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不忘老传统“吃3样做3事”岁岁无虞,长安常乐
老话说:“腊月二十三,糖瓜粘”。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小年”一到,各种春节前的准备活动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或煎或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忙年”。
按照民间“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北方的小年是在腊月的二十三,南方的则是在腊月二十四,而沿海一带的渔民则要等到腊月二十五。
相传,这一说法源自于清朝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是一位十分提倡节俭的皇帝,每年在腊月二十三祭神时,为了节省开支,顺便也祭祀了灶王爷。后来,这一行为流传到了宫外,上行下效,北方的小年也就慢慢变成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因为远离京城,古代通讯又不发达,小年依然还是原来的腊月二十四,因此,也就形成如今的小年“北二十三,南二十四”一说。
事实上,除开南北方小年在时间上的差异,不论小年在哪一天,“小年”在南北方都是过年的开始,因此,过小年是有着诸多讲究的,这些老传统不光充满了仪式感,还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纳福迎祥,祈求来年福禄安康的美好愿景!今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不忘老传统“吃3样做3事”岁岁无虞,长安常乐!
吃3样吃饺子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上天的日子,在北方这天一定是要吃饺子。
饺子,本来是汉代的张仲景发明出来,做为一种药食来治疗冬季冻疮的。后来,人们发现吃完饺子以后,不仅浑身发热,不易生冻疮,还非常的饱腹,因此,慢慢逐渐演变为北方的一种面食。
另外,因饺子外形似元宝,内里又有馅料,寓意招财进宝、福气盈门,更让其成为北方逢节必吃的一种美食。
吃年糕俗话说:“二十三,粘糕粘”,年糕是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在我国很多地区过年都有吃年糕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吃年糕,一喻用年糕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只言好事;二则“年糕”又谐音“年高”,有着步步高升,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而年糕又有白、黄、红三色,白色和黄色象征了金银,寓意接下来的日子财源广进、红红火火。不过,年糕虽好,但不适合多吃,一定要注意哦!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糖果,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旧时,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大街小巷都会有卖灶糖的,人们把买来的灶糖拿回家,用火融化后,涂在灶王爷的嘴上,祈求灶王爷吃了灶糖以后嘴甜一些,上天后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家的好话。
做3事祭灶王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时间。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能多多给自己家美言,旧时,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会隆重的举行祭灶仪式。为了表达诚意,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灶台、厨房收拾的干干净净,并把旧的灶神像揭下来换上新的。
理发老话说:“理发三天丑”,旧时,整个正月里有不能理发的习俗,但一个月不理发又不行。人们就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去理发,一则因为刚理完发,会有三天看起来比较丑。而在腊月二十三理完发的话,刚好没几天就过年了,可以有个崭新的精神面貌;二则寓意将一整年的霉运全部剔除,从新开始,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到来。
剪窗花俗话说:“一刀一剪,生春风”。旧时,人们把从小年开始到除夕这段时间称为“迎春日”。而从小年这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剪窗花了。一张张普普通通的彩纸,配上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裁剪出千姿百态的图案,贴满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装点着节日的浓浓氛围,还传承着几千年的生活智慧!
小结“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今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祝愿大家岁岁无虞,长安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