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有一些农村流传一句过生日的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俗语给出的“后果”比较严重。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那么俗语中的“三”和“四”指什么呢?其“后果”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1、农村“做生”的传统风俗

农村做生日,简称“做生”。一些地方把年龄逢十的生日称为“大生日”或者“大生”,其他生日为“小生日”或者“小生”,有的地方也把年龄逢十的生日称为“整生”,其他生日称为“散生”。

一般来说,五十岁以前的生日,不管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不能称“寿”;五十岁后称“寿”(有的地方六十花甲才称“寿”)。

按照农村习惯说法,生日请客,叫“做生”,寿辰请客,叫“做寿”。相反,如果生日不请客,叫“不做生”,寿诞不请客,叫“不做寿”。

农村习俗,过了称寿的年龄,小生日如果请客,仍然称为“做生”,大生日如果举办寿宴,才叫“做寿”,来喝寿酒的人就称为祝寿、贺寿等。当然,也有的地方,只要过了称寿的年龄,不管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都称为寿,生日请客也叫“做寿”。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有的地方人过二十岁之后,三十岁以上,凡逢十都把生日叫“寿”。从民俗角度来说,那是说法不同而已。

在一些农村,处于儿童和青年阶段的人,正是成长阶段,逢整岁的生日必做,也就是周岁、十岁和二十岁必做。也有的地方把十二岁的生日,叫过“童关”,当成大生日来做。农村俗语“三六九是关口,十二春是童关”。这就像有的地方的人三十六岁一样,不是大生日,但把这个年龄视为一个人生的大关口,当成大生日来做。

按照农村传统说法,周岁、十岁是“童关”或“过桥”,是儿童成长中的标志性年龄界限。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儿童成活率比较低,为了孩子能够长大成人,父母操碎了心,能够长大“过关”,是值得庆贺之事,农村父母也就高高兴兴为孩子“做生”。

人长到二十岁,是孩子成年的标志性年龄,已经走出了父母担心的年龄段,按照农村的说法就是“真正长大了”。古代人在男子二十岁时,为他们行加冠之礼,非常隆重。后来,冠礼的习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为男子(在农村也有为未出嫁女孩,古代女子成年礼是十五岁,称为笄礼,后为这种成年礼习俗也消失了)庆生。

周岁、十岁、二十岁的“做生”,都是由父母给儿女操办,体现父母对儿女的关怀,也是父母展示抚养儿女辛劳的成果,更是孩子父母值得自豪的日子。一般来说,农村对这三个大生日没有禁忌说法,只要父母愿意给儿子“做生”,从农村风俗上来说是允许的。

二十岁以后,不管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在是否可以“做生”,不同的地方,风俗上存在很大差异。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有的地方,不论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都可以“做生”,没有什么禁忌上的说法,自己想做就做,没有地方风俗约束。

有的地方不论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不可随便“做生”,在地方风俗上有一定的禁忌,受到地方风俗的约束。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地方风俗约束:

一是只要父母还健在,儿女就不能“做生”。父母健在,儿女不管年龄有多大,即便有的人到了称寿的年龄,已是“古稀”和“耄耋”之年,也不能“做寿”,这就是旧时一些农村所谓的的孝道之一。

按照这些地方的说法,只要父母在,自己永远是孩子,“做生”或者“做寿”就是对父母的不尊敬。这就是农村俗语所说的“父母在不庆生”的旧礼俗。只有父母都离世之后,儿女(包括儿媳)才可以“做生”或者“做寿”。

也就是因为有这种风俗的存在,这些地方的人,如果父母还健在,自己就自作主张“做生”或者“做寿”,有的父母心里就会很不高兴,甚至寒心。他们认为子女“做生”或者“做寿”,是嫌弃他们老了不中用了,盼着他们早日离世。父母嘴上不讲什么,心里也很不舒服,而在旁人眼里,这样的人被视为忤逆不孝。

二是农村民俗中的其他说法。本文要解释的“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这条俗语,就是农村一些地方“做生”的习俗之一。下面就重点解读一下这句俗语。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2、为什么说“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

这句农村俗语,通常又被简化成“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俗语中的“三”指三十岁,“四”指四十岁。意思就是说,男人三十岁生日,不能“做生”,女人四十岁生日,不能“做生”。

有这种生日习俗的地方,可以确定两点:一是这些地方没有“父母在不庆生”此种旧礼俗,不管父母是否健在,都可以“做生”,没有什么忌讳。二是二十岁后可以把生日称为“寿”,这句俗语中就带了“男寿”和“女寿”,说明这些地方可以把三十岁和四十岁称为“寿”。

按照这些地方的说法,男人三十岁生日,如果办了生日酒,其后果就是对妻儿不利,他们的后半生只有孤单一人,如果女人四十岁生日办了生日酒,就会影响到她们的儿子没有后代。旧时,女人结婚比较早,也就十六七岁,四十岁的女人有的已经做奶奶,有的即将做奶奶,因此,这里的无嗣,并不是指她们生不出儿子,指的是没有孙子。

