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人去世会举行“归大屋”仪式,这仪式到底啥意思?有何讲究
之前也说过,农村把死看得很重要,所以在人去世后,就会有很多相关的仪式和风俗需要人们去履行,一旦不懂这些规矩,或者没有实行好,那么是会遭到村里其他人嘲笑和看不起的。
今天要和大家说的则是现在很多农村还在实行的一个丧葬仪式,尤其是农村汉族,大部分地区都还有这个做法。
这个风俗就是“归大屋”,汉族农村的说法。
那么这个“归大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文就简单来和大家说说吧!
归大屋和入殓
“归大屋”其实就是入殓里的收尸入棺这个环节,也成为大殓。
农村有人去世后,会有一定的入殓仪式,而入殓里面,又有“大殓”和“小殓”两种。
那么大殓和小殓又有何区别和讲究呢?咋们接着看!
小殓仪式
小殓其实就是在人去世后,逝者家属需要为逝者整理遗体,并换上新衣服。
一般都是在逝者去世后第二天早晨在卧室里进行,家属要为其穿上十九套新衣,然后用被子把遗体裹上,用胶带缠紧后,在用布囊套在遗体上,最后用被子把遗体覆盖好。
很多农村的风俗里,在小殓时候给逝者穿的衣服和用的被子材质上都有忌讳,比如大多不喜欢用缎子,与“断子”谐音,让人联想到不好的,所以一般不用。
大多用的是绸子,谐音为“稠子”,蕴意为多子多孙,听起来比较吉利。
而殓衣一般不会用皮毛材质,也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来做,被子也不可以用兽皮来做,具体原因大多也和人们的忌讳有关,为的是蕴意要好。
小殓逝者仪容和殓衣都整理好之后,一些农村会举行开光和抿目等仪式。
也就是,用一碗温水为逝者擦洗眼睛,这个农村叫“开光”,一般是逝者儿子亲自操作。
这个仪式也是必须要做的,一些地方还会把自家的狗和鸡之类的捆绑或关起来,以免这些家畜靠近遗体,这也是避免家畜们对遗体造成不好的影响,造成对逝者不尊重的行为。
毕竟人们一直觉得“死者为大”,尊重逝者是必须的,何况还是自己的亲人。
大殓/归大屋
上面说到了,大殓就是农村汉族常说的“归大屋”,这个仪式算是人们与逝者最后的一别了,以后都不能再见到逝者了,所以这个仪式更为庄严和慎重。
这个仪式其实就是装棺,家属需要将整理好的逝者抬进准备好的棺材中,并盖好棺盖,不允许再打开。
农村对棺材的材质也很讲究,大多会用松柏,而绝对不可以用柳木,这也与之前说的“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有所契合。
原因是,松柏是长寿的象征,而柳树是不结种子的,所以蕴意很不好。
一些地方的棺木还会掺杂一些杉木,更加耐用。
棺材做好后不能随意挪动,还要把外面用油漆涂成朱红,写上金字,有的还会画上花鸟。
我老家的棺木一般都是黑色的,前面有个“奠”字,红色棺木不怎么常见。
小殓第二天后,就是人去世第三天就可以进行大殓,据说农村要办三天也是为了避免逝者生还回来,所以才等三天才装棺。
装棺前,一些农村习俗里还需要在棺材地步铺上谷草,再铺一层黄纸,据说这样蕴意更好。
盖棺前家属们需要大哭一场,因为盖上后就不能再见到逝者了,算是最后的道别,家属们哭的伤心也被看成是孝顺的体现。
合棺前还要在棺内放上葬品,一些地方讲究的是逝者左手拿一个小金元宝,右手那一个小银元。
这是有钱人家的规矩,穷人家大多放的是铜钱什么的,后来转化为放硬币什么和手绢什么的。
北方的习俗则是,逝者左手需要拿根鞭子,右手则是要拿个饼等等。
反正这点,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
不仅要放葬品,还要放上逝者生前掉落的东西,比如脱落的牙齿、小殓时剪下的指甲等等,求的是尸首完整!
盖棺里有“子孙钉”的习俗,也叫“镇钉”,一般是用7根钉子来完成。
不过像我老家,就很忌讳用钉子来钉棺木,他们觉得不吉利,反而更喜欢用木质结构来合棺。
大小殓都做好后,就可以准备将逝者送上山埋葬了。
城市里丧事简化,很多习俗和细节都已经不讲究,尤其是现在很多地方推崇火葬和水葬,所以什么入棺盖棺之类的都省掉了。
不过像我老家比较偏僻的村子,人们依旧遵循土葬,所以很多风俗和细节都还保留下来了。
这些仪式的确比较麻烦,且费事费时,也难怪被根除。
不过我觉得这些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如果不是过分的铺张浪费和不合理,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
告别逝者的确需要仪式,就像迎接新生一样,在期盼中降生,在众人的不舍中走完一生,体体面面的离世,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一遭!
好了,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农村丧葬仪式和风俗呢?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