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马上惊蛰,老人说“惊蛰节气有三怕,北风落霜雷声响”:有啥预兆

惊蛰,也叫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入深,气温快速上升的开始。老话说“惊蛰节气有三怕,坎风飞霜乾雷动”是啥意思呢?有啥预兆?

1·惊蛰怕北风

人们在许愿的时候,总会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风雨顺应时节,谷物收成就会不错。要先有风调,才会有雨顺,如果风不调,也就不存在“雨顺”,五谷丰登自然也成了空话。

马上惊蛰,老人说“惊蛰节气有三怕,北风落霜雷声响”:有啥预兆

惊蛰节气是仲春卯月的开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方。东方属木,代表万物开始生长的力量,这个方向吹来的风,自然也具有使万物生长的能力。

《灵枢》中也说:风从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主杀,主害。

卯月建卯,所以凡是从卯位吹过来的风,都是“主生”之风,给大地带来温暖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催得草木萌芽,桃花绽放。从相反方向,以及其后吹来的风“主杀”,不利万物。

与卯相对的是酉,往后就是戌、亥和子等,也就是说所有从北面、西北面吹来的风,都是不利的风。对于春季来说,最常遇到、又最怕遇到的就是北方。这时吹北风,会带来大幅度的降温,影响作物返青,也会使人体多病。

所以谚语也说“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西北风,烤火难出门”。

马上惊蛰,老人说“惊蛰节气有三怕,北风落霜雷声响”:有啥预兆

2·惊蛰怕打雷

惊蛰的意思就是地下蛰伏的虫蚁被惊醒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于是有不少人就认为惊醒虫蚁的是惊蛰的雷声。

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虫蚁根本听不到雷声,自然也谈不上被惊醒。真正使它们结束蛰伏状态的是此时大地上升腾的阳气,也就是春季不断变高的温度。

古代人认为“雷为阳之声”,是大地上阳气强盛的标志。春分前,大地上阴气盛而阳气弱,无法形成“相博”的局面。春分时,两种力量基本持平,所以春分第二候就是“雷乃发声”;之后大地阳盛阴弱,正是雷电多发的时候。

到了秋分节气,大地上阴寒气胜过阳气,于是“雷始收声”,从此便很少听到打雷的声音。

很明显,这时候打雷是不正常的。标志着阳气早发,天气提前回暖,会带来高温以及持续的降水。

马上惊蛰,老人说“惊蛰节气有三怕,北风落霜雷声响”:有啥预兆

所以农谚也说“雷打惊蛰前,捞鱼蹚过田”“蛰前雷响,四十五天没太阳”“惊蛰雷开窝,二月雨如棱”“惊蛰闻雷声,整月雨轰轰”。

《京房占》中说:雷起乾宫,人多疾病;雷起坎宫,国邑多雨。乾指西北,坎指北方。

3·惊蛰怕落霜

和打雷相反,霜是大地阴气强盛的标志。从立秋节气开始,大地上的阳气隐藏,阴寒气开始显现。然后不断生长,到秋分时到达最强,天气也由炎热转为凉爽。

所以秋分之前叶尖的露水为“白露”,秋分之后就成了“寒露”,阴寒气继续生长,寒露就凝结成“霜”。此时大地上草木黄落,一片萧瑟。

古籍《曾子》里说:阴气盛,凝为霜。《考异邮》里也描述道:霜者阴之精,冬令也。四时相代,以霜收杀。意思都是霜是大地阴寒气强旺的结果,也是冬季即将到来的标志。

马上惊蛰,老人说“惊蛰节气有三怕,北风落霜雷声响”:有啥预兆

按正常来说,大地上的阴寒之气,从立春节气时已经隐藏,经过雨水到达惊蛰时,已经被严重消耗,此时离两种力量相持的春分,也只剩下十来天时间,如何依然处在强盛的状态,就不正常了。

所以《天镜占》中就说:霜非时而杀草,并为虫蝗,是谓大饥。春陨霜杀草木,是谓阴隆。大意是春季降霜是大地上阴寒气盛的标志,会伤草木和庄稼,甚至虫蝗之灾,造成谷物歉收。所以,老人们常说“惊蛰一场霜,喂牛吃陈秧”“惊蛰霜,人吃糠”。

惊蛰节气怕北风,怕打雷,也怕落霜,因为这些都不是此时节该发生的事。所谓“逆时则风雨不时,疾风暴雨数至”甚至是“国有恐,民大疫”等。

这个节气最好的天气就是晴朗、无风无火,一如老话所说“惊蛰宁,五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