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殡不仅要摔盆,还要装馅食罐和扫材,这6个习俗你听过哪些
农村大多是选择土葬的,入土为安的思想在农村算是根深蒂固的,加上没有怎么强制性推行火葬,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能土葬就选择土葬的。
相对来说,土葬的习俗会比较繁杂。
今天重点想来和大家说说,土葬的最后一个大的礼仪——出殡。
出殡是农村丧葬礼仪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出殡后,逝者就要永远地埋进土里,人们再也见不到这个人,只能看到其坟墓。
因为是最后的告别,所以需要注意的习俗也比较多。
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6个关于农村出殡需要注意的习俗,一起来看看你们都知道哪些吧?
一、点主仪式在山西一些地方,比如沁县、祁县一带,都有点主仪式,就是在出殡前,要请村里德高望重,学历较高、做官的,声望品性都比较好的老人当点主官。
用朱砂笔在逝者石碑上原本的“王”字上面加一点,变成“主”字。
蕴意是“成主”,就是成为神灵的意思,当地比较信这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仪式并非所有逝者都能举行,而是只有正常去世的中老年才能享受,早逝或非正常去世的不能做这个仪式。
农村对高寿和年长者的葬礼会比较重视,但对一些早逝或非正常去世的人,就很少会厚葬,大多都是草草安葬。
甚至很多年龄太小去世的,连葬礼和墓碑都没有,更别说有啥点主有仪式了。
二、出山/开殃榜这个仪式的意思就是,要找专门的先生挑选适合出殡的忌日吉时。
一般是入殓后,就要抓紧时间定下出殡的时间,农村叫“出山”、“开殃榜”。
不能刚去世就出殡下葬,而是需要根据现场情况,比如棺木准备、墓地选择等情况,以及时令、至亲到否等条件来确定日子。
一般是三到七天,尽可能选择单日,忌讳双日下葬,还需要注意逝者去世的时间与出生时间。
反正出殡日很重要,要避免重丧日,需要找一个专业些,靠谱些的先生看好具体时间。
农村是一个非常注意吉时吉日的地方,总觉得顺应时间,才能葬的好,对后人才好。
三、辞灵出殡前,还要进行“辞灵”仪式,简单说就是逝者亲友和灵柩的告别仪式。
逝者长子需要身背棺木大跪拜致礼,和棺木灵柩告别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把棺木抬出灵棚,这个过程山西叫出灵,。
有的地方还要在出灵时在棺木后面打碎一个逝者生前用过的饭碗,五寨一带称之为&34;。
有的地方则是要摔碎逝者以前用过的药罐,如果逝者是病逝的话。
棺木抬出灵棚后,要把棺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架子,在棺木前摆上贡品,家人扛起引魂幡,奏丧乐,抬着棺材左三圈右三圈转一下,每转一圈都要浇奠一次,说是表达对逝者的不舍与依恋。
完毕才能再次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四、装&34;在最后一次祭奠的饭菜吃完后,要找一个瓷罐,把饭菜装到瓷罐里,出殡时让大儿媳抱着,一直抱着,等到和出殡队伍一起到逝者墓穴时,再放到墓穴里,注意放在棺材前面,随逝者一起下葬。
这可以看做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送别,希望他在那边也能有吃有喝别饿着。
五、扫材棺材抬起后,逝者的儿子需要在棺材下面放些铜钱,再用新的扫帚之类的,把棺盖上的尘土扫一下,并将扫下来的尘土倒在墓穴的底下,人们说这是“捎财起官”,蕴意比较好。
六、摔盆出殡时,孝子需要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面,要打引魂幡,第二个儿子则跟在后面,怀里抱着灵牌,不过现在改成抱遗像了。
次子后的家属们,要拿着哭丧棒跟在后面。
有的地方是说,要把逝者生前睡过的枕头拆开烧掉,还需要摔瓦盆。
这个瓦盆之前是放在灵棚里,逝者前面祭奠烧纸用的。
在逝者被抬出去后,瓦盆也要一并拿走,这个瓦盆大多地方叫丧盆子,还有的叫阴阳盆或吉祥盆。
一般只有长子或长孙才有摔盆的资格,但如果逝者无儿无女,则可以由关系比较亲的人来摔,而不能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摔。
因为摔瓦盆的人,是要一起瓜分逝者遗产的,所以外人不让参与。
摔瓦盆还要一次性摔碎,摔的越碎越好,这个瓦盆被视为逝者的锅,摔的越碎,逝者越方便带走,不至于要家属来承担,烧给逝者的纸钱,才能顺利带走。
摔了瓦盆,才能正式出殡。
抬棺时也要注意,出院门时,棺木大头那边在前,出门后要掉个头,人们觉得,逝者在棺木里,就像生者站着一样,头在前,之后不再掉头不歇息一股气抬到墓地下葬。
暗示一往无前,不再回头,让逝者走得干脆决绝一些。
不过抬棺路上,有时也需要停下,比如遇到十字路口、河沿、寺庙、城门等地方时,需要停下进行路祭,要发鞭炮撒纸钱,做了这些仪式才能走。
有的地方路祭则是摆茶桌,一般是丧家的亲友摆设,算是对丧家的一种安慰,而丧家需要叩谢。
做完这些,才能继续抬棺前进。
如果遇不到这些需要祭祀的地方,则可以直接一股劲儿抬上去直接下葬。
农村非常在意葬礼,所以很多细节都会比较注重,光是出殡就有那么多的小习俗,和小规矩需要注意。
不知道此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类似习俗呢?欢迎留言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