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二月初三怕北风,龙不出汗遍地坟”:初三刮北风是啥预兆?
民间有句老话,说“二月初三怕北风,龙不出汗年落空”,二月初三是啥日子?刮北风是啥预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1·二月初三是啥日子?
一进二月,老人们就会总念叨: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
认为“龙”从去年深秋隐入西面夜空之后,就是去休息了,所谓“龙出有雨,龙游响雷”,龙休息的时候,降雨自然就少了,也几乎再听不到打雷的声音。
龙要到二月初二才会苏醒,也就是“龙抬头”,龙抬头之后,气温回升,降雨增加,慢慢地雷声也跟着响起来了。
二月二龙抬头,正是大地上少阳之气升发的日子,人们“剃龙头”,使体内阳气发陈;在旷野里“吸龙气”,以抑制阴气发扬阳气,让自己精神饱满,元气十足。老话说“龙抬头、阳气发,成群结队游天下”,这时也是人们出门游春的好日子。
所以二月初三“龙出汗”指的就是春季气温回升,艳阳高照、阳气升腾。
也就是说,二月初三这天宜晴不宜雨,如果这天阴天或者下雨,就说明龙没有“出汗”。如果这天刮起了北风,那更是严重。正如民谚所说:二月初三怕北风,龙不出汗年落空。为啥说会有这种说法呢?
2·二月吹北风啥意思?
在一年十二个月之中,每个月都有其“应季之风”,也就是当月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的风。
比如春季二月为建卯之月,斗柄指向东方卯位;三月是建辰之月,斗柄指向东南辰位......十月是建亥之月,斗柄指向西北亥位;十一月是建子之月,斗柄指向正北子位等。
所谓“风调雨顺”,意思就是只有风对了雨才会顺;如果出现“不顺”之风,那自然就是“风不调雨不顺”,容易出现天气异常,导致庄稼歉收。
古籍《开元经占》中说: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
秋天斗柄指西,春天刮西风就叫“行秋令”,刮北风就是“行冬令”,这些都是季节气候反常的标志,也是异常天气的前奏。
正像谚语中也说“春日刮北风,从头另过冬”“二月刮北风,家家挂银瓶”,银瓶指的是旧时屋檐下的冰凌柱。
也就是说,如果二月吹了北风,就是出现了倒春寒天气,会影响作物“返青”、生长,贻误果树萌芽和开花,导致大面积减产。
3·二月应该吹什么风?
二月为“建卯之月”,最应该刮的就是“卯风”,即东风。《史记》中说: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说是就是在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季节,应该刮明庶风,也就是东风。
自古以来,人们也多用东风代指春天,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春日》诗的后面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菜根谭》里“东风吹人醒,万事藏于心”,以及民谣里“东风吹,百花开”的句子,都把东风和春天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仲春二月,只有东风才是应季之风。
二月二龙抬头,抬的是大地上的“阳气”,也标志着春季正式到来。这时刮东风,象征季节顺利,少阳已发、春天已到;如果此时刮北风,那就代表季节不顺、阳气未发。就是“春来天不暖,节到阳不发”。
《史记》中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阳气被困于地下,到了该生发的时候发不出来,就容易出现地动等大问题。阳气被困于地下,到了该生发的时候发不出来,就容易出现地动等大问题。
特别是初三,民间谚语说“初一下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初三北风、落雨,很容易出现连阴天气,导致气温骤降,甚至雨雪相交。二月初三是寅月亥日,《开元经占》中也说:亥日雨,不止久阴。
所以二月初三宜晴不宜雨,如果有雨容易形成连阴;如果刮了北风,则会导致大幅度降温,说不定还会下桃花雪或者出现别的不安之事,伤春也伤人。
所以才说“二月初三怕北风,龙不出汗桃花雪”“二月初三刮北风,大麦小麦都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