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七月不安宁,无事不出门”:为啥说七月不安宁,是啥意思
小时候在老家,一到阴历的七月,家中的老人就会反复叮咛“不准下水”“不准晚归”“不准乱吃东西”等等,总是弄得小伙伴们一脸惶恐又一头雾水。
老人们说“七月不安宁,无事不出门”“七月地门开,远行莫归来”“七月无事莫出门”。到底为什么这么说呢?阴历的七月到底有啥不一样?
七月有何不一样: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鬼?
《礼记》中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在《说文解字》中,鬼的释义为“人所归为鬼”,意思是人的归宿就成了鬼。
《尔雅》中也说“古者谓死人为归”。
因此看来,“鬼”这个字代表的就是祖先,也就是逝去之人。
为啥是七月呢?
《易经》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意思是阴阳反复才是自然规律,阴过七天再转回为阳,所以七这个数字一直被认为是阴阳相生相转的交界点,自然也认为七月是阴阳相交之月。
在《易经》中十二地支里,排第七位的是申金,所以阴历的七月也叫申月。申在八卦中居于坤卦,坤属于纯阴之卦。
另外,申金又是少阴之地,在奇门的八门(开、休、生、伤、杜、景、死、惊)之中,位于“死门”,也被人称为是“鬼”地。
所以七月又被称为“鬼月”,是祭祀祖先的时间。
关于七月的风俗:
据说七月的初一初二是开“地门”和“天门”的日子,门一开那边的“兄弟”就都出来了,直到七月底“关门”才回去。
清代的《金门志》中载:七月朔(初一)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
据说初一开地门的日子,从“地门”里出来的多是有家可回的先人,所以古代人在七月初一都会举行私家祭缅怀祖先;初二则是公众场合“开天门”的日子,此时会上来一些无家可归的“好兄弟”。
因为他们无家可归、“大庙不收,小庙不留”,只能到处“溜达”。所以在古代,七月不但有家庭私祭,也有国*家公祭,专门为先人们举行普渡礼,设醮普渡,望其早脱苦海、从善向好,不要破坏人间的平安。
到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道教会举行法会,超度解生,这个月的活动也就到了高了部分。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关地门”,活动才进入尾声。
当然这天也是要祭祀的,以表善始善终,请回来、再送回去。
说到底,七月的一系列传说和众多活动,不过是世代传承的“孝道文化”,人们在这些特定的时间段里缅怀祖先,也祈求祖先神灵关照,使人间静好、人寿年丰。
七月为啥不能出门:
一是因为,七月有一些特殊日子:
七月十二、十三为空亡日。古代纪日是天干地支相搭配来标记,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所以每十天就会有两个地支没有天干来配,这两个地支就叫空日,也称亡日。
古人称“事遇空亡自减半”,所以这两个没有天干的日子是不宜出门办事的。
七月十四在危宿。七月十四这天对应的星宿为危宿,也就是危月燕。因为危宿中的众星都不是太明亮,所以人们认为它代表着萧条和衰败,也代表着危机与冲突。
所以民间一直有“危月当空不造高堂,出外不还乡,孩童不涉水,人人自悲伤”,在危宿对应的日子前后,人们都会很注意。
还有七月望日。望日前后几天是月亮引力最强的时段,本就不宜出门。
二是因为古人认为七月阴阳之气相杂,阴阳之界相混,人最容易遇到问题,做事也多有不顺,所以就会倍加小心。
特别是家中的孩子、体弱之人,更是会反复叮咛,不出行,不去阴暗之地,不要去河边(恐河中不干净),不要乱吃东西(恐吃到祭品)。
还有种说法是,七月是祖先回家的日子,如果总是外出,祖先回来便找不到人,无法享受后代烟火,自然就会生气;另外一方面,外面也多有“无家可归”的先人,有所冲撞不太好。
所以,阴历七月凡事要谨慎,没事少出门,叮嘱孩子少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