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今日立秋,老人们告诫“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今天是立秋。

秋,指的是暑去凉来,意味着秋金替代夏火,也意味着大地从此阳伏而阴出。

立秋时节,庄稼开始成熟,树木开始落叶,所以才有“一叶知秋”的成语。立秋之日,老人们告诫:立秋不忘做三事,秋顺冬天也如意。这三件事分别指的是啥?

1·躲秋

在古代,立秋可是个大日子。

每到立秋这天,皇宫里的皇上都会带领朝廷百官出宫去迎秋,同时还会下令武官操练士兵、排兵布阵以壮声威。

在民间,人们也会摆上新收的谷米和新鲜水果,一方面虔诚祭拜,感谢上天与祖先的护佑;另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叫上左邻右舍,品尝新收的米谷,饮酒、尝秋。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天重要,所以才会生出一些禁忌,比如“躲秋”。

今日立秋,老人们告诫“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俗语说“立秋不躲秋,是非老不休”“立秋不知躲,必进是非窝”,意思是说如果立秋之时没有躲秋,那接下来就很会容易招惹是非,容易跟人发生矛盾,争执不休,诸事不顺。

所谓的躲秋,并不是说立秋要躲在哪里不出来,而是说在立秋交节之时尽量不出门。

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冬天尽春天来的时候,也就是立春那天,大地上阴阳之气转换,交节的时候,正是阴阳二气混杂不清的时候,这种杂乱的气场会影响到地面上活动的人;

到了立秋节气也是一样:立秋时,大地上阳气走到尽头,阴气开始萌发。交节的时候也是阴阳之气混杂纠缠的时候。

今日立秋,老人们告诫“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所以民间就要“躲春”和“躲秋”,是建议人们在交节之时,尽量减少气息上的波动,保持平静、安宁,“躲”过季节轮换的交接点。

今天戌时立秋交节,所以在晚上的19:00到21:00之间宜静不宜动。

2·戴楸叶

南宋大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立秋》诗中写: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其中“折指楸叶”说的就是立秋这天戴楸叶、应时序的习俗。

古代人认为楸与秋同音,戴在身上有迎接秋天的意思;同时在立秋当日戴上楸叶,也可辟邪气,保一秋平安顺遂。

今日立秋,老人们告诫“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也写: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揪水、赤小豆。《梦梁录》里也有“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说明在古代立秋这天戴楸叶是非常流行的。

除了戴楸叶,古人还会熬中药“楸叶膏”,有什么用呢?

据明代养生学家高濂在他的书中解释: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各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

《韵语阳秋》中也讲“有人患背溃坏,百方不痉......熬之为膏,敷其外,不累日而愈也。”

都说楸叶熬膏可以治疮肿,溃烂,效果非常好,并且还能拔除体内毒素。

今日立秋,老人们告诫“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立秋戴楸叶的习俗,一直传到近代,直到现在一些地方也还有。人们会在立秋当天把楸叶戴在胸前,或者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应节、辟邪气,同时还防暑防晒。

3·啃秋、贴秋膘

俗话说“人经一夏,无病也虚”,夏天的炎热,总让人吃不好、睡不安,再加上空调、风扇,以及生冷凉食这些寒凉之物对体内阳气的破坏,更是令人虚上加虚。立秋之后,慢慢不再那么热了,就得吃点合时令的、热量高的东西补一补。

所以古代不少地方都有“立秋啃秋”的习俗:就是在立秋前后多吃新鲜瓜果以防秋燥,时间长了也就成了风俗。民国时期的《首都志》中就有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啃秋,有润秋燥的意思,也有迎接秋天到来的寓意,可以多吃些清火润肺的食物。慢补暑热时的亏空。

今日立秋,老人们告诫“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立秋这天还有种风俗,是“贴秋膘”。

以前的人会在立秋这天称下体重,和立夏时的体重做个对比,如果瘦了那就叫“苦夏”“不立夏”,那就得补,补的方法也直白:

就是在立秋后多吃肉,炖肉、烤肉、涮肉等等,来弥补夏天时身体上的消耗,以及体内阳气上的损耗。

贴秋膘,应该可以算做是对夏天结束的庆祝,也是对秋天来临的迎接。

三哥说:

立秋做三事,秋顺冬如意,重点是在立秋到,天气慢慢转凉之时,好好地照顾自己,及时补充体内能量,不使身体有所亏空,这样才能安然度秋,健康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