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旱死不让涝死?这样进行水稻育秧田水分管理,是否真的靠谱?
这阵子又到了水稻即将收割的季节,很多有经验的农民已经开始给秧田断水了,这样更有利于水稻的成熟,也方便之后的收割,不至于一直水旱田。
种植水稻是门非常需要技术的体力活,只有体力,田耕几遍,不懂得肥水管理,也很难种出优质的水稻。
水稻从育苗到移栽到收割,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关于水稻育秧田水分管理,农村有那么一句俗语,一直被作为一种耕种经验,不知道是否靠谱?真正的秧田水分管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宁可旱死不让涝死这句话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农村老人都爱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水稻育秧田里的水分,宁可干一点,也不要水太多,淹没了禾苗。
我个人推测人们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以前种田的不易。
以前秧田没有水渠,田里的水分不好控制,太干了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扯很远的水管用抽水机抽水到田里进行灌溉。
但有时候遇上强降雨,田里的水太多也不好管控,直接全部放出去吧,很容易造成肥力流失,不放出去吧,禾苗又受不了。
而且以前农田大多比较密集,家家都挨着种,遇到洪涝水很难排出去,尤其是那种被围在中间的稻田,总不能把多余的水排到别人秧田里吧。
而且干一下对于秧苗来说顶多延缓生长一下,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但如果在秧苗生长前期来常洪涝灾害,那秧苗的根部扎根很容易不稳,秧苗容易被冲走,这造成的影响就更大了。
其实这句农谚并非说真的要干旱死,而是在选择上,人们会觉得,宁可让它干一点,也别一直让它被很多水泡着。
虽说水稻水稻,需要有水。
但种地农民都知道,水大多 保持在秧苗的根部,刚栽下去还没发芽的秧苗除外,生长发芽或已经移栽的,大多水都不会淹到叶子上,大多在秧苗的根部,或茎秆上。
所以这种说法不算靠谱,正确的种植水稻,水分要控制好,稻田干久了对秧苗损害大,甚至会枯死。
但长期稻田里水特别满,也不利于水稻生长,甚至引发一些水稻病虫害。
不过一些大棚育秧的农户还会采取适当的干旱方式来壮根,太阳适当的照射秧苗根部,的确是有好处的。
这样还能控制秧苗徒长,也能进行立枯病的防治。
人工控制水分要科学管理,要有个度,长时间干旱会造成秧苗细胞脱水,轻则影响生长和发育,重则直接枯死。
东北一带很多水稻移栽已经达到人机结合的程度,以机械移栽为主,人工为辅。
烟苗能否长得好,和秧苗的盘根质量有很大关系。
大棚需要注意通风和浇水,但大部分农民都是自然种植,完全暴露在空气和大自然中,可以不考虑通风问题。
“三看浇水”是种水稻农民最爱做的事情,以前我爸妈中午没事就爱去秧田转悠,目的就是观察秧田的水分问题。
有的地方也说“床土是否发白、心叶是否卷曲以及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以此来判断秧田的干湿程度,只要不出现秧苗的叶子卷曲,叶片颜色没有很明显的深绿,就可以不浇水,这样反而能促进秧苗根系生长。
不仅需要注意水分,还需要控制秧苗徒长。
意思就是,秧苗高度的控制,移栽的秧苗高度过高,返青速度和成活率会受到影响,后期可能需要补苗。
用我老家话说就是,插得浅一点的,秧苗的根不容易沾土,遇到大风或暴雨可能会飘走。
但插得太深也抑制秧苗的生长,所以这个深浅度需要把握好。
水分管理要合理,不然会影响水稻的出苗时间、出苗整齐度、以及出苗速度。
一般水稻育秧期间的水分控制都是从齐苗后才开始,这之后才能通过控制水分来控制秧苗的不徒长。
如果在芽种出苗期就盲目进行干旱管理,就容易造成出苗不一致,有的长得快,有的还没出苗,长势不均,后期更不好管理。
简单说就是,在可以控制的情况下,最好别把水稻放在过于干旱或水过于多的条件下,哪怕是水稻已经抽穗杨花,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过早干旱造成秧苗生长缓慢,或缺水干旱枯萎。
水稻育秧田的水分管理,不能旱也不能涝。
“宁可旱死不让涝死”这是相对来说的,如果真的遇到干旱或洪涝也没办法,在可以掌控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保持适中就好。
那么关于水稻育秧田的水分管理,大家还有哪些经验呢?欢迎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