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动作真的会影响我们吗?老人讲“人抖穷”,其实也有道理
传统的古代中国,礼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甚至在古代王朝的组织架构中,“礼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礼在古代被认为是天道秩序,更是一个国家的典制,更是那时候的社会生活规范。古代的礼,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礼节,在民间,不会有太多的条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民间认为,抖腿、叹气等等,都是一些不符合古代社交行为礼仪规范的事情,民间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这些礼仪规范,于是人们便将这些社交礼仪总结出了很多的俗语,比如说“男抖穷”、比如说“蛇行雀步,家财终散”、比如说“一叹穷三年”等等。
抖腿我们经常听说“男抖穷,女抖贱”、“人抖穷,树抖死”、“人摇福薄,树摇叶落”等等,在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培养孩子,都不会让教给他们让其养成抖腿的习惯。那么,古人为什么说不让抖腿呢?
从中医的解释来说,一个人如果经常抖腿,就说明他肾气不足,如此的话肾精收敛不住虚火,所以便会造成这个人容易发火,脾气暴躁,而且会导致他得到脑力不足,思维出现误差,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不理智的情况出现,更容易失败。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知书达理家的孩子,一般都不会让他们吊儿郎当的行为举止,古人要求男子是谦谦君子、女子则是大家闺秀。而男子抖腿是教养不足的表现,行为不端,举止轻浮的象征。而女子抖腿,则容易将自己的腿脚暴露出来,这在古代更是一种违背传统礼仪风俗的表现。
叹气除了抖腿之外,叹气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按照医学的说法,人们如果经常想打哈欠,就是因为脑部缺氧,如果一个人经常想叹气,则是心肌缺血、缺氧的表现。
民间还有“一叹穷三年”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叹气是消极的表现,更是一种晦气,如果经常长吁短叹,长久以往,好事情不会到来,即使来了,也会叹气叹走。
走路姿势古人对走路姿势也有很大的要求,比如说古人讲“蛇行雀步,家财终散”;曾国藩也说“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走路的时候像是背负了重物,那就表示可以有高官厚禄,而如果像老鼠一样步子细碎,急促,那么必然会是贪财好利之人。
古人重礼,而行走是一个人举止端庄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礼记》中有“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走路不要有倨傲的样子,站立时要双腿挺直,不要打弯;坐着的时候,也不要把双腿打开”,这便是“侍坐于君子”的礼仪。
古人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说法,意思就是行走的时候,不要走在路的中间,要靠边行走;在门口迎接客人的时候,不可以在门中间,要在门边,让出一条路来迎接客人。
朱熹在《蒙童须知》中如此训诫孩童,“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古人讲究礼仪教化,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礼仪在很多时候不如生活来的重要,所以,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的规定中,往往对礼仪风俗,加以功利化的解释,比如说“男抖穷”,抖腿真的会穷吗?再比如说“一叹穷三年”,叹气真的会穷吗?还有“蛇行雀步,家财终散”,蛇行雀步的人,真的守不住家财吗?这些小动作,真的会影响你吗?不见得,但是如果不懂礼,却会让自己走很多弯路!