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有人说“正月天天都是节”,正月还真是天天都是传统节日。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已经被人给遗忘了。几千年传下来的老传统,到咱们这一辈都没有人记得了,实在有些可惜。

正月二十是“天穿节”,记得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分别指的是啥事呢?老传统不能丢。

1·天穿节的来历

天穿节是元宵节之后的第一个正式的传统节日,虽然因地域不同日子稍有不同,但以正月二十这天为“天穿节”的据多。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天穿节也称“补天节”,据说源自上古时期女娲补天的传说。据古籍记载,女娲创造天地和人类数年后,发生了颛顼和共工之间的夺位之战。战争非常激烈,最终共工大败。

文献中记载,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柱析,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矣。”

意思是共工战败了,就怒而撞向不周山,结果导致了天塌地陷,天倾地斜,大水随之汹涌而来,淹没了大地村庄。

为了挽救天穹和人类,女娲只得找五色石炼成石浆来补天。相传女娲补天的日子正是正月二十,所以人们就把这天称为“补天节”或“天穿日”。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汉代《淮南子》中也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的记载。

2·正月二十小填仓

其实在古籍里搜索天穿节来历的时候,看到更多的却是关于“正月二十小填仓”的记载。

据《帝京岁时记》中记载: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填仓;《介林县林》《大同志》中也讲:二十日名小天仓。

据说这个节日源于一个悲壮的故事,相传不知道哪个朝代,因为连年灾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百姓们没吃没喝,饿殍遍野。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但当地的官员却并不理会百姓的苦难,粮仓满满却颗粒不放。当地有个不知名的小仓官实在看不下去,就在深夜偷偷地打开了粮仓,叫来百姓悄悄运粮。

但这事如果被发现那就是不得了的重罪。仓官没办法,干脆一把火烧了仓库,自己也跳进了火海。

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不知名的仓官,就把他开始放粮的正月二十,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自焚那天为“大填仓”。

3·做好三件事,人寿年丰

一是吃煎饼:古籍中出现天穿节吃煎饼的说法,应该是在东晋时的《拾遗记》里,书中说: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乾隆年间的文献中也有: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民国时修订的《安塞县志》中也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

可见正月十二这天吃煎饼的历史由来已久,人们在这天早上以面粉和鸡蛋、葱花或蔬菜烙成薄面饼,一家人吃饼,还要拿一个饼用红线缠了扔在高处。

二是食小米糕、燃灯:古籍中载,: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称这天要吃黄米糕,还要燃灯以祀仓笼之神,可求一年米粮仓满,不受饥寒。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也有地方民间歌谣中讲:小填仓,大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称这天要吃小米稠粥、杂面汤,以这种方式祈求一年米粮充足,五豆丰登。

三是米、面仓满:古代人都用陶瓷缸或桶装米和面,填仓节前一定会补充米、面,还有柴碳等,把缸里装得满满的,寓意米足粮足,祈一年吃喝不愁,财源不断。

正月二十“天穿节”,做好三件事,不贵也添福:老传统不能丢

现代人的米和面多用袋子装,这天也不要让米袋、面袋空着,财在心中、钱就在袋里。

《月令采奇》里说,正月二十日,谓之秋收日,晴,主收成好。

正月二十是天穿节,又是小填仓节,希望天气晴朗无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要记得吃煎饼、做小米粥,买点米和面,求一年的衣食和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