗话说“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在旧时的农村,这句话指的就是家里的男人。家里来客,女人不上桌的规矩,是封建时代留下来的歧视妇女的陋习。如今,这种习俗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一些老人仍然还有这种讲究,年轻人已经抛弃了这种陈俗陋规。
然而,从这里也可看出,在家里设宴招待来客时,父子是可以同桌。在一些农村,父子同桌陪客人,说明客人很尊贵,实际上这也是过去一些地方家庭的待客之道。
“师徒不同桌”的说法,与“父子不同席”的说法是一样的。只要不是重要宴席,平常大多都是同桌吃饭。
过去,农村师徒之间,大多是手艺中的师徒关系。做手艺的人通常又称为“吃百家饭”的人,手艺做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来说,过去农村人对手艺人的招待比较客气,特别是对给家里盖房子的工匠,比如木匠、砖瓦匠、石匠等,一般都是好酒好菜招待。这种情况下,由于人不多,也就一桌,师徒也就坐同一桌。
因此,“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指的不是日常生活中不同坐在同一张桌子,而是指在重要宴席上,农村俗称为“大场合”,摆的酒席不过至少在数席以上。
2、“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是为了避免酒席上的尴尬农村的酒席,一般由执事人(有的地方称总管)来安排,除了代表主人到每桌酒席陪客的外,按照从上到下,或者从里到外的座位安排顺序。通常是先娘舅家的客人,其次其他贵客或远客,最后才是村里人。村里人又有安排顺序,先是长辈,后是后生,最后是妇女和小孩子。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村好客之道,农村虽然有“来者都是客”的说法,可又说天大地大,娘舅为大,娘舅及娘舅家的来客坐上座(谦让的除外),是理所应当的。贵客、远客被视为“外客”,也应得到尊重。村里的人,不管是自己家族,还是其他家族的人,通常被视为“自家人”。
既然是“自家人”,现实生活中,村里人的酒席的座位,一般不是很讲究,并不严格按照规矩来(也无法按照规矩来),可以随便一点。比如,村里人可以按照先来后到,坐满一桌后就可开席(八仙桌每桌8人,圆桌每桌10人,通常抱在怀里的小孩子也算在内)。再如,有的人家里客人多,家里又受到场地、设施等条件限制,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通常将村里来赴酒席的人,分成两批和三批。
如此,如果父子一同去赴席,就有可能坐在同一桌。在过去农村的酒席中,通常是喝酒的人坐在一起,不唱酒的人坐在一起,喝酒的大多是男人,不喝酒的大多是女人。因此,酒席上大多是男人坐在一起,女人坐在一起。父子都是男人,对于喝酒来说,好像有遗传一样,父亲能喝酒,儿子也能喝酒,父亲喝不了酒,儿子酒量也不行。
在农村,吃酒席时,父子同坐一桌,在规矩上没有明确禁止,也没有违反哪种礼仪。一般的地方规矩,父子同坐一桌不能同时端杯饮酒。其中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酒席无父子。意思是说,当酒喝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酒精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到时候,有可能闹出父子之间相互称兄弟的笑话。这样,洋相就出得大了,也是多尴尬的事,不符合农村传统伦理,农村人就认为脸面丢尽。不让父子同坐一桌酒席,也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丑态发生。
也就是因为如此,很多农村的传统规矩,父子同桌,父亲可以喝酒,儿子不能端杯,赶紧吃完饭,到一边老实呆着。
再说,酒席上有酒礼,喝酒时喝的是气氛,要相互敬酒,还要猜拳,父子同席,喝起酒来就会碍手碍脚,不但父子放不开,其他的人也放不开,喝酒也就没有了气氛。古话说:“酒逢知己千酒饮”,通常来说朋友之间才算“知己”,过去农传统观念中,父亲在儿子面前,大多是一副严肃的面孔,没有父子是朋友的说法。当然现在有了,主要是新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是父子不能同时喝醉。按照农村的说法,父子出门,只能一个人端杯,通常来说只能父亲喝酒。这就像现在一家公司的老总一样,到外面参加宴会,手下的人不能都喝酒,不然大家都喝醉了,谁来照顾?同样的道理,如果父子同桌,按照过去农村酒席上的规矩,只要端了杯,就身不由已了。倘若父子都喝醉,就没人照顾。
外出赴酒宴,“父子不同席”的规矩,实际上也是告诉儿子,父子出门,儿子有照顾父亲的责任,不能看到席上的酒,只顾自己喝,把什么都给忘记了。
还有的说,父子不坐在同一酒席,是在父亲喝酒的时候,自己赶紧吃完饭,站在一边听从父亲的召唤,酒席上拼酒的时候,给父亲承担一些,免得父亲喝醉。过去很多农村,都存在拼酒和斗酒的陋习。
