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孟婆诞,天若无雨一冬干:今年九月十三是寒露,下雨好吗
唐初名相王珪有道七律写:寒露迎风一段冰,高标孤映宛之滨。
诗中所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体现的是季节由凉到寒的过渡,寒露的天气也关系到后期天气的变化。
今年九月十三是寒露,谚语说“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九月十三啥日子,下雨好吗?
1·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是古代人在长期农耕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反映四季天气、气温、自然物候变化规律的节点,人们也以此节点指导农事耕作、衣食起居、四季养生等。
古代人用农历划分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划为一候,三候为一节,这样全年就有72候,24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节气,“四立”划分一年四季,“两分两至”体现太阳变化周期,标志季节变化。
小满和芒种表达作物生长,惊蛰和清明表达自然物候;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和大寒反映大地气温的变化和不同时段的热冷情况;雨水、谷雨、小雪和大雪,反映的是降水和降水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节,表达的是水气凝结的过程,大地上热气升腾遇冷成露,再冷带寒,又冷成霜。这三节体现的是季节由凉到寒、由秋到冬的过渡。
2·九月十三啥日子
农历的九月十三,是古人很重视的雨日。
传说这天是孟婆的神诞日。孟婆生于汉代(也有说元代),从小熟读读书,长大后念经礼佛。据说她不念过往也不望将来,只一心一意宣扬佛法,终身未嫁而逝。
死后被封为幽冥之神,在忘川河、醧(yu,玉音)忘台上熬汤送灵。汤用生、老、苦、悔、相思、病、离和伤“八泪”为引,灵体们喝下后就忘了以前的酸甜苦涩、相思悲愁,得以轻松转世、不再受前生羁绊。
也为此,孟婆只能滞留yin间不得升、转。每逢她的神诞,上天都会降下绵绵细雨为其庆祝。
也有人说九月十三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忌日。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为人至纯至信,忠义无双。关公于农历九月十三战死,死后封神。
据说每到关公忌日,都会有很多人怀念、祭祀,上天也撒下雨水敬他忠勇。也有人说关羽在这天磨刀找不到水,长叹天下大旱、民不聊生,上天听到叹息,忙命龙王降雨。
虽然传说是假的,但九月十三却总会下雨,所以这天也就成了传统的雨日。
民谚中说“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九月十三雨,淅淅沥沥下一冬”“九月十三晴一天,阴冷干冬到年边”。认为九月十三下雨容易连阴,同时也预示冬天雨雪多;九月十三晴,就预示着冬天干冷少雪。
3·九月十三寒露
寒露节气居于白露和霜降之间,体现的是季节由秋凉到冬寒的步步深入,寒露的天气变化也会影响到后期的天气和气温变化。
所以民谚语中说“寒露无雨,百日无霜”“寒露若逢下雨天,正月二月雨涟涟”“寒露有雨冬雪少,寒露无雨冬雪多”等。
虽然谚语有地域性,说法并不统一,却都认为寒露能预示今冬明春降雨情况。但此时降雨真的好吗?
寒露时节,通常都是北方播种冬小麦、南方晚稻收割之时,此时如果连阴,会影响播种和收割,所以民谚也说“寒露落雨烂稻谷”“寒露雨,偷稻鬼”“寒露水,恶过鬼”。
今年寒露交节在九月十三下午三点二十分,这个时间点是申时,交节在晚上戌时之前就为“早寒露”,此时温度中寒气不足,节气特点并不突出。
另外月日干支中“庚午戌”三合火,强火熔申金,申金化水就成了雨水,所以九月十三容易下雨。
九月十三又是甲午日,老话说“甲头有雨,十三难晴”“六甲无云,十日少雨”,甲日下雨容易造成连阴;此日又是单日子为雄甲,如果有雨,雨量不小。
结语:
九月十三是民间传统中的“雨日”,今年刚好赶上寒露节气。这天下雨很容易造成连阴,同时也预示着今冬明春雨水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