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在农村为何头七后得去舅家谢孝?
农村非常注重礼节,所以延伸出了很多礼规,需要人们遵守。
其中,丧葬礼仪就是非常不能忽视的。
而今天要说的这个礼仪,在很多农村都很盛行,那就是谢孝!
下面就来和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谢孝”,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习俗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谢孝之俗谢孝是很久以前的说法了,就是逝者的家属,尤其是子嗣,向前来吊唁的人行的一种礼节,一般是丧服满了之后,再去拜谢曾经来吊唁过的亲朋好友。
谢孝在汉族家盛行,少数名字大多不行此礼。
不过不同地方,谢孝的习俗会有些细节上的不同。
比如有的是丧服满再去,有的则是丧礼结束,逝者已经下葬,孝子再去对吊唁的人表示感谢。
还有的是葬礼结束后的第二天去谢孝,有的则是葬礼结束三天后去谢孝,每个地方不同,但都是一种对来参加葬礼之人的一种理解和回访。
不过我个人觉得,丧服满之后去比较适合。
因为很多农村都说,家里有人去世后,不可到处窜门,村里有人家摆酒,不管红白喜事都不可以参加。
逝者家属也要低调行事,不可浓妆艳抹,过年也不能窜门,贴春联之类的。
因为家里有人去世,会觉得家属身上也带着办丧事的不好情绪,去串门会把这种情绪不自觉地影响到别人,所以人家比较介意。
故而谢孝也应该在丧服满了之后再去,人家也会开心地接待。
不过丧服期大多是一年,甚至有的地方是3年,那时候才去,又显得有点诚意不够,人家可能也大多已经忘记这些事情。
不过有的地方没有丧服期间的禁忌,自然可以葬礼结束后就去谢孝,有禁忌的,则可以丧服期满了之后再去,也不影响。
那么谢孝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呢?这里和大家分享一句与之相关的俗语!
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逝者家属在其离世后不亲自去报丧,那其他人是不会主动来吊丧,来参加葬礼的。
农村对于报丧比较有讲究,必须要逝者家属亲自上门报丧,甚至还有顺序,先是去舅舅姑妈家报丧,之后才去其他亲戚朋友那边报丧,完毕人家才会来吊丧。
不仅如此,还要拿上毛巾等小礼物去村里请人来帮忙做饭,抬桌子端菜之类的。
不过有的地方讲求“红事要请,白事自己到”的规矩,一声鞭炮响起,村里人自然知道是啥意思,就会主动来帮忙,各地习俗会有些不同。
老话说“孝子头,满街留”,村里人的关系是,只要遇到这种事情需要帮忙,大多是有求必应,不会故意推脱。
至于后半句,则是说,逝者家属尤其是孝子,需要对前来吊唁的人行谢孝之礼。
按照以前的规矩,逝者家属不仅需要对前来吊唁的人行跪礼,还要磕头。
如果吊唁者是晚辈,需要给逝者磕三个头起来,再跪下磕一个,才能离开。
孝子们不仅要跪着迎接吊唁者,还要陪哭,安排其给逝者磕头祭祀。
但如果吊唁者来的时候没有烧纸钱,那孝子就不需要行磕头谢礼。
这里说到的谢孝,和上面提到的谢孝之俗还是有些区别的。
不过大部分说到谢孝,还是在葬礼办完之后,而且过程相对复杂。
去舅家谢孝过程这里说的是葬礼办完后,去别人家谢孝的做法。
首先,得带上礼物,一般是逝者娘家人准备。
以前的习俗是出殡当天,娘家人把准备好的谢孝礼品准备好:
一只白公鸡,一盘鞭炮、两条鲤鱼,以及七八斤贡品,有的地方叫刀头,还有一把香、八个馒头、几捆黄烧纸、两支白色蜡烛等。
不同地区,一般要准备的东西也会不一样。
其次,孝子需要穿上孝帽、孝衫、孝带,在同族长辈们的带领下一起去娘舅家谢孝。
按照以前的习俗,去舅家谢孝,尤其是亲舅舅,要行跪拜之礼。
农村把舅舅看得很重要,俗语说“娘亲舅大”、“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从这些俗语里,就足以见得舅舅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舅舅在白事和红事上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农村办婚礼,如果没有哥哥弟弟,出亲时是需要舅舅背出去的。
所以谢孝第一次跪拜大礼,需要对舅舅来行。
拜完舅舅后,才开始对其他娘家人拜谢。
再就是,谢孝时需要注意舅舅家的先祖,舅舅需要带着孝子到娘家的祖坟谢孝。
具体做法是先清理坟地,摆上贡品,烧点纸钱,点三炷香,再放鞭炮,最后才进行跪拜大礼,一般是需要磕四个头,作两次揖!
完事儿收拾好东西原路回到舅舅家,然后舅舅家设宴,款待孝子等人。
吃饱喝足,舅舅家也要给孝子们回礼,一般是4个馒头,一些肉之类的食物,给孝子带回家,谢孝才算完成。
对此很多人好奇,如果舅舅不在人世,该向谁谢孝?
这种情况,对舅家人谢孝就好,比如表哥表弟等。
不过不需要跪拜,带上礼物坐坐,去祖坟祭祀一下就好。
对于谢孝的时间,有的还说是头七后,再到舅父家谢孝。
反正各地不一样!
现在其实也有谢孝一说,但礼仪没有那么严格了,甚至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谢孝之礼。
我老家都没有谢孝的说法了,葬礼后把东西还掉,一年里需要谨言慎行,不可与人发生口角,打架斗殴之类的,哪怕人家故意挑事,也不能参与。
说是丧服内发生这些事情对逝者家属不太好,所以都需要注意。
不知道此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习俗呢?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