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热播剧《心居》收官引发热议,剧中施源妈妈和儿媳顾清俞之间的关系,也让不少人感慨:

有人说,她们的矛盾完美诠释了门当户对有多重要;也有人感叹“有这样的婆婆太累。”

其实,他们这样的关系和矛盾,正应了古人一句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

俗语,是咱们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多来自民间,是百姓们在实际生活中提炼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少俗语已经严重脱离时代,但还有一些到今天依然非常适用,比如:一家不容三姓人。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这“三姓”指的是哪三姓?为什么就不能容呢?

01,一家三姓

这里的“三姓”并不是特指哪三个姓氏,也不一定就是“三个”而是一种泛指,意思是“多”,可能是三也可能是四。

一个家庭为什么会出现三姓或者多姓呢?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会出现这种情况,多源于以下两种原因:

一是:原生家庭里,公公和儿子一个姓,婆婆一个姓,娶到的媳妇就成了“三姓”。比如邻居李叔家,大娘姓彭,大叔姓李、他家儿子小军姓李,这是两个姓;后来小军娶了媳妇姜丽丽,这就成了“三姓”:李、彭、姜。

二是:再婚家庭中,女方带有孩子。打个比方:小张和小梅是二婚夫妻,妻子小梅嫁进来时,带着原来家庭的孩子林小超,这也组成了“三姓”家庭:张、梅、林。

“三姓”的重点,其实不在“姓”,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02,一家不容三姓

在第一种情况里,一家不容三姓指的是千古难调和矛盾:婆媳。

像《心居》里的施妈妈和顾清俞:施妈妈老觉得自己家庭和儿子优越,处处看不惯和看不起儿媳。处处觉得吃亏,觉得媳妇不配。

虽然现实中倒不至于婆婆都嫌弃儿媳,但相处久了矛盾一定是免不了的。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对于嫁过来的媳妇来说,婆婆既没生又没养自己,彼此间互相尊重、相安无事就好;但对于婆婆来说,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并且经自己一手带大,家也是她辛苦打理,媳妇嫁进来就是个外人,是坐享其成。

从此:媳妇想平等,婆婆要统治;或者媳妇要统治,婆婆要地位。无论如何,这矛盾都是一触即发了,于是也就有了“婆婆(媳妇)和我同时掉河里”的千古难题。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第二种情况更是不容易:

俗话说“原配夫妻脚跟脚,二婚姻缘各顾各”,不少人对二婚夫妻本就不看好,如果说女方再带进来个孩子,那这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矛盾集中点。

对于丈夫和婆家来说,带来的孩子是别家血脉,你对他再好,他也终究不是你的。就像《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就是这种情况: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看过《清平乐》的友友估计记得,那上面有个人叫朱说,这就是老范:

老范的母亲在范父过世后,改嫁给富户朱文翰,改名朱说。朱文翰待朱说不薄,供他读书,养他成材,但后来当官的朱说,却最终认祖归宗把姓改了回去,

最终历史只知范仲淹,没人记得“朱说”。

还有明朝重臣杨士奇,随母改嫁改姓罗,后来又改回姓杨。

历史教训在先,怎么不让“后父”们心惊、心凉?

我一个二婚哥们儿平时特别好,却在一次醉酒时崩溃哭诉:我他喵的放着自己的孩子不养,却给人家养孩子!(他的孩子离婚时跟了前妻)。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你看,这矛盾一直埋在心里,万一爆发那不就是家庭震动?!

所以说,一家三姓这事,是真不好处,不好容。

三哥说:

事实上,俗语“一家不容三姓”这句话是古人在告诫我们:

一定要处理好和“第三姓”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无论谁姓啥,有什么背景和来自哪里,走了家门就是一家人。婆婆和媳妇要注意相处时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共同为家庭和睦努力

伤人的话在肚子里转三圈咽下去,亲人的话带上八分笑再说出口。婆媳齐努力,男人当润滑剂,家一定越过越红火。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为什么容不下?

如果孩子是“外姓人”,那更要体谅孩子的不易,所谓“稚子无辜”。大人的问题不应该发泄在孩子的身上。既然选择爱她,就一定要爱她的所有,包括孩子。

如果不爱、不能爱,也请尽早远离,不要伤害。

一个家能容几个姓,其实在于我们的心能容多大的天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会秒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