这当然是旧时农村一种迷信的说法,荒谬不可信,是当时农村愚昧、落后的产物,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用这种手段来吓唬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男人们遵守三十岁生日,女人四十岁生日,不要办生日酒。现在人看来,这种说法实在是荒诞不经,滑稽可笑。

可能是旧时农村,人们也发觉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实在太过荒唐,就把这句俗语简化成了“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没有把“做三”和“做四”的后果说出来,让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想。于是,因为俗语这么一简化,对“不做三”和“不做四”的说法,又出现了诸多种解释。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解释是:

“男不做三”,意思是说,男人三十岁的时候,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三十而立,刚刚立起来,根基未稳,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生日这种小事上,影响自己的事业。

“女不办四”,意思是说,女人四十岁时,生理上正走下坡路,但又未老,如果“做生”会影响心情。也有人又解释说,“四”与“死”谐音,为人所忌讳。

现在一些民俗学者,在他们所著的民俗文化书中,大多采用民间的这种解释。

3、这句俗语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上节提到人们对“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这句俗语的解释。不管是前一种解释,还是后一种解释,都没有其合理性,在逻辑上也说不通。

有的人又说,俗语所说的是一种民俗禁忌。民俗禁忌本来就不讲逻辑,也不讲道理,因此也就没有道理可言,更没有科学可言。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句俗语产生的背景,结合当时农村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就可以知道俗语的真正涵义。

不管是过去的农村,还在现在的农村,人情过多滥,不是好事,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就拿现在农村来说,有一些人一年四季,各种人情酒办个不停,名目繁多,比如,不算上婚礼酒和丧事酒,还有相亲酒、生日酒、建房酒、进新屋酒、升学酒等等,找一个借口,都要办酒。办酒不是请别人来家吃免费的晚餐,而是要随礼。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有的人把随出去的礼称为“放账”,把办酒收回来的礼称为“收账”。你家找个借口“收账”,我家也找个借口“收账”,办酒的名目越来越多,人情来往也就变了味。

借口办酒,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办生日酒的空间最大,也是最好的借口。比如说,一家有五口人,不管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都要“做生”,这一家每年都有五个人生日,就可办五次酒,让亲戚朋友邻里随五次礼。可笑的是,现在有的人“做生”,做了公历还要做农历,一个生日做两次。

旧时农村,有的地方还有“做阴寿”的习俗,也就是亡者祝寿,也就是“做寿”。

比如,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一书说:

“尚有冥寿,凡祖先亡故以后,每遇整十,子孙为作纪念,诵经礼忏,以表示后人孝念,亲戚朋友送纸扎锭,亦有登堂拜祝者。”

这是旧时江南一带农村的一种迷信活动,如果“做阴寿”,其亲戚朋友送纸扎锭,或者登堂拜祝,得花钱。

如今农村经济发展了,人们也富裕起来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村人情来往过多过滥,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让人叫苦不迭。为了减轻农民不必要的负担,各地开展整治活动,现在好多了。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事实上,旧时人们也同样看到了这种社会弊病。旧时,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普遍贫穷。虽然那时随礼比较简单,普通的人情来往,大多用粮食和其它物资,比较讲究的用布料,至亲才封钱礼。

我国农村历来就是人情社会,在当时人们连肚子都吃不饱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人情来往过多过滥,人们或者无法保持人情来往,或者无法维持自己家里的生活,还会耽误很多农活。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吃了无钱酒,耽误有钱工”,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旧时,我国农村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既然小孩的大生日和老人的寿诞要做,那就只能减掉壮年的一个大生日。通常来说,旧时上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人,也可做寿。而小孩周岁、十岁、二十岁的大生日又不能减,只能从壮年中的三十岁和四十岁减掉一个,男的减去三十岁的大生日,女的减去四十岁的大生日,男女各有一个大生日不能做生,公平合理。

有“父母在不庆生”的地方,人们的做生日酒就减得更多,只要父母健在,父母可以做生,子女不能做生。

再加上过去很多农村习惯,小生日通常不做生,也就是自己家里改善一下生活。还有一些人到了大生日或寿诞的前几日,为了不麻烦亲戚朋友,也为了不让他们破费,他们跑到亲戚家躲起来,俗称为“躲生”。

还有很多地方有“老人不过生”的说法,很多老人,不管是寿诞,还是小生日,都不肯做生。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浪费,减轻家里和亲戚朋友的负担。

如此,旧时的农村就减少了很多的人情来往,也减轻了很多家庭的经济压力。

俗语: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何意?

总之,“男寿祝了三,半生打孤单,女寿祝了四,年老无后嗣”这句俗语,从表面上来看,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一种吓唬人的手段。我们透过这种表象看本质,其目的就是为了少办生日酒,为亲戚和朋友减少麻烦,不增加亲戚的经济负担,更是在办酒方面不能相互攀比,不能让人情来往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