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月不赶鹿,腊月不赶獐”,背后意义深远
农村俗语由来已久,由于仅仅在农村广为传播,所以书面上很少能看到文字记载,这些俗语包括万象,均是千百年来古人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道理,即便科学发达的今天,这些俗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今天咱们一起说一说俗语“七月不赶鹿,腊月不赶獐”,这又是什么讲究呢?
一、七月不赶鹿
古人由于生产资料缺乏,农业及畜牧业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狩猎活动十分丰富,通过狩猎,不仅可以获得衣食,而且还可以娱乐,甚至练兵,但是他们在七月是不赶鹿的,因为鹿在七月是繁殖交配的季节,这个时候赶鹿就是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是不宜杀生的月份。
古人杀鹿多是为了鹿角,而鹿角只有雄鹿才有,雌鹿是没有角的,所以人们为了鹿角而不停的捕杀,可是母鹿也会因为人们的追赶而恐慌奔跑,这样对它们腹内孕育的幼鹿产生极大伤害,从而导致鹿群数量降低,来年就会无鹿可杀,为了更好的保护鹿群数量稳定,古人总结了七月不赶鹿的规定。
二、腊月不赶獐
獐子就是麝鹿,这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鹿类,性情温和,群居活动,它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物质,那就是麝香,而它还有一个名贵的物质,那就是獐宝,而这种獐宝仅仅存在幼獐胃中,獐子出生后,它与其它动物不同,它会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草,另一个用来吃奶,但是小獐子吃奶后,会吃的很多,这样在奶胃里就会沉积凝结成奶块,这就是獐宝。而幼獐可以吃草后,奶胃也就消失了,獐宝也就没有了。
獐宝被誉为高级营养品、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獐肉能补益五脏、獐骨主治虚损泄精”,价值不菲,古人为了获得獐宝,便开始大量捕杀幼獐,由于獐子是在腊月进行繁殖,一年一次,所以古人趁着腊月大量捕杀,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杀了幼獐后,来年獐子数量锐减,长此以往子孙后代便衣食无着,为了维持獐子的数量,古人规定腊月不能杀獐,这也是保护物种的需要。
其实,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古人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珍惜动植物的原因,尤其到了21世纪,对大自然的生态保护更是得到进一步加强,比如长江十年禁渔,禁止电鱼等,就是保护鱼类数量稳定,不然若干年后无鱼可捕,类似的还有不准捕杀各种野生动物,禁止使用敌敌畏、百草枯等毒性太强的药物,也是保护生态平衡。
综上,农村俗语“七月不赶鹿,腊月不赶獐”,其实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不能在它们繁殖期捕杀,不然就是饮鸩止渴,不利于子孙后代的生活,所以保护自然,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