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清明祭祖,讲究“坟不上三代,祭不过未时”:究竟有没有道理?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作为传统习俗里的祭祖大节,清明节扫墓祭祖一直都讲究“坟不上三代,祭不过未时”,是啥意思?有没有道理?

1·祭祖扫墓的讲究

古代专论道德修养的著作《中庸》里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是说对先祖的敬奉要和生时一样,心中惦念、适时问候。那时候,人们多会在清明和霜降两节祭扫,寒衣节前后“送衣”。

清明祭祖,讲究“坟不上三代,祭不过未时”:究竟有没有道理?

这是因为清明节是春季最后一个月,辰月的起始点,也是春季向夏季过渡的开端。辰属土,代表春季的少阳之气进入辰土,而太阴生少阳,所以清明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谓“清明风起地户开”,于是人们纷纷去给祖先送钱送粮。

霜降在戌月之中,是季节从秋到冬的交替点。戌也属土,戌月是大地上阳气开始隐藏入土、阴气开始显现的时候,自然也是祖先回归“取粮取钱”的时候。

所以人们清明会提前扫墓,以便亲人一开门就能取“货”,过了清明大地上阳气就强了;霜降和寒衣节却通常都会稍微晚一些,因为那时候时间相对较多,他们“回去”时能带着就行。

祭祖时的礼仪、祭品等自然也一如“生时”,古籍中说: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清明祭祖,讲究“坟不上三代,祭不过未时”:究竟有没有道理?

看来自古祭祖,都不过是摆祭、跪拜、洒酒、哭愿,扫墓添土,烧纸钱,再取些纸钱压在坟头上这些,诉说、敬奉、期愿都满怀敬意,一如生时。

2·坟不上三代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祭祖扫墓的目的除了缅怀,就是希望祖先能护佑后代。但这种期许也不是随便给哪个祖先诉说就能得逞的,人还是更习惯于向自己熟悉、亲近的人索取。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节里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句子,是说皇家子孙在三代以后,也没有爵位可继承了。

说明那时候人们就已经明白“君子之泽不过三世”的道理。

最早人们供奉祖先牌位,祭拜时虽然会念及“列祖列宗”,但大多数时候牌位上的先祖,也不过是随带着近亲一起跪拜和祭祀而已。

清明祭祖,讲究“坟不上三代,祭不过未时”:究竟有没有道理?

有了墓祭之礼后,人们扫墓最多也就扫到自己爷爷那辈。再往上的坟墓,如果没有三代以内的亲人在世就会慢慢成为荒坟,正如民间所说“坟过百年自然平”。

从现实来说,人最亲的是父母,再往上就是祖父母,这就是最亲的三代人,再往上就算是见过面印象也不会有多深,自然也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没有感情自然也就没有了期许。

所以民间用“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表述亲支关系,用“一坟管三代”“坟不上三代”做法去祭祀亲人坟墓。

3·祭不过未时

四季之中,春夏属阳,春季属少阳、夏季属太阳;秋冬属阴,秋季属少阳、冬季属太阴。

少阳是春季的温暖,太阳是夏季的炎热;少阴是秋季的凉爽,太阴是冬季的寒冷。未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正是大地由阳转阴的开端,未月之后大地慢慢由热转凉,慢慢进入秋凉冬寒。

清明祭祖,讲究“坟不上三代,祭不过未时”:究竟有没有道理?

一天之中也是如此,从午夜子时开始,大地上阳气开始上升,中午的午时阳气最旺强,过了午时之后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开始增强。

用现在的时间来讲,午夜子时指的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指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而未时在午时之后,指的是中午的一点到三点之间。

也就是说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就是中午前后,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大地上的阴气慢慢也就重了。

而人活着为阳,过世为阴,人去扫墓祭祖就是阳去阴地。如果在阴气深重的时候去阴郁气重的地方祭祖,祖先的气息就会伤到自己;在阳气太强的时间在阳气强的地方祭拜,则会伤了祖先。

所以祭祖扫墓在早上卯时到未时这段时间最为合适,太早阳气未起,太晚阴气已盛都不合适。所以才有了“祭不过未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