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二月十五惊蛰,老话“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提前打雷为啥不好?

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斗柄指向东方甲位的那一刻,惊蛰节气也就到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老话说“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惊蛰前打雷为啥不好?有啥说法呢?

1·惊蛰节气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用圭表测日影长度的方法,最先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

二月十五惊蛰,老话“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提前打雷为啥不好?

直到汉代,节气系统才基本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制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收入历法之中。后来,人们又逐渐丰富了月令物候系统。

古代人笔下的月令物候,多以大自然中的动物、花草、现象等的转变来描述时节。比如以冬眠动物虫蚁的状态表达春秋:

立春时“蛰虫始振”,冬眠的动物感到阳气升腾而苏醒;春分时“蛰虫咸动”,大地阳气正盛,动物们开始活动了;秋分时“蛰虫坯户”,大地阴气初起,动物进洞准备休眠;霜降时“蛰虫咸俯”,大地阴气盛,动物开始冬眠。

而对于惊蛰节气的解读,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二月十五惊蛰,老话“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提前打雷为啥不好?

“蛰”的意思是藏,惊蛰的意思就是时节已到,春雷乍响,惊动了地下冬眠的动物,所以谚语也说“春雷惊百虫”。

2·雷是“阳之声”

古代人对惊蛰节节气的描述是“万物出乎震”,这里的震其实指的并不是雷“雷”,惊蛰节气时大地上阳气还不够强盛,此时“雷”并不会发声。

惊动百虫的自然也不是春雷,而是大地上汹涌的少阳之气,也就是春天温暖的气息。

《周易正义》中认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为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春时万物出生也。意思是这里的震指的是卦,东方即为震卦,五行属木,为少阳;而雷是象,并不是天气现象。

二月十五惊蛰,老话“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提前打雷为啥不好?

《河图始开图》中说:阴阳相薄为雷。认为大地上阴阳二气力量基本相当时才会打雷。

大地上的阳气在立春节气时开始显现,要到春分节气前后时最为旺盛,所以春分节气的第二候就是“雷乃发声”,惊蛰节气离此时还有二十天左右,雷声早响并不是件好事。

所以惊蛰节气的三种物候分别是“桃始华;鸧鹒鸣;鹰化为鸠”,没有打雷什么事。

3·蛰前雷,百物不成

老话说:天下万物,有序则生。四季有序、阴阳有时则万物生长;四季无序,阴阳气乱则百谷不成,人多疾疫。

二月十五惊蛰,老话“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提前打雷为啥不好?

月有阴晴圆缺,岁有春夏秋冬,花开叶落、春雷冬雪才算正常。花儿开得过早,说明大地阳气早出、季节提前;树叶迟迟不落 ,说明阴气不长,季节拖后。

季节提前则冬季不冷,季节拖后则春季不暖,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季节反常的表现,容易造成谷物歉收,人身多疾。所以在不该打雷的时候打雷,和该打雷的时候不打雷一样,都不是好事。

民间谚语中也说“未蛰先雷,人吃狗食”“雷响惊蛰前,田中可行船”“惊蛰未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未蛰先蛰,仨月阴湿”。大意是惊蛰节气到来前就有了雷声,会使季节提前,引来长时间持续降雨等异常天气。

二月十五惊蛰,老话“蛰前响雷,百物不成”:提前打雷为啥不好?

惊蛰节气打雷时间尚早,节前打雷就更不应该了。所以民间也有“惊蛰晴,百事成”“惊蛰宁,百物成”“惊蛰闻雷,小满发水”“惊蛰闻雷声,整月雨水浇”等说法,认为惊蛰节气时安安静静,无雷无雨才利于谷物生长,否则就会出现天气异常。

从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节气交节都很晚,季节自然也一直在往后推,所以这个惊蛰不打雷才算正常,蛰前打雷就更不应该了。所以才说“蛰前响雷,百物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