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过去,一些农村有一种说法,新坟三年不立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地方风俗呢?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各地风俗不同立碑的讲究也不太一样,有的地方有老人新亡故三年不立碑的风俗,有的地方则没有这种说法。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1、为什么说新坟三年不立碑?

对新逝三年内老人老人的坟墓,能不能立碑,在过去农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而三年不立碑的原因,由于各地风俗差异比较大,其民俗方面的说法不太一致。通常来说,有以下不同的说法:

一是为了“入土为安”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入土为安”。旧时农村以土葬为主,民间认为,人亡故后葬入土穴之中,亡故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此语最早出自明代戏曲作家冯惟敏创作《耍孩儿·骷髅诉冤》:“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

“入土为安”这句话,通过戏曲的演出,再加上后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屡次运用,也就家喻户晓,并成为民间经常强调要尊重亡故者的一句话。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也因此在民间形成了一种观念:一是尽快将亡故者埋葬入土,不能停留得太久。二是入土后应该给亡人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能在坟头上随便动土,以免打搅或折腾坟墓里的亡人。

因此,一些地方认为,在安葬老人的时候,把砌坟和立碑一次性完成,之后最好不要乱动。这种立碑的方式,在农村称之为立“热碑”。从现实生活中来说,这种方式比较省事,也是出于对亡者的尊重。

有一些地方风俗,新坟砌好后,三年内忌讳动坟头的土,其中还有一些地方民俗禁忌。立碑的时候,会动坟头的土,对家庭不吉利。因此,当地习俗认为也不能立碑。

不过,不同的地方对“三年内”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地方风俗认为,“三年内”不包括第三年上新坟,这些地方认为第三年为“已满三年”可以立碑。第三年上新坟的时候,要对新坟进行一次彻底整修和添新土,同时将墓碑立好。有的地方则认为三年后才可立碑,不包括第三年,也就是从第四年起才能立碑。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二是为了度过三年新坟考验期

难道新坟还有考验?是的,一些地方确有这种说法。过去,人们受地理风水的影响,把先人坟墓安葬,与家里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地理风水好的墓地,可以让家里兴旺发达,地理风水不好的墓地,会给家里麻烦事,或者祸事不断。

由此,一些地方就有了新葬之坟三年内可看到家里是否顺利之说。倘若三年内家里诸事很顺利,就不要去立碑。原因是怕立碑改变坟墓的朝向,对家里不利。倘若三年内家里诸事不顺利,就要考虑葬坟的问题出在什么环节。过去农村有两种做法:一是考虑迁坟。二是通过立碑来改变坟墓朝向。

旧时农村的这些说法,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不足为信。但是,客观地说,也就是因为旧时有这些观念的存在,使一些地方也就形成了“新坟三年不立碑”的习俗。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三是守孝期不能动坟

守孝是古代道德礼仪制度。古代子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曾作出如此解释:“子生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在古代,此为圣人之言,儒家思想长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子女守孝三年是为了感恩。

守孝三年使成为后世历代朝廷的一种制度,即便拥有官吏身份之人,也要遵守这一制度。比如,古代“丁忧”就是如此。如果拥有官吏身份之人遭逢父母的丧事,要守孝三年。

关于守孝期(时间的长短)问题,在古代就争议不断,特别是一些官员,为了不影响仕途,往往会隐瞒父亲去世的实情。朝廷发现后,处罚非常严厉,有的被罢免官职,有的被下狱判刑。比如,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在民间,对守孝三年时间同样也有争论,有严格执行的,也有的用“变通”办法缩短时间,而把守孝三年具体放在坟墓上,用三年上新坟来体现守孝期(立春之后至春社日之前为上新坟)。直到现在,民间依然普遍讲究这种规矩。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有一些地方风俗认为,立碑就要坟上动土,守孝期内在坟头上动土,是对老人的大不敬。旧时,一些地方守孝三年内,要在墓碑旁搭建茅棚守墓,原因之一就是怕别人、兽类及其他动物在坟头动土。

2、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民间立碑,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既有碑文的讲究,也有其他民俗方面的讲究。关于碑文方面的讲究,本账号已有数篇文字探讨过,读者朋友可翻阅前面的内容。本文主要列举比较普遍存在的两类立碑风俗事例。

一、能否立碑、立什么样的碑有讲究

旧时农村,人们与动物打交道多,把山的形状大多看成是动物形状,对山赋予了生命。比如,把山的形状描述成龙、虎、狮、牛、马、狗、鸡、鸭、鹅、燕,以及其他鸟类和兽类形状,或者站立,或者躺卧,或者奔跑,或者吼叫。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石碑是一种坚硬物体,民间认为,如果立在不恰当的地方,会影响“动物”的活动,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会危及它们的“生命”。如此,人们就联想到两个方面:其一,立碑让“动物”难受,“动物”就会焦躁不安,影响坟墓的安宁。其二,如果把“动物”用碑钉死,坟墓就没有“生气”,对坟墓也会造成影响。

比如,如果把墓碑立在“动物”嘴里,或者鼻子和下巴处,就会卡住它们的嘴巴和喉咙,影响嘴巴的张合以及进食。又比如,如果把碑立在“动物”的眼睛里,就会将其戳瞎。因此,民间认为,有的“动物”部位可以立碑,有的不能立碑,甚至用石头砌坟也是不允许。

过去我国农村传统墓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平板石碑,也称四方碑或圆顶碑,也就是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简朴实用;另一种是五角碑,也就是墓碑主体(不含墓墙)雕凿出牌楼屋顶形状,有中间的顶,两边各有上下两个屋檐翘角,总共有五角。此种墓碑又称牌楼式碑、五合碑等。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墓碑,精雕细刻,样式繁多。

根据旧时农村把山形视为“动物”的观念,可能立碑的地方,有的地方只适合立平板碑,不适合立五角碑,如果立五角碑,就像一把钢钗一样,对“动物”有伤害。有地方则随便立哪种碑皆可。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二、立碑的时间讲究

一些地方并不是非常死板地固守坟墓不能动土的观念,不然,坟茔坍塌后怎么办?就任其摆那时,不管不问,那民间怎么会有修葺坟茔之说呢?

当然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明显不符合传统孝道。实际上,过去农村,坟茔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内是可以动土的,而且会百无禁忌之说。

民间习俗认为,有三个时间节点在坟头动土,是需要择日和时辰的。这三个节点分别是:一是老人去世的祭日。二是清明节前后。三是寒衣节(即十月初一)。祭日和寒衣节可在坟头动土,一般只是少数地方的习俗,而清明节前后整修坟墓是民间普遍的习俗。民间认为,这三个节点给坟墓添土、立碑,在坟墓植树等,没有任何禁忌。

民间坟墓动土,一般不安排在逢闰月年份进行,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闰月年份的年景不好,不吉利。

不过,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并不相信以上三个节点,而是要选择吉日立墓碑。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总之,这些立碑的传统,都是过去农村的习俗,而且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对含有迷信的部分应该抛弃,对先祖的尊重应该继承。

如今,很多丧葬习俗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老传统,立碑的规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程序上也大为简化,墓碑的样式也已变得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