喝酒的人坐到一起,什么“三多吉庆”(敬洒或共饮三杯)“四季发财”(四杯)、“五子登科”(五杯)、“六六顺”(六杯)、“月月红”(十二杯)等,一个个喝得钻桌子底,在地上打滚,有哭爹娘喊娘的,有笑个不停的,有滔滔不绝说话的,也有昏昏睡去的。有的人喝多了找不到家,就睡在路边,有的人喝多了,有人把他送到家里,他又返回原地。可以说是丑态百出。
不过,现在的农村,拼酒和斗酒的陋习正在消失,人们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便有少数人喝,也只是喝“养生酒”(适量的酒),酒席上大多数的酒没有人动。
三是一些农村的传统礼节
由于这种说法在农村流传已久,“父子不同席”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统礼节。我国农村的一些传统礼节,一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要求人们这样做,人们只能遵守,否则就是不讲礼节,被人们诟病。
至于“师徒不同桌”,其中的道理与“父子不同席”是一样的。我国农村传统,把“师”称为“师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既说明徒弟对师父的尊重,也说明人们把师徒之间的关系,与父子关系是一样的。这里也就不再赘言了。
3、“师徒不对坐”的多种说法“师徒不对坐”与“师徒不同桌”在意思上有所不同了,后者不一定是传统礼节,但前者却是传统习节。“师徒不对坐”说明有一些地方并不在意师徒同桌进餐,或者同桌吃酒席,而是在同坐一桌时,既不能坐师父的上面的座位,也不能与师父平起平坐。
在农村,过去大多用的是八仙桌子,分上边位置(主位、上位),左边位置,右边位置,下边位置,共四个方位的位置,每个方位的位置坐两人,一桌酒席就坐八人,因此农村称这种四方桌子为八仙桌。“师徒不对坐”,在过去农村,讲的就是师徒同坐这种八仙桌。
为了读者便于理解,这里举一下有具体方位的实例:农村正屋坐北朝南,正屋堂屋的大门朝南开,在堂屋摆酒席,面朝大门为尊,也就是北面两个座为尊,即上座,又有“尚左尊东”的说法,即北面两个位置,北面东侧的座位为尊,通常为主客坐位,西侧的为主人位置。如果上座都是客人,比如坐的是两位舅舅,年纪大的坐东侧,年纪小的坐西侧。然后是东西两面的位置,又分为东上座位,东下座位,西上座位,西下座位。这两边的位置,分量仅次于上座位的坐东上座位,再次的坐西上位,以此类推。南面为末席。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如此,师徒不能一起坐北面(上面)的位置,叫并排而坐。同一桌席中,一个坐东上座位,一个坐西上位,或者一个坐东下位,一个坐西下位,农村俗称“对坐”,也就是坐这些位置的人,都是辈分、身份、年龄、地位等相当的人,因此,师徒隔了辈分的人,不能这么坐。如果这样坐着,那就是平起平坐,不讲师徒规矩。但是,如果师父坐首席,徒弟坐末席,位置也是相对的,但这种位置不叫“对坐”。
另外,有一些地方对手艺人比较尊敬,在做事的人家吃饭时,主人安排师徒坐上面的位置,在师父也让徒弟这样坐,师命难违,也可以并排坐在上座。但是,如果是椅子,徒弟要把自己的椅子往后挪一下,如果是二人凳,徒弟要把自己坐的这一端往后挪一点。这样做的意思是不能与师父并肩而坐,徒弟坐在师父的后面。
不过,农村俗语说,“十里不同风,五里改规矩”,不同的地方对酒席座位的排序不同,说法也不太一样,但是,在旧时农村礼仪之中,师徒之间不能平起平坐这种规矩则是一种普遍的共识。
后来,随着农村桌子的演变,比如,很多人家的桌子由八仙桌演变为圆桌,长条桌,人们将这种桌子称之为“新式桌子”,在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除了仍然讲究主座客座的顺序外,基本上没有了“师徒不对坐”的说法。
4、“叔侄不对饮”的意思“叔侄不对饮”通常指的是农村宴席中的饮酒。这句话中的“对饮”,意思解释两人举杯共饮,通常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说法,也可以说是书面解释。可在农村,“对饮”则是相互敬酒。
清楚了“对饮”在农村的含义,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过去农村的酒席文化,与传统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旧时,晚辈见了长辈要行礼,长辈见了晚辈就不用行礼,否则就不符合礼节。同样的道理,在农村的酒席上,晚辈给长辈敬酒,长辈一般不回敬。
“叔侄不对饮”这句话,在农村还有多种说法。
人们认为,如果叔侄在别人家的宴席上,在没有人陪同饮酒的情况下,叔侄两人一起举杯喝酒,给人的观感就是吃相难看,按农村人的说法“好像前世没有酒喝一样”,容易遭到村里人的鄙视。
一些农村人认为,叔侄两个在家里也好,在外面也好,最好不要一起喝酒,如果两个喝醉了,容易失态,到时就会没大没小,有失体统。
还有一些地方说法,认为“叔侄不对饮”与“父子不同席”的意思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