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割麦子,在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吗?
八十年代的农民都知道,那个年代种地,一切都是靠手工,尤其对于我们北方人民来说,种植小麦是主要的庄稼活,播种时牛耕地,人扶犁,成熟的时候更是抢收抢种,头顶着一轮艳阳,手挥舞着一把镰刀,一根根的把麦子收获,天晴麦子不等人,所以农民收割麦子中午是不回家的,早晨带好吃的,中午就在田里将就一下,你还记得当时在田里吃的“晌午饭”吗?
那个年代,农村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种地几乎就是农民全部的生活来源,所以对粮食特别珍惜,每当到了麦子成熟的时候,大人们总是是不是的到田垄上查看麦子成熟度,收割麦子是不能等到它完全成熟时再收割,那样一碰麦穗就会掉落,所以七八分熟的时候就是收割的最佳时间,用牙齿嚼一下,能够应声折断,说明麦子可以收割了。
收割前几天,大人会从屋里拿出用报纸包裹的镰刀,在磨刀石上淋点水,摁住镰刀刃,把刃口磨的发亮发烫,还不时用拇指肚试试刀口是否锋利,收割前一晚,大人把板车轱辘用压气筒打的摁不动,放上麻绳、镰刀、草帽,第二天出发一般都很早,小孩子都是被叫醒的,那时大人早已经把午饭吃的食物做好了,板车里多了一个搪瓷缸、热水瓶、毛巾包裹的午饭。
麦田热浪翻滚,别说收割,就是进去待一会就耐受,早晨除了露水打湿库管外,还算比较凉快的,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麦田开始燥热起来,割麦子的手也因握镰刀而起了水泡,腰也因长时间佝偻而疼痛难忍,大人会累的跪在地上收割,而小孩子就会直接找麦个子坐上去,这时大人就会训斥,别偷懒,抓紧割,小孩没有腰,哪来的腰疼等等。
割麦子对于小孩子来说唯一的乐趣就是,麦田时不时的会发现青蛙及刺儿草上的飞来飞去的蝴蝶,偶尔还能发现一窝夜莺,这时大人也会停歇下来,稍微舒展一下腰板,或者来到地头,咕噜咕噜的喝上满满一搪瓷缸的凉开水,用毛巾拭去脸上的汗水,不时掀开汗水贴身的衣裳,享受那片刻的清凉,但是随即又要进去麦田劳动,这就是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写照。
好不容易,到了中午,这时田间的温度达到白热化,40℃只多不少,肚子也饥肠辘辘,大人就会胜利似的宣布,上午就割到这里,咱们去树下吃饭,这个声音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声音,赶紧跑到地头柳树下,从板车上掏出晒的发烫的毛巾,从里面拿出烙馍、腌大蒜、臭豆子、咸鸭蛋等,有的人家也会带啤酒及变鸡蛋,全家席地而坐,吃着喝着聊着,日子虽然贫苦但满眼都是希望。
热腾腾的田野里,电线杆上的鸟儿也热的乱叫,那是一种把窝安在电线杆顶的鸟儿,我们这里叫它麻谷油,类似鸽子、斑鸠大小,全身乌黑,但很肥硕,我常常担心,万一水泥电线杆顶是个空洞,幼鸟岂不掉进去再也出不来了,麻雀不时从田间飞起,翅膀鼓动风声,发出“呼啦啦”的声音,早出的蝉也在树上鸣叫,看着想着,午饭也就吃好了,大人稍微眯一会,小孩子们就会在地上玩石子、钻牛角尖等游戏。
时间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以前的麦田有的盖上了房子,有的种上了果树,童年的伙伴也各奔东西,老一辈们也年逾古稀,每每到了麦黄的季节,就会怀念童年的影子,也许那个时候是最穷的,但绝对是人生中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你还记得当年麦田吃的“晌午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