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清明节将至,老人说“清明祭祖有三忌,后辈莫忘记”:分别指啥事

清明不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个重要的祭祖节日,人们在清明前后缅怀祖先、祈求安康。

民间关于祭祖讲究自然也有不少,老人提醒“清明祭祀有三忌,后辈千万莫忘记”,分别指的是啥呢?

1·清明祭祖的由来

祭祖又称扫墓或上坟,这种习俗最早源于先秦时期上层社会的墓祭活动。东汉时期皇帝颁布的“上陵”之礼,应该是人们从陵庙祭转为墓葬祭的开始。

最早,人们多在上巳节,在女巫带领下在河边举行招魂和消灾仪式,缅怀先祖、祈求平安。

清明节将至,老人说“清明祭祖有三忌,后辈莫忘记”:分别指啥事

后来又流行寒食节上墓拜扫,直到唐代玄宗时把“寒食上墓”定为“五礼”之一,寒食节扫墓祭祖才正式成为一种民俗。那时候人们集中的扫墓活动为一年两祭,一是寒食,二是霜降。

据宋代朱熹所著的《通礼》中载: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可以看出,当时寒食节前后扫墓的做法、讲究已经基本上和现在差不多了,只是那时候还不流行烧纸钱。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扫墓烧纸钱、物品的习俗,而寒食禁火,只得把祭祖改在其后的清明节进行,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清明扫墓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所载更是详细: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清明节将至,老人说“清明祭祖有三忌,后辈莫忘记”:分别指啥事

意思是清明节人们扫墓,要拜祭,洒酒,哭愿,除扫、添土,烧纸钱等,然后还把纸钱压在坟头上。有人实在路远赶不回的,也会在家里或路边“烧包䃿”祭祖。

2·清明祭祖三忌

自古人们就对祭祖相当重视,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恭敬追思已故先祖,是种淳厚的道德习俗。

孔老夫子曾说:国之大事,惟祀于戎。把祭祀祖先神灵,和戎边列为同等重要的事。《周礼》中也称: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祇。把祭祀祖先和祭天地、山川视为同等重要。

也正因此,人们始终对祭祖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敢怠慢。民间关于祭祖的讲究有很多,忌讳自然也不少,比较统一的有以下“三忌”:

一忌女婿上坟:古代人认为男子是家族中传承香火、承担家业的人,祭祖的事自然要由他们来负责,而不能由女儿主持,女婿就更谈不上了。

清明节将至,老人说“清明祭祖有三忌,后辈莫忘记”:分别指啥事

其次,人们认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就成了别家的人,生下的孩子也随别家的姓,自然也不能上娘家的坟,更不要提本来就是“外姓人”的女婿了。

如今,民间依旧还有“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的说法,认为女婿上岳丈家的坟,意味着女方家里没有男丁、后继无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这种事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被视为有觊觎他人财产之嫌,当然赘婿要除外。

二忌不插柳:在古代,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被称为“三大鬼节”。人们认为这些日子都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一边祭拜已逝亲人,一边又要防止被其侵扰伤害,而防止的方法,就是插柳和戴柳。

这种习俗大概受佛教影响较大,相传菩萨净瓶中插的就是柳枝,可普济众生、解人危难,于是很多人认为柳条可以驱除不好的东西。

清明节将至,老人说“清明祭祖有三忌,后辈莫忘记”:分别指啥事

在民间,柳又叫“鬼怖木”,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称: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古代清明节时“家家插柳于门,人簪嫩柳,谓辟邪”。民间也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插柳,半夜跟着走”的说法。

三忌祭完即归:不少史料中都记载有清明祭祖之后,不能立即回家的习俗。宋代《梦梁录》中写清明祭祖的文字后面,就写有“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的句子,称人们祭祖之后会去踏青、饮酒等,不会直接回家。

这是因为,墓地埋葬着众多已逝之人,阴郁之气很重,而这种气息会带给人不好的运气。所以清明祭祖之后,人们不会串门、访友,也不会直接回家,而是要在外面逗留一阵,让身上的阴郁气散去之后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