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聪明的活法是:事不做绝,话不说满,利不占尽
人到中年,最靠谱的活法就是:事不做绝,话不说满,利不占尽
人到中年,最明白的活法就是:事不做绝,话不说满,利不占尽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把人生每一阶段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30那年我们还没长大,40岁上还是会迷惘;50岁上别说知天命了,余生怎么活都还不好说。
人到中年,到底最靠谱的活法是什么呢?
活了这么多年,蹚过河翻过山,成过也败过,你才会明白:人生最聪明的活法不过是:事别做绝,话别说满,利别占尽。
1·事别做绝
年轻时气盛,做事总想做到底,不愿给人留余地,脑子一热、脸一红,啥都不想就开干。
结果不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别人不好过,自己好不到哪里去。事过了才明白,事做绝了,对谁都没好处。
前几天的唐*山打人事件,七个彪形大汉加两个成熟美女,对着两个手无寸铁的女生下死手。
出言不逊、动手动脚,再拳打脚踢椅子砸,再拉头发拖、拎酒瓶摔······何其勇猛、嚣张,真真是一点活路都不给人留。
结果呢?看JC抓人时一个趴在地上吃土,一个跑到鞋子都没了,和打人时的样子不大一样。这剩下的日子,他们会怎么样呢?
更可气的是,这几个“勇士”不但把自己的素质在地上摩擦,还拉低了人们对一座城的好感。
当然,还有当年的“昆山哥”加上“辱母案”勇士,发疯时有多嚣张,结局就有多P松!
《菜根谭》里说: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要做尽、做绝,凡事给人留点余地,以防备发生意外之事。
人到中年得明白:世事难料,你若把人逼到末路,自己便也走投无路。
事别做绝,做绝了谁都不好看。
2·话不说满
做人,话不能说得太满,说太满就会被“打脸”。
《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话说太满被打脸”例证:
郑庄公的母亲很讨厌他,极度偏爱他弟弟。不但是在生活上偏爱,在封地、爵位上更是极尽偏心,时时处处为小儿子打算,甚至还想和小儿子一起害大儿。
郑庄公一忍再忍,终于在母亲撺掇弟弟谋反时愤而将母子一并处置。他将母亲赶出城,还当众立誓: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不到黄泉再不相见。
哪知道没过几年庄公就后悔了,他开始心疼母亲年迈体弱,独自在外太辛苦。奈何当时话说得太满,如今又怎好转圜。
最终,聪明的大臣提议在城下挖地道,母子终于在地道里相见。
看吧,当初话说得有多满,如今打脸就有多疼。
俗话说:话到嘴边留三分,言到唇畔多思忖。
人到中年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真理再向前一步也会成谬误。把话说得太满,最终堵的都是自己的路;话说太满让人下不了台,最终下得是自己的面子。
有篇文章里讲过国画艺术家黄君璧大师的一个小故事,感触颇深:
有位女士带着四幅画来找大师鉴定,大师一看就知道这些画全是假的。
大师看了前两幅,告诉女士那是假画。到了第三、四两幅,他却只简单地评论“不错”“笔法好”“有欣赏价值”,其它并未多说。
后来,大师说:女士受骗买了假画,但一切都成定局,所以多说无益,不如以后找机会提醒她。
你看,这就是大师:给人留面子,也给自己留余地。
《待人五法》里说,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就算一些事,也别把话说尽,说尽了会失去朋友;别老苛责别人,否则会没人理你。
3·利不占尽
有些人看到好处就想独拿,有了便宜就想占尽,原本能使三分利,却硬是要挤出个五六分来。
殊不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你把便宜都占了,剩下的就只有吃亏。
大败项羽之后,刘邦叫了众人开总结大会。他问大家: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何?”咱们为啥会胜,项羽为啥失败呢?
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战胜不予人功,得地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你得了好处会叫大家一起共享,所以才胜;项羽得了好处总想一人占,不给人留半点,所以他才败。
老话说:占尽人间小便宜,必吃天道之大亏。
香港富商李嘉诚就深谙此道,《财经快讯》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讲李嘉诚的经商秘诀,说他在和人做生意时:如果利润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他只愿拿六分。
文章中说,曾有人找李嘉诚合作房产生意。李问对方想拿多少利润,对方说想要5%,不料李嘉诚直接给对方10%。
李先生说,给对方双倍的收益,对方不但会尽心尽责去管理,也不会在管理中吃回扣、偷工减料,这就保证了工期和工程质量,共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你看,做生意赚大钱的秘诀,竟然就是“利不占尽”。
有了好处别占尽,也留些给别人。自己能过,也让别人过得去,面子里子,人脉、财富就都来了。
三哥说:
人到中年,未必都能像孔夫子说的那样什么事都明白,因为时代在变化,人也在不停地变。
但是经历了这许多之后,最聪明、最靠谱、最明白的活法,应该就是:
事别做绝,话别说满,利别占尽,自己过得去,也别让别人为难;好处不能要占,你好、我好,大家都能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