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腊月初一崩一崩,全家老少顺一冬”:腊月初一,这件事一定要做

老人们常说“进了腊月就是年”,进入腊月,也就离过年越来越近了。再过几天,人们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明天腊月初一,老人说“腊月初一不咬灾,这个倒了那个来”,腊月初一,这件事一定要做。

1·腊月的由来

先前年末的十二月并不叫腊月,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的“腊”字,本意是“干肉”。

“腊月初一崩一崩,全家老少顺一冬”:腊月初一,这件事一定要做

在古代,每个岁末都是举行年终大祭的时候,祭祀时自然会需要很多肉类食物。而这时刚好又是农闲,人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捕猎。

于是处在农闲期的十二月就成了“猎月”,岁末大祭也称“猎祭”。而年终大祭的对象是祖先和“门、户、窗、灶、土”五位家神。

那时候没有冰箱,但这个月的天气寒冷干燥、虫蚁极少,特别适合制作腊味。所以人们就在这个月把肉类制作成风干“腊”肉,一方面提前准备年货,另一方面也为年终大祭做足准备。

加上那时候“腊”又是“猎”的通假字,所以“猎祭”就慢慢地成了“腊祭”,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国家历法,也将年末十二月正式称作“腊月”。

腊月的别称很多,比如腊冬、穷冬,极月等。又因为腊月接近新年,所以也被称为“接月”,有辞旧迎新的含义。

“腊月初一崩一崩,全家老少顺一冬”:腊月初一,这件事一定要做

2·腊月初一做什么

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腊月的每一天似乎都在为辞旧迎新做着准备,腊月初一自然也不例外。在辞旧之前,最重要的当然是辞灾去病。

所以很多地方都有腊月初一“咬灾”的习俗。人们会在这天炒些豆子,全家一起来“咬豆”。认为“咬豆”能驱灾避祸,保佑家人一年安康少疾。在迎接新年时,能更加平安和顺利。

在最初,腊月初一的“咬豆”,咬的并不是大豆,而是玉米粒。

人们把当年新收的玉米粒放进锅里翻炒,玉米粒被加热后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就像爆竹一样。古代人认为这种声音可以崩走病灾,迎福纳祥。

“腊月初一崩一崩,全家老少顺一冬”:腊月初一,这件事一定要做

老人们说“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腊月初一崩一崩,全家老少不得病”。

所以,古代人们又把腊月初一称为“咬豆节”或者“咬灾节”,也把炒豆子称为“炒棒花儿”。

这种民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老人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在初一这天为家人炒“棒花儿”崩灾。

3·初一如何咬灾?

那时候,腊月初一的“咬灾”,并不是简单地崩一锅玉米吃了就行,也是有不少讲究的。

人们通常会在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晚上炒好黄豆、花生以及玉米粒等,在入夜睡觉之前放在家人的枕头下。初一这一早上,家人们醒来后不要说话,要先拿出枕头下的灾豆,放进嘴里使劲咬。

“腊月初一崩一崩,全家老少顺一冬”:腊月初一,这件事一定要做

如果吃的时候豆子发出“嘎嘣嘎嘣”的声音,那就代表“病灾”被咬没了,象征新的一年安康如意,一切顺遂。

现代人百无禁忌,自然是不会相信这些。但可以有个时间给家人炒些“棒花儿”作为零食,一家人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嘎嘣嘎嘣”地咬着,应该也是件很幸福的事吧!

当然,也希望古代的老讲究真的能起到作用,崩走所有人的病痛和灾难,在新的一年都可以平平安安,少病少灾,一